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刑法学的向度

刑法学的向度

发布时间: 2024-12-28 22:39:15

Ⅰ 急求《犯罪学》历年自考试题答案

全国2007年10月犯罪学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个层面旨在332(A)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防止重新犯罪D.矫正心理偏差
2.在以下措施中,不属于人民调解“四落实”工作的是(B)342A.制度落实B.场所落实C.工作落实D.报酬落实
3.芝加哥犯罪预防计划属于(C)310A.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B.实证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C.犯罪社会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D.犯罪心理学派的犯罪预防实践
4.在下列犯罪预防二元模式的措施中,属于被害后预防措施的是(A)314
A.被害援助B.提高大众的被害预防意识C.重视对易被害群体的被害预防D.减少被害因素
5.一般预防的对象是(B)A.党政首脑机关B.普通社会成员C.已然犯罪人D.物资仓库
6.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受得(或者可能受到)侵害和保护的综合心态是()A.社会保障感B.社会安全感C.社会恐惧感D.社会支持感
7.犯罪预测是推测未来不确定的犯罪状态和结构的(D)A.观察活动B.认识活动C.调查活动D.思考活动
8.犯罪结构体现的是各种犯罪类型间的(B)89A.相互关系B.比例关系C.数量关系D.因素关系
9.轻浮型被害人、疏忽型被害人、轻信型被害人的分类是根据被害人(B)A.人生经历的不同B.人格特征的不同C.生理特征的不同D.生活方式的不同
10.在下列因素中,不属于掠夺性犯罪所必备之因素的是()A.潜在的犯罪人B.适宜的作案目标C.存在冲突的家庭D.缺乏有保护能力的人
11.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心理标志是(A)A.性格B.情绪C.需要D.动机
12.动机由(A)A.需要转化而来B.认识转化而来C.行为转化而来D.心理状态转化而来
13.同一时期两种以上文化之间的冲突被称为(B)A.纵向文化冲突B.横向文化冲突C.物质文化冲突D.同质文化冲突
14.我国经济增长同犯罪增长之间存在着(B)A.必然联系B.非必然联系C.直接联系D.间接联系
15.马克思主义的犯罪原因论是一种多因素的(D)A.生物作用论B.经济决定论C.文化冲突论D综合作用论
16.在犯罪原因系统中,各种因素与犯罪结果之间的关系(B)147A.不是平行的B.不是等同的C.不是对应的D.不是相关的
17.犯罪行为抑制机制中的主观因素对犯罪行为起(B139)A.助推作用B.阻碍作用C.调节作用D.终止作用
18.拟制的犯罪人即(B)A.犯罪团伙B.法人犯罪人C.犯罪集团D.犯罪组织
19.在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是(C)A.破案率B.立案率C.犯罪率D.报案率
20.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刑事犯罪高峰是(A)A.1950年B.1963年C.1969年D.1983年
21.女性较少进行的犯罪类型是(A)A.杀人B.抢劫C.投毒D.诈骗
22.我国走私案件多发于(B)A.西南内陆地区B.东南沿海地区C.西北地区D.东北地区
23.通过实际调查获取一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进而研究犯罪的方法是(B71)A.实验研究B.调查研究C.文献研究D.统计研究
24.犯罪研究应坚持(61C)A.客观性原则B.价值性原则C.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D.人性化原则
25.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是(B30)A.性恶论B.自然犯罪论C.自由意志论D.天生犯罪人论
26.关于犯罪原因的“原罪说”是(C25)A.欧洲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B.中国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C.欧洲封建神学时期的主流观点D.中国封建时期的主流观点
27.探索促使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是(A)A.社会学研究的任务B.犯罪学研究的任务C.刑法学研究的任务D.政治学研究的任务
28.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B)A.犯罪现象学B.犯罪原因学C.犯罪预防学D.犯罪对策学
29.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A)A.犯罪学的基本原理B.犯罪学研究的具体方法C.犯罪学研究的推断依据D.犯罪学研究的哲学基础
30.20世纪中期以后,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D)53A.人类学的研究方法B.心理学的研究方法C.法学的研究方法D.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31.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提出的预防犯罪的措施有(de )A.刑罚个别化B.制定明确而通俗的法律C.使法律的执行机构注意遵守法律而不腐化D.奖励美德E.完善教育
32.犯罪现象的属性是()A.悖逆性B.文化性C.社会性D.政治性E.历史性
33.犯罪社会原因是决定个体犯罪的(C)
B.内部条件C.客观条件D.主观条件E.主客观综合条件
34.加罗法洛提出的“自然犯罪”包括( )46.
杀人罪B.盗窃罪C.诈骗罪D.重婚罪E.交通肇事罪
35.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犯罪状况是()A.常规性犯罪增加B.反革命案件增加C.统计上的犯罪数量不高D.事实上的犯罪严重E.成年人犯罪严重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6.犯罪中预防3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38.文化39.李斯特40.观察法41.群体性犯罪
全国2008年1月 犯罪学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广义犯罪学与狭义犯罪学的区别实质上是两者的(C)A.时代背景不同B.研究方法不同C.研究范围不同D.研究立场不同
