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建设先行

道德建设先行

发布时间: 2025-01-26 06:47:04

Ⅰ 构建和谐主要依靠法律还是道德(辩论赛)

我方资料陈词:
看看美国就知道了,美国政府是一个非常有限的政府,可却是世界上最有力的政府!靠的是什么?法律!正是法律维系着美国的高效和谐的运转!道德建设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无法避开的难点,说是难点,一方面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另一方面道德建设是一个艰巨性的任务,它牵涉到各个环节,哪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道德建设成为空话。
关于道德建设的思路,我个人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公民的道德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要求是道德建设的基石。其次、政府必须成为道德建设的先行者,言传不如身教。第三、道德培养需要更为宽松的环境,自然的和谐社会,人性的趋向于道德。第四、法律应该成为社会道德的最后屏障,失去法律的保障,道德将一泻千里。
法律应当是道德的最后屏障,失去这道屏障,道德将在社会溃散。道德是调节人们行为的软工具,它是以法律为后盾的。如果法律的溃散,道德就无从谈起。当前社会许多人们宁愿上访,而不愿通过法律解决问题,说明在个别地方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公众信任,尤其部分贫困低收入人群已经彻底抛弃对法律的信任
你不能指望人人都有道德这个东西,可只要有万分之一的人没道德,社会就会乱套,怎么处置这个败类?每个人的道德标准不一样,有的说关上几年,有的说教育,有的说杀了,有的说做奴隶,有的可能认为那个不是败类,你认为该一样样意见执行过去还是全民投票?等你投完了,下一个败类又出现了,你什么都不用做了,天天投票吧。所以还是要有法律。所谓法律,本身就应当是一个强制性的道德要求,达不到就要处罚。中国人德治了几千年了,结果中国人是最没道德的,你居然还想要靠道德这东西?法治所维系的秩序是和谐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有序社会 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它要求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都依法 而治,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是凭靠法律这种公共权威的

对方资料陈词:
在人类存在的社会中,“理性就是道德性。”“国有道,虽加刑,无刑也;国无道,虽杀之,不可胜也。”道德才是法之根本。看问题要着本质。不能光看表面呀!对方说维系社会秩序靠法律。请问法律又是靠什么来维系社会秩序的?那就是道德。只有道德,才能保证立法的公平,执法的公正;只有道德,才能保证守法的自觉。首先,守法是什么?是法律,还是道德?我们因为怕被处罚而守法,还是因为觉得那是一种美德而守法?难道沙子认为大多数人去守法不做坏事是因为害怕被判刑吗?要是那样的话,那可真是危险人物噗!照对方的观点,在一个秩序的社会,那极少数的危险人物是这个社会主要的,而我们大多数人守法,有守法的美德倒是次要的了。这难道是你们的逻辑吗?
事实表明,守法观念越强,社会越强调这种守法观念,我们的社会中危险人物就越不敢冒险,社会秩序就越稳定。再从执法的层次看,执法的公正靠什么?靠执法者的良心。良心就是个人品行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无论是乱世用重典,还是盛世之大赦,重典不是乱典,大赦不是乱赦。重典与大赦无不归因于执法者望天下更太平、社会更稳定的动机。这种动机就是个人品行与社会道德的相一致。立法也是道德,立法的依据首先要有守法的可能性。我们说过,守法本身就是一种公德,否则立了法又没有人遵守,最后只好法不责众了。执法要有勇,立法要有才,可是“才而无德谓之奸,勇而无德谓之暴”啊!现代社会,法律的作用比原来大了许多,我方从不否认这一点。但是,这本身就是道德的需求,它随时受到道德的约束。
总之,道德不仅贯穿了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始终,而且是整个法律系统真正有效运作的保证。对方辩友说维系社会秩序靠法律,那么我们应该说是道德保证了法律的维系功能。
社会维系靠道德还是靠法律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是一个对社会法律不是很懂的人,我基本都不是很懂法律的人,但是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基本的道德观念,那么他必定遭世人吐骂没人肯与你相交,依理而推,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变得很孤立,一孤立就各走各走的,不管对方怎样,只顾自己,这样人心都变了,人心都变了,人心都散了,怎么去维持社会。所谓“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同理可证,撑天下必先取民心,而心最直接的一个标准就是道德。没有道德就没有心,没有心就会散,我是一个对社会法律不是很懂的人,我基本都不是很懂法律的人,但是我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基本的道德观念,那么他必定遭世人吐骂没人肯与你相交,依理而推,如果人人都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变得很孤立,一孤立就各走各走的,不管对方怎样,只顾自己,这样人心都变了,人心都变了,人心都散了,怎么去维持社会。所谓“得天下必先得民心”同理可证,撑天下必先取民心,而心最直接的一个标准就是道德。法律和道德都是一种行为标准。 区别是,法律是外在的,可见的(有法律条文),是强制的,是最低标准。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即使没有道德,每个人必也须强制的遵守法律,因此法律保证了社会的最基本的稳定和正常运转。 道德是内在的,不可见的(没有明确条文),基本不具有强制性,是高于法律的行为标准。每个人道德的标准不尽相同,表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比较难对道德作出明确的评判。道德的存在是社会良好发展的保证。

