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和情理
㈠ 如何理解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首先要明白: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指向的是现实中,我们面临的哪些实际情况,因为,只有面对现实,才能让理论更加容易理解;
一、关于道德两个字
这句话中,道德两个字是整句的核心,提升了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结果;
所谓:“道”就我个人理解,其实就是古人对整个世界架构的理解,由于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都属于农业社会,没有向西方的科学论靠拢,因此,发展出“道”的认知理念也在情理之中,所以,中国的“道”和西方的“科学”其实都是在阐述各自对世界的理解,没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把“道”理解为整个中华文明的理论架构的话,而德就是塑造这个架构的规范,“道”如天上的繁星不可计数,但真正能促成社会良性发展,对人民个体有利的“道”却屈指可数,所以,就要有一个约束,用来甄别对社会,对人民,对皇权有利的“道”,这就是“德”。
二、关于高尚情操
1、高尚情操,其实就是字符合“德”这个规范的要求下,对道做出了最大限度的理解,并付诸于行动,做出了对社会良性发展有益的行为或举措
2、因此,问题中提出的这句话,其实可以列为一个等式;
道+德+行动=高尚情操
3、但是,看似简单的一个等式,却包含了无数的痛苦、挫折、经历、挣扎,摸索、成长,真正能最终完成这个等式,并走向人生巅峰的,万里难挑一,无数的朋友一生都徘徊在“道”的旅途中不得寸进,或是用不完满的“德”驱动不完满的“道”,而让人生充满曲折;
4、也有领悟了“道”却缺失了“德”,让行为脱离了社会的法律道德约束而误入歧途,还有的有德却缺失了“道”,虽然满怀激情,却千徊百转不得其门而入,因此而苦闷一生的也不在少数;
三、我们应该如何而为之
用现代大心理学家--马斯洛 的理论来解释的话,他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
尊重(Esteem)
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
这五点其实与中国古典哲学中提出的许多观点都有不谋而合之处,用这五点来完善我们对“道”和“德”的理解、圆满和应用,会让我们的思路更清晰、明确
因此,我们眼之所见、思之所想,都可称为“道”,“道”无处不在,而“德”就是“道”的方向,而高尚情操就是两者正确应用之后的结果,希望我对这些的理解能对您的疑问有所帮助;
我用自己二十多年的经历与挫折,一直在领悟中国古典哲学的“道”,现在也仅仅是刚刚窥见一丝远方的“道”传来的一丝光明,距离走进去还不知要努力多久,有时候真的是身心俱疲,希望我点滴的理解能对您有所帮助;
㈡ 道德两字的分解解释
道 #dào
【释义】 ①路径:道路|地道|铁道|下水道。②途径;方向;道理:志同道合|头头是道|世道人心。③技艺;方法:医道|门道|生财之道。④德行;正当的事理:道德|道义|大逆不道。⑤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孔孟之道|传道|修道。⑥指道教:道士|道姑|道观。⑦线条;细长的痕迹:画了一条横道儿。⑧量词:一道沟|两道题|裂了一道缝儿。⑨指封建迷信组织:一贯道|会道门。⑩用话表示;说:道白|道歉|说东道西。
【道德】 #dàodé 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例句〗遵守公共道德,是人们和谐生活的基础。
【道理】 #dàoli ①事物的规律:老师在讲新陈代谢的道理。②情理;理由:他的话有点儿道理。
〖例句〗父亲经常给我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道貌岸然】 #dào mào àn rán 道貌:庄严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样子。多指假装一本正经,实际表里不一的人。
〖例句〗他道貌岸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使大家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道 <名>
(形声。从辵,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海外北经》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
德 #dé
【释义】 ①道德;品行:品德|公德|德才兼备。②情义;恩惠:功德|积德|感恩戴德。③心意;信念:同心同德|离心离德。④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来称颂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教育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德 <动>
(形声。从彳,惪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德〈名〉
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
㈢ 民法适用中的情理与法理的辨证关系
情理以道德伦理为基本内涵,而道德伦理往往是法律的基础,特别是在民事法律中,这种体现更为直接或密切,甚至可以说,情理往往代表着法的价值取向,比如,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它是道德伦理的直接法律化的产带信察物;
是法的最高基本原则;又如公序良俗原则(即我国《民法通则》第七条规定的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则更是直接体现着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
情理作为人之常情和事物的常理是一种现实的既有状态,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情理构成法律运作的实际环境与情况,因而在法律适用中情理必然成为必须考虑的现实因素,它甚至直接影响到对事实的认定和处理。
也正因为如此,法律的适用特别是法律的推理要以情理为基础,要将情理与法律的价值统一起来,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而如果不考虑情理,就会导致认定事实的不便或导致案件的坦纳处理虽然合法而不合实际生活的要求,难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具体论述:
比如前些年曾出现过的因一个装修工人在所装修的房屋内自杀,从而导致房主要求装修公司将该房购买,而由其另外购置新房的案例,如果仅从法律上看,该房装修工人在房内自杀,并未对房屋的居住使用功能造成任何损害,因而房主的要求理应驳回,但是通过电视台采访公众,公众却一致认为房屋损失相当明显,房主请求合理。
(3)道德和情理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1954年至2001年近半个世纪里4次启动民法典编纂工作,致力于制定一部属于自己的民法典。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4次尝试编纂民法典的努力均未能取得预期结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任务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随即启动第五次民法典编纂工作,并作出了先制定民法总则、再系统整合民事法律的“两步走”的民法典编纂工作部署。经过两年多的论证、征求意见、修改,民法总则按预定进程顺利制定出来,民法典编纂工作由此迈出关键性一步。
我国要实现几代人孜孜以求的“民法典之梦”,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鉴于之前民法典编纂工作一再受挫的教训,一些人担忧这次民法典编纂工作也难以顺利完成。这次民法典编纂工作之所以能够按预期目标顺利推进,是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外部环境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为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经济体制基础。民法典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民法总则的制定。
从民法学自身来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法理论研究已经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在批判借鉴外国法学理论、制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民法学体系。
此外,从司法实践来看,法官已具备比较好的法学素养,形成了较为正确的适用法律的思维。同时,人们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有了很大提高,更加希望自己的权利能够得到法律保护,这是制定民法典的群众基础。
民法总则的制定彰显了党和国家编纂民法典的坚定决心,打消了一部分人对我国民法典立法能力的怀疑。民法总则的顺利通过,也推动我国民法典编纂工作真正驶入快车道。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内,我们还要完成民法典分则各编的整合修订工作蠢茄,任务十分艰巨。
这需要相关部门、民法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群策群力、再接再厉,为编纂一部结构合理、体系完备、规范科学的中国民法典继续努力。
参考资料:网络——法理
参考资料:网络——情理
参考资料:人民网——民法总则的时代意义
㈣ 合法,合理,合情,合道德之间的关系,意思是什么
就是要符合法律 符合道理 然后还要在情理之中 然后符合道德
这四个词是逐渐减弱的关系
每个都是一个约束和衡量事物的标准
法律最严格 然后是道理 然后是情理 最后是软约束--道德
他们的关系就是都要遵守 但程度由强到弱
㈤ 有道理的不讲道理这叫合理是什么意思
先解释一下 道理:道德和情理 平时说的讲道理已经是说行为的道德性和合法性了
有道理的不讲道理这叫合理是什么意思?
分析一下这里边的道理和和合理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有道理的(合法的行为或执法行为)不讲道理(道德)这叫合理(合法的行为或执法行为)
打个比喻:城管抓小贩 肯定合理合法 至于道德方便就很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