2.从研究的问题上看,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区别在于犯罪学侧重研究(B )A.社会结构B.犯罪现象C.社会规律D.越轨行为
3.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被称为(B)78A.犯罪率B.犯罪现象C.犯罪行为D.犯罪明数
4.贝卡利亚认为,预防犯罪最可靠但也是最困难的手段是(C)A.发展经济B.制定法律C.改善教育D.奖励美德
5.现代犯罪学关于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A)A.犯罪的社会预防B.犯罪的心理预防C.犯罪的个体预防D.犯罪的法律预防
6.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的作者是( D)A.贝卡利亚B.托皮纳尔C.龙勃罗梭D.加罗法洛
7.在现代犯罪学中,犯罪原因论的主流观点是(B)A.单因素论B.综合原因论C.混合因素论D.冲突论
8.边沁学说的核心是(A)A.“幸福计算”理论B.性善论C.社会解组论D.刑罚个别化理论
9.在关于犯罪因素数量的变化规律方面,菲利提出了著名的(B)A.犯罪饱和法则B.犯罪三原因论C.“自然犯罪”的概念D.社会防卫论
10.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克利福德·R·肖和亨利·D·麦凯创立了(D)A.犯罪经济学B.犯罪遗传学C.犯罪心理学D.犯罪生态学
11.犯罪学研究方法的显著特征是(C)A.外显性B.客观性C.综合性D.主观性
12.犯罪研究中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是(A)A.访谈法B.比较法C.统计法D.相关分析法
13.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的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犯罪学抽样方法是(C)A.分段抽样B.整群抽样C.等距抽样D.分层抽样
14.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是(D)A.发案数B.相对暗数C.恒比数D.绝对暗数
15.犯罪统计表明,从总体来看,当代中国犯罪人的初犯年龄(A)A.正在提高B.正在降低C.没有变化D.变化不定
16.下列观点中,属于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的是(C167)A.脑组织损伤说B.自由意志论C.模仿论D.精神分析理论
17.犯罪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是(144B)A.必然的B.必要的C.既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D.非必要的,而是必然的
18.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统计学家科特勒和法国统计官员盖里在进行社会道德统计中提出了(B)A.社会控制论B.社会环境论C.文化冲突论D.亚文化理论
19.作为社会制度的核心,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会性质的制度是(184C)A.社会形态B.宏观社会制度C.中观社会制度D.微观社会制度
20.欲望在犯罪行为发生机制中起着(D)A.纽带作用B.辅助作用C.基础作用D.核心作用
21.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由于偶然性的不幸事件而遭致被害的人是(C)225A.状态性被害人B.流动型被害人C.机会性被害人D.疏忽型被害人
22.当前我国被害人的年龄段集中在(B231)A.18周岁以下B.18~35周岁C.36~55周岁D.55周岁以上
23.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是(C)A.被害的可猎性B.被害的诱发性C.被害的易感性D.被害的受容性
24.世界各国衡量被害风险的最重要指标是(B)A.被害数量B.被害率C.被害死伤率D.被害死亡率
25.以匿名方式轮番征询专家意见,最终得出预测结果的经验推断法是(C270)A.指数修匀法B.时序预测法C.特尔菲法D.对比类推法
26.将犯罪预测划分为犯罪主体预测、犯罪对象预测、犯罪形式预测、犯罪手段预测、犯罪结构预测、犯罪率预测等类型所依据的标准是(A)259A.犯罪预测的内容B.犯罪预测的时间C.犯罪预测的条件D.犯罪预测的空间
27.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劝犯罪实施的犯罪预防是(C)A.条件预防B.人防C.物防D.技防
28.通过针对形成犯罪的心理和实施犯罪的途径,将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的犯罪预防是(D)292A.惩戒性预防B.控制性预防C.保护性预防D.堵塞性预防
29.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属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战略性措施是(A)A.教育B.防范C.打击D.改造
30.在犯罪防控系统中,第一个层面的防控措施旨在(A)A.抑制犯罪动机B.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C.限制犯罪工具和手段D.预防重新犯罪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1.犯罪学的学科作用主要有(5ACDE)A.认识犯罪B.打击犯罪C.为制定和完善刑事政策、刑事法律提供依据D.为预防犯罪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E.为培育犯罪预防的社会基础提供帮助
32.犯罪学采用的社会调查的具体方式主要有(20CDE)A.统计法B.心理分析法C.访谈法D.问卷法E.文献法
33.34.下列有关犯罪人的表述中,合理的有(119ABDEC)A.犯罪人是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B.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载体C.犯罪人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D.犯罪人包括不被刑法规范为实施刑罚的未成年犯罪人E.犯罪人包括无刑事责任能力,但实施了符合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的精神病人
35.犯罪行为运作机制的动作方式具有(138BDE)A.间断性B.连续性C.不规则性D.律动性E.向度性