Ⅱ 辩论:中国社会发展是德治还是法治

(一)法治需要思想道德建设先行 道德品格是法治的前提,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没有对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可能成为专制与奴役的工具。法治的关键在于善法或良法的存在。法的正义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不体现道德,甚至背叛道德的不义之法,也许可以称为法制,却永远无法纳入法治的范畴,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不同的经济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法律愿望,立法主体的道德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把什么样的法律愿望上升为国家法律,从而决定法律的品质。从我国来说,立法主体只有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愿望上升为国家法律,才能获得绝大多数人的支持,这样,法律才具备了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比起法治,德治更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 (二)法治的运行需要道德支撑 道德控制是法治的内在动力。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法律不能自行,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来执行。法律的确立和实施,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过程,法治是靠人来实现的。见物不见人,法治也就无从谈起。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执行,再严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钻。不可能设想法律和制度一旦建立,社会秩序就井然有序,失范现象就不攻自破或荡然无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思想道德上保证切实遵纪守法,同一切违法乱纪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要看到,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低下,那么不论有多么苛刻严厉的法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秩序和管理问题,不能长治久安。法治是对全国人民最起码的要求,德治则是高层次的要求。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没有根基的。 (三)法治的完善离不开道德制约 法律在实践中是动态的开放的体系,需要在面对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延续、提升和发展。道德的自觉约束与法律的强行约束是互相制约的,也可以互相转化,某些道德规范需要适时提升为法律规范。在法律未涉及的领域,道德就在其中起到一个补漏的作用。厉行法治,必须辅以德治。某些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可能束手无策,道德却可以有所作为,人们可以依据道德来评判、谴责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道德不仅可以弥补法律条文的某些空隙或薄弱环节,而且可以深入人的灵魂。以德治国并非是要以德治来代替法治,而是要真正强化和实现法治。只有在实行法治的同时实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设作为法治的后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依法治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社会发展才能进入较高层次。

Ⅲ 水心学派学术主张

水心学派在政治立场上,强调抗金的必要性,但他们主张在实际行动和道德建设上先行,即“修实政,行实德”。他们倡导稳固边防,认为应在准备充分后再采取行动,保持防守稳固后再进攻,不支持韩侂胄的冒险伐金策略。

在经济层面,他们提倡理财,强调善理财者的圣君贤臣形象,区分“理财”与“聚敛”,主张通过《通商惠工》来扶持商业,促进货币流通,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宇宙观上,水心学派反对二程和朱熹的“天理本体论”,认为自然界由“五行”和“八封”等物质元素构成,强调“道”寓于万物之中,不存在脱离物的抽象“道”,强调认识与物质世界的紧密联系。

在认识论方面,他们强调人的认知依赖于具体事物,认为必须全面考察事物才能得出准确的义理,重视“耳目之官”和“心之官”的作用,主张内外因素共同塑造全面认识的过程,批判理学的道统传授和理论来源。

此学派特别重视事功,强调务实而非空谈,认为“仁”与“义”必须体现在实际成果上,没有功利的道义只是空谈。他们主张实际行动与大义相符,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为国家和人民带来益处。

Ⅳ 什么是德治

您好!

"德治",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

德治也是孔孟儒学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便是历代王朝政教奉行的一条基本原则。

下文为卫君翰所作,见地甚为透彻。

孔子的德治思想有以下几个重点来反映:

1.德治并不排除法治。

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媵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意思是贤人相继治理国事,也要到百年之后,才能感化残暴之人,达到废除刑罚的境界。换句话说,那百年之内当然还是须要刑罚的。
子路篇:…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指罪与刑必须适当,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既然如此,刑罚,而且是适当的刑罚,还是须要的。
尧曰篇…不教而杀谓之虐…。从另一角度来看,教而后杀就不算虐了。
里仁篇…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是说君子敬畏刑法,小人贪图利益。
宪问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怨于社会国家时,若不以刑罚报之,何谓直?

