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77章

道德经第77章

发布时间: 2025-02-04 05:58:04

1.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的译文

天之来道,其犹张弓欤?高自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自然的法则,不是像拉开弓弦一样吗?高了就把它压低,低了就把它抬高;过满了就减小一些,不够满就补足一些。自然的法则,是减去有余的并且补上不足的。人世的作风就不是如此,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人?只有悟道的人能够如此。因此,圣人有所作为而不仗恃己力,有所成就而不自居有功,他不愿表现自己的过人之处。

2. 77《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原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薯锋漏其不欲见贤。

【译文】天的规则,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吗?瞄得高了就往下压,瞄得低了就往上抬;有多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就给补充。天的规则,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规则不是这样,减损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谁能让那些有余的人奉献出来为天下做贡献?只有得道的人。所以圣人把事情做成而不把这当成一种倚仗、凭借甚至勒索的手段,有了功劳却不居功自傲,不想表现自己的贤能。

【经解】

        这一章重要在什么地方呢?大家都知道“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直观的解释,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在这一章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句话跟“马太效应”讲的意思是一样的,“损不足以奉有余”。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道德经》很早就给出了一个方案,我们把这一章叫“张弓效应”。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天道像什么样子呢,给你打个比方,就像拉弓射箭一样,拉弓射箭要有的放矢。“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这个箭呢,你瞄得高了,往下压一下;低了,往上抬一下,沿着这个比喻,得出结论,对人类社会也是这样,“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有多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就给补充,财富多的人,应该拿出更多帮助不足的人,收入高的人应该多交税。“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的规则,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之道则不然”,人类社会的规则不是这样,“损不足以奉有余”,减损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越是穷困的,反而被压榨得越厉害。

        老子的话是讲给坐在他对面的、听他讲治国之道的统治者的,他希望这些领导者制定政策和建立机制时注意到公平的天道,别老以人之道对抗天之道。“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让那些有余的人奉献出来,为天下做贡献?“唯有道者”,只有得道的人,就是了解道的人、按照道的方式去行事的人,才能做基猛到这一点。“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一个好的领导者做成了事情,却不把这个当作倚仗、凭借甚至勒索的手段,有了功劳却不居功自傲, 不想表现自己的贤能。只是认真做事,为天下谋福利,为大众谋福利。

        读这一章,可以感觉到老子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细品则可知这一章是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这一思数烂想的继续和发展,表达了老子对以贪腐和苛政聚敛财富者的痛恨,对为富则不舍、为富则不仁者的批评,对穷苦者越来越穷苦的同情。这几章都体现了《道德经》人民性的一面,是其精粹。

3.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罗老师版本: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本章主要讲老子的军事思想。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上古的兵书中说:我不是贸然主动进攻,而是作为客(等待的一方)迎战;不会贸然进一寸,而是退一尺。

“用兵有言曰”这句话也再一次说明老子是整理了上古时代的智慧,加上自己天才的发挥,整理出《道德经》的。

勇:勇气

敢:贸然

对于战争思想,一个将领和一个国君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对于将领,一心只想打赢,可是对于国君,要有文官有武将,文官能解决的,尽量不打仗,能不打就不打,逼不得已才打。

对于国君来讲,部队特别强盛不是一个好事,国君容易被冲昏头脑,认为我的部队天下最强,所以我就开始打,打谁都能赢,这不是王道,而是霸道。举例:魏武卒的故事,能征善战,但是消耗了国家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如果国君非常清醒要用德行感召天下,有一支强盛的部队放在那里震慑,是好的,可是如果部队太能打,国君脑袋糊涂,认为就要靠打,而不是靠德行了,那就坏了。

能征善战意味着树敌太多,仗势欺人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力量的作用应该是威慑,真正成功的人靠的是德行。

是谓行(xing二声)无行(hang二声),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

所以行军没有行列、方阵,不会一起挥着胳膊打打杀杀喊来喊去,手中没有兵器(能不打就不打,把武器收起来,用德行感召天下),才能达到无敌的境界。(但是不要想着无敌)如果真认为自己无敌了,那么祸端就出来了,没有比认为自己无敌的祸端更大了。认为自己无敌就几乎要失去了我的宝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王道和霸道的区别,就是仁慈之心与动物性的区别。

人类要放下霸权、暴力、掠夺,用慈爱来作为粘合剂,人类才能和谐地向更高层次迈进。放下争夺,拿起慈爱,生活不需要武力。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所以两军对抗实力相当的时候,则是有慈悲心的一方(国君爱惜百姓的)会获胜。

仁爱之心的培养永远应该排在教育的第一位。

我(罗老师)认为《孙子兵法》是接着老子的军事思想写的,“计”不是计谋,而是计算,打仗之前先计算这五个因素:道天地将法。

道:领导者一心一意地爱惜老百姓,则老百姓愿意与国君一个思想,一旦国家有难,老百姓会愿意为国家出生入死。(要计算、衡量两个国家的领导者谁更有“道”)