Ⅱ 周光权的作品

“刑法修改的规模定位与制度设计”, 《法学》 1997⑴,P.16~20; 2.“刑法司法解释的限度”,与陈兴良合著,《法学》1997⑶,P.22~30;
“关于新刑法附则”,《公安研究》1997⑶,P.19~22;
“单位经济犯罪的刑法调控”,《中国经济时报》1997-7-22⑷。 “公众认同、诱导观念与确立忠诚——法治国家刑法基础观念的批判性重塑”,《法学研究》1998⑶,P.30~48;
“超越报应与功利主义:‘忠诚理论——对刑法正当根据的追问'”,与陈兴良合著,《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P.98~114;
“困惑中的超越与超越中的困惑:从价值观角度与立法技术层面评价新刑法”,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评论》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1~103;
“新刑法单位犯罪立法评说”,《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⑵,P.33~39;
“法定刑配置的合理性探讨:刑罚攀比及其抗制”,《法律科学》1998⑷,P.43~48;
“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三议”,《中国经济时报》1998-4-14⑷。 量刑基准研究”,《中国法学》1999⑸,P.127~138;
“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江海学刊》1999⑹,P.61~66;
“过失犯罪法定刑配置研究”,《四川大学学报》1999⑹,P.90~97;
“量刑情节冲突及其解决的争议问题研究”,《中外法学》1999⑷,P.120~126;
“法定刑配置模式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⑷,P.17~26。 “行为评价机制与犯罪成立——对犯罪构成理论的扩展性思考”,《法学研究》2000⑶,P.46~72;
“罪刑法定原则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学习与探索》2000⑵,P.89~95;
“制度选择、规范信赖与秩序形成”,《刑事法评论》第5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147~158;
“法定刑幅度研究”,《刑法论丛》(高铭暄主编)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P.616~675;
“刑事法解释”,《刑事法总论》,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P.463~503;
“足够、合理而非确实充分:论提起公诉的证据标准”,《刑事法判解》(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P.235~252;
“中国司法改革的三个悖论”,与左卫民合著,《人民法院报》2000-11-25⑶。 “抽象性问题及其意义:对刑法领域法治立场的初步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01⑵,P.103~114;
“危险个人的确立与劳动教养立法”,《法学》2001⑸,P.28~29;
“犯罪加重构成基本问题研究”,与卢宇蓉合著,《法律科学》2001⑸,P.66~76;
“刑法学知识传统中的‘人'”,《金陵法律评论》(南京师大学报特刊)2001年第1卷,P.91~105;
“公正性:刑事司法的灵魂”,《人民法院报》2001-3-5⑶。
2002年
“侵占罪疑难问题研究”,《法学研究》2002⑶,P.124~141;
“刑法主观主义中的知识客观性”,《中外法学》2002⑴,P.45~63;
“正确对待口供”,与陈兴良合著,《刑事法判解》第5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P.419~428;
“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法治:理念与制度》(高鸿钧等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650~725。 “刑法的公众认同”,《中国法学》2003⑴,P.116~121;
“中国刑法における单位犯罪に关する立法评価”,《名城法学》(日本名城大学法学会编),2003年3月(第52卷第4号),P.231~254;
“刑法理论应在对抗、论争中求发展”,《法商研究》2003⑶,P.14~16;
“行为无价值论的提倡”,《比较法研究》2003⑸,P.27~38;
“犯罪构成理论:关系混淆及其克服”,《政法论坛》2003⑹,P.46~53;
“犯罪构成与价值评价的关系”,《环球法律评论》2003(秋季号),P.296~302;
“刑法上的财产占有概念”,与李志强合著,《法律科学》2003⑵,P.39~47;
“刑法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的融合”,《江苏社会科学》2003⑵,P.149~155;
“特殊防卫权研究”,《刑事法评论》第1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P.581~604;
“公权任意进入私权领域,不是执行公务”,《人民之友》2003⑴,P.29~30;
“侵犯商业秘密疑难问题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⑸,P.62~68;