2.德治是主观的理想,还须其它很多客观的环境配合,才能达成。

2-1.时间——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费相当时间的。同前例,子路篇: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善人为邦也要百年时间。同篇中: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意指如有圣人为天子,也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
2-2.人民的生活情况——子路篇: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和冉有一齐到了卫国,孔子见卫国人烟稠密,便说:这里人口真是众多啊!冉有问到:治理国家时,当人口多了以后,我们还能为他们作些什么呢?孔子说:改善大家的生活,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使人民的生活富裕之后,还能为他们再作些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要开始教育、教化他们的时候了。由此可知使人民丰衣足食,也是想要施行德治的基本条件之一。
2-3.政治制度——德治和法治是指治国的方法,民主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或共产主义制度则指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可采不同或相同的治国方法。

如前所述,德治的教化是得花费相当时间的。因此一个可长可久又稳定的政治制度也是必须的。以孔子当时君主制度的背景而言,想想看善人为邦百年,那必定是要经由好几位贤人持续接力式的努力才能作到的。

综言之,孔子的德治思想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养民步骤 庶——>富——>教

治国方法 法治由重而轻而无

————————————>

德治由轻而重

————————————>

政治制度 长久稳定合理的政治制度

=============================>

法治的特点是方便,收效快速;德治的优点则是:在早期可使法治的效果增加,中后期则可减少治国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民众理性且快乐。故孔子的德治思想在早期增加了法治的成份,在中后期则加重德治的份量,并慢慢将法治成份减到最低,最终的目的还是使民有耻且格。这也是义(宜)的表现之一吧!

Ⅳ 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容是指诚实、诚恳、信用、信任,也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以信用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它是贯穿于远古直至当代的人类“数千年来在一切处世格言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当今社会,诚信之所以不仅仍为道德的基石,而且成为市场经济——法治经济社会的基本准则,成为民事法律规范中的“帝王条款”。这是因为诚信并非只是一种个人的美德或仁慈地善待自己的交易伙伴,而是要在市场经济中善待一切人,包括陌生人乃至外国人,是现代社会文明和秩序的绝对的必要条件。诚信是为了以非强制力反对一切非道德行为、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安全,特别是解决陌生人之间交往的互不信任问题,这也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

改革开放,加入WTO使我国完全融入国际社会,21世纪大学生都将是“国际公民”。树立现代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是时代的要求。作为集这两种规范为一身的诚信,是一名优秀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素质。因为无论是实现科教兴国还是对外交流,大学生都将是绝对的主力军,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民族素质要在优秀的大学生身上展现出来。道德建设既是群体的行为,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道德建设也是个体的行为,体现人类精神文明的自律。作为文化精英的大学生应该把诚信的培养变成自觉意识与行为。

当前在大学生中开展道德建设非常必要,大学生应该在“修业”的同时加强“修身”,防止大学生知识水准与道德水准严重失衡的现象发生。一方面,学校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克服纯文化课的倾向,即过分注重德育课程的知识化和分数化,淡化了德育课程的人文精神,把德育变成了一门普通的文化课,这样就会把大学德育的灵魂淡化掉。

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应从自身端正对待德育课程的态度,自觉接受道德教育。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应该重在自律、重在自我教育,提倡树文明新风从我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应从诚信做起,成为道德建设的先行者。

诚信是我国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大学生作为国民中的优秀分子,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否具备诚信的品德是事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顺利推进的重大问题,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任务。

当前,尽管各大高校始终将诚信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中心,然而屡禁不止的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助学贷款、假文凭、假学术等现象仍呈增长趋势,这不但突显了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危机的客观事实,同时也为高校的诚信教育拉响警钟。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不佳、大学生出现诚信危机呼吁高校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时需建构起完善而行之有效的诚信道德建设体系。本文针对大学生的诚信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根源,并探讨新时期构建高校和谐
本文来自: 大学生校内网(www.dxs518.cn)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dxs518.cn/Html/xyzt/120952999.shtml

热点内容
我的理想法官 发布:2025-01-27 12:21:41 浏览:169
案例反思道德篇读后感 发布:2025-01-27 12:21:39 浏览:73
民法456 发布:2025-01-27 12:14:19 浏览:822
废品收购站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27 12:12:30 浏览:707
2015武汉大学法律硕士招生人数 发布:2025-01-27 12:10:51 浏览:34
民事诉讼法第113条第三款 发布:2025-01-27 11:59:23 浏览:420
云南省高等级公路管理条例 发布:2025-01-27 11:47:40 浏览:988
劳动法的关系 发布:2025-01-27 11:38:14 浏览:98
钉钉告上法院 发布:2025-01-27 11:27:45 浏览:142
减肥店老板走了该付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1-27 10:49:37 浏览: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