法治与法治文化
A. 法治与法治文化的关联体现在何处
法治与法治文化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法治文化是法治的基础
① 作为法治基础的法律文化属于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的一种,它是肯定法治的价值、地位和方式的法律文化,同时包含看如何实现法治的法律技术性内容。法治文化直接构成法治的文化基础,其精神方面的核心内容可分为法治意识、法治理论、法治思维、法治方法等因素。a.法治意识是指对法治意义、特征和要求的了解棚芹桐与认同;b.法治理论是关于法治的价值、地位、内容、形式等重要问题的理性论证体系;c.法治思维丛在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体现法治要求诸如权力法定、正当程序、人权保障、公平正义等因素的首亏思维方式;d.法治方法是符合法治要求的技术性方法,如法治论证等。
② 法治文化孕育法治。法治的建立与实行依赖于法治文化的形成:人们普遍有法治意识,有较为成熟的系统化的法治理论,法治思维被社会管理者特别是领导者接受,法治方法在立法和法律实施中被认识和运用。因此,法治的建设并非只是制度建设和机构建设,它需要有法治文化建设和匹配。我们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以建设相应的法治文化为条件。
(2) 法治对法治文化的维护和促进
法治对文化的作用与法对文化的一般作用在性质和范围上基本相同,它能够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强化主文化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与运用,并对亚文化产生影响。同时,法治以其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的特点,能够为社链坦会活动主体提供更稳定的秩序和更大的自由空间,因而能保证社会活动主体在文化事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法治能够在自己选定的价值目标的前提下,保证和促进社会文化因素自主地协调发展。
B. 法治文化和法治思想的区别
法治文化和法治思想的区别是存在形式。
1、法治文化是一种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类型的文化,是迟高可以记录成实体的。
2、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码敬尺根本遵循,是一个抽象稿则的概念。
C. 为什么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同时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这些论述深刻阐述了守法意识、法治精神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性。
人类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铭刻在石柱或铜表上,但铸鼎未必传世,勒石未必长存,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历史发展表明,只有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法的意义、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现出来,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终落地。因此,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要达到“全民守法”的目标,必须以法治政府的建立促进法治社会的发育,以司法的严谨、执法的严格来培育公民守法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司法公正对于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具体的司法案件中建立对法治的信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他们对法律的态度才能由认识到遵守,由信任到信仰。
守法需要自觉,自觉守法要靠各行业、各领域的自我管理来培育。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也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使各行业、各领域的从业者,真正在实实在在的自律和自我管理中,一点一滴培养起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精神。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建设,离不开类型多样的宣传与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已经完成了以全体公民为教育对象的五个法治宣传教育五年规划,“六五”普法规划正在进行中,普法内涵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宽,已经成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在全民教育基础上,继续推进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法治教育,不断创新宣讲和教育方式,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以精准滴灌和春风化雨的形式,将法治教育送入街头巷尾、百姓人家。只有经过多管齐下的法治教育、培育,遵法守法的意识才能蔚然成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并为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夯实坚实的社会基础。
参考: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0/31/nw.D110000gmrb_20141031_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