“用学派论争促刑法发展”,《检察日报》2003-3-28⑶;
“危险犯的认定”,《人民法院报》2003-3-21⑶;
“罪刑法定与案件处理”,《人民法院报》2003-2-14⑶;
“因果关系的判断”,《人民法院报》2003-2-21⑶;
“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运用”,《人民法院报》2003-2-28⑶;
“财产占有与盗窃罪、侵占罪的区分”,《人民法院报》2003-3-7⑶;
“依职权论也不能任意扩大渎职罪主体范围”,《检察日报》2003-9-8⑶;
“厘清职务权限是认定职务犯罪的前提”,《检察日报》2003-9-15⑶;
“‘本犯'对认定渎职犯罪有何作用”,《检察日报》2003-9-23⑶;
“受贿后徇私舞弊原则上应当数罪并罚”,《检察日报》2003-10-8⑶;
“危害结果仍是区分渎职罪未遂与既遂标志”,《检察日报》2003-10-21⑶。 OntheGeneralPublic'sRecognitionoftheCriminalLaw,ChinaLegalScience(2004),PP.89~92.
“规范违反说的新展开”,《北大法律评论》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410~423;
“刑罚进化论:从刑事政策角度的批判”,《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⑶,P.41~48;
“‘普法'的方式”,载《清华法治论衡》(第四辑),高鸿钧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90~494;
“量刑规范化:可行性与难题”,《法律适用》2004⑷,P.60~63;
“当代刑法理论发展的两个基本向度”,《江海学刊》2004⑶,P.119~124;
“侵占罪认定中的关键问题”,《刑事司法指南》(总第18集),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P.37~55;
“偷窃‘天价'科研试验品行为的定性”,《法学》2004⑼,P.43~47;
“规范违反说视野中的刑罚理论”,《刑事法评论》(总第15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52~368;
“使用强力夺回被抢财物致歹徒受伤是否构罪”,《检察日报》2004-1-21⑶。 “结果假定发生与过失犯”,《法学研究》2005⑵,P.57~65;
“论实质的作为义务”,《中外法学》2005⑵,P.216~225;
“死刑的司法限制”,《北大法律评论》第6卷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P.400~410;
“论刑法学中的规范违反说”,《环球法律评论》2005⑵,P.166~174;
“刑法学中‘人'的观念的演变”,《法律科学》2005⑴,P.37~44;
“必须坚持刑法客观主义”,《东吴法学》2005(春季卷),P.54~80;
“无声的中国刑法学”,《清华法治论衡》(第5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P.145~165;
“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应以窝藏罪定性”,《人民检察》2005年7月(下半月刊),P.19~22;
“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和客观归责论”,《江海学刊》2005⑶,P.119~124;
“主张债权与财产犯罪的界限”,《中国案例指导》(第1卷),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诈骗罪研究”,《刑事法判解》(第9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P.1~16;
“论放任”,《政法论坛》2005⑸,P.76~83;
“从无占有意思者手中夺取财物的定性”,《法学》2005⑼,P.108~112。
2006年
违法性认识不是故意的认识要素,《中国法学》2006⑴
刑法学的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政法论坛》2006⑵
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6⑸
2007年
论社会整合与刑事政策,《法学杂志》2007⑴
论主要罪过,《现代法学》2007⑵
违法性判断的独立性,《中外法学》2007⑹
2008年
违法性判断的基准与行为无价值论——兼论当代中国刑法学的立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08⑷
2009年
明知与刑事推定,《现代法学》2009⑵
犯罪构成四要件说的缺陷:实务考察,《现代法学》2009⑹
死者的占有与犯罪界限,《法学杂志》2009⑷
2010年
法条竞合的特别关系研究,《中国法学》2010⑶
量刑程序改革的实体法支撑,《法学家》2010⑵
2011年
论常识主义刑法观,《法制与社会发展》2011⑴ 包括《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黄京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刑法新问题探究》(与张明楷、黎宏共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等10余部。

Ⅲ 周光权的出生日期

周光权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重庆
出生日期:1968年01月
职业:法学家
毕业院校:中版国人权民大学、四川大学
主要成就:司法部法学教材和科研成果二 等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胡绳青年学术奖代表作品
《刑法学的向度》,《刑法各论讲义》,《注意义务研究》
研究领域:刑法学

Ⅳ 刑法学的向度内容简介

刑法学研究的核心在于规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和个体行为的约束。它通过微妙的权力机制,确保规范的权威性和不容侵犯,从而塑造个人对规范的认知,促使大众形成刑法规范的认同感。其基本方向是围绕"规范违反说",构建犯罪论和惩罚理论,目的是坚定地维护社会的规范秩序。

在这一视角下,刑法学的起点是关注人的角色,特别是个体如何成为规范的主体。落脚点则在于寻求有效的惩罚方式,如何通过技巧确保惩罚的正当性。犯罪成立理论是连接起点和落脚点的关键,它强调犯罪行为必须违反规范,而非仅仅侵犯法益。规范违反说在犯罪成立理论中占据核心地位,而惩罚的正当性则源自对规范有效性的确认。

因此,作者以"规范意识主体"、"规范违反说"和"规范确证"为基石,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刑法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旨在深化对刑法原则的理解,推动公众对刑法规范的理解和遵守,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Ⅳ 周光权个人出版

周光权先生在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成果,他的个人出版作品涵盖了刑法研究的多个重要方面。他早在1998年就出版了《注意义务研究》,该书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发行。接着,他在1999年与法制出版社合作,发表了《刑法诸问题的新表述》,并参与编写了《刑法各论讲义》。2002年,他的学术深度进一步提升,出版了《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他又推出了《刑法各论讲义》的新版,同样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发行。2004年,他的《刑法学的向度》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问世,展示了他在刑法学领域的深入研究。


除了个人专著,周光权还积极参与合著,与陈兴良教授共同撰写的《刑法学的现代展开》在200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他众多刑法学著作中的一部。他的研究成果丰硕,论文发表在诸如《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中外法学》等知名学术期刊上,数量超过100篇。


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2002年,他荣获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二等奖。2003年,他凭借杰出的学术贡献,荣获了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2004年,他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获得了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这是清华大学青年学术成果的最高荣誉。2005年,他在中国青年法律学术领域崭露头角,荣获了法鼎奖银奖。2006年,他的法学科研成果再次受到肯定,荣获司法部优秀法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5)刑法学的向度扩展阅读

周光权是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曾为日本名城大学法学部访问学者(2001年4月至2002年2月)。出版《法治视野中的刑法客观主义》等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2002年获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热点内容
2015刑法讲义 发布:2024-12-29 12:50:53 浏览:871
道德经三祸 发布:2024-12-29 12:50:51 浏览:984
这位法官 发布:2024-12-29 12:44:22 浏览:185
长春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发布:2024-12-29 12:08:08 浏览:486
德恩商法 发布:2024-12-29 11:38:07 浏览:871
林业生产死亡法律责任 发布:2024-12-29 11:35:13 浏览:981
疫情中行政法体现 发布:2024-12-29 11:18:13 浏览:129
法院服务于 发布:2024-12-29 11:09:08 浏览:848
2020年中级会计经济法考试题目 发布:2024-12-29 11:02:51 浏览:609
法律硕士的种类 发布:2024-12-29 10:56:27 浏览: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