天:阴阳寒暑等天地变化,天时

地:地势、地利

将:智慧、信誉、仁爱、勇敢

法:赏罚分明等

老子讲的是国君之道,孙子讲的是战争之道。

记得点赞哈~

4.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一、原文

【通行本】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帛书】

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唯有道乎。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天的规则,不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吗?瞄得高了就往下压,瞄得低了就往上抬;有多余的就减少,不足的就给补充。天的规则,减损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类社会的规则不是这样,减损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谁能让那些有余的人奉献出来为天下做贡献?只有得道的人。所以圣人把事情做成而不把这当成一种倚仗、凭借甚至勒索的手段,有了功劳却不居功自傲,不想表现自己的贤能。

2、南怀瑾《老子他说》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宇宙的法则“天之道”,如拉弓射箭一样,弓拉得满,箭才能射得远。人不如意时,反而不会昏头,而恶贯则容易满盈,所以“天之道”像张弓一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弓对准目标射,太高时要往下一点,太低也不行,要拉高一点才能射到。“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道就那么公平,你这里多了,他一定给你拿掉一点,少了又会补上一点。“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人类却不像天那样公平,人们锦上容易添花,更有损人而利己者,所以人道会受惨痛的报应。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学道的人有一个原则,把我有余的都舍出来,帮助天下人,多布施给别人,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这种事。“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所以老子始终告诉我们“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个人做事也好,为天下国家也好,不要把你的成功看成是你自己了不起;“功成”是大家的;“名遂”,出了名已经不好意思;“身退”,赶快自己退下来,这是“天之道”,是天道自然之理。所以,把一切的成功奉献给世人,布施给天下,老子叫我们效法天道,这是因果的大原理。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富人不会一直富,穷人不会一直穷

“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老子说天之道就像拉开弓一样,“高者抑之”,高的地方就把弓弦向下按;“下者举之”,低的地方就把弓箭向上抬。

这句话真正的含圆袭义是告诉大家,如果领导者处于高位,千万不要觉得自己如此尊贵,如此聪明,如此有雄才伟略。要懂得把自己放低,为大家多做点儿事才重要。而且作为领搏桥导,不要觉得员工低下,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尽量把员工抬高点儿,这叫“下者举之”。

(2)天之道,从来都是雨基腔猛露均沾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句话老子在告诉我们,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平均的状态,这期间虽然有起伏,但有余的会慢慢减损,不足的会慢慢补足。

(3)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意思是“天之道”一定会慢慢趋向于平静,您如果什么地方多了,它会慢慢让您恢复正常,您不足了,会慢慢给您补上。事实上,天之道就是在讲我们心中公平的原则。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人之道不是真正的道,而是普通人的运行思路,人之道是减损不足,奉献有余——总想把不足那部分捞足,把有余的部分越堆越高,这讲的就是人心里私心的部分。当一个人私心膨胀时,就想把大家的资源都捞到自己这儿来。

(4)人生幸福的终极之道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这句话有很多个版本,河上公本写的是“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傅本写的是“孰能有余而奉不足于天下者?”我们这句话还是按照帛书甲本的写法来讲)。“孰能”,是谁能够的意思,领导者“有余”,却能“取奉于天者乎”。“取奉于天”是按照天之道做事,“奉”是成天之道的意思。

“唯有道者乎”。只有明白了道的人才能这样做。“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意思是圣人为大家作为,不把好处占为己有。“成功而弗居也”,有了功劳也不自居。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圣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不想展露出自己有多么贤德。他觉得大家的评价和结果没有那么重要,他为大家做事才重要。

三、我之体悟——“均值回归”和“马太效应”

老子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不正是现代流行的两个概念——“均值回归”和“马太效应”。

均值回归,起初是金融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股票价格、房产价格等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无论高于或低于价值中枢(或均值)都会以很高的概率向价值中枢回归的趋势。英国统计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发现均值回归理论在遗传界也一样适用。他的文章《遗传中身高的均值回归》中说,当父母的身高大于平均水平时,他们的子女往往会比他们矮;当父母的身高小于平均水平时,他们的子女往往会比他们高。上一代人身高差异较大,遗传之后身高差异将减少,也就是事物经过时间推移,将变得更平均、更稳定。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两极分化,富的更富,穷的更穷。马太效应,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已经证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我们都知道如果贫富差距过大,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所以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是一个政府的重要职责。

老子在三千年前就已经指出了这两种现象,真是让人不由得感叹我们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天道是自然界的永恒规律。人道其实就是人性。天道从未改变过,人道也一直存在。天道损有余补不足。人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两股力量不断较量,便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波形曲线。

5. 原创《道德经》第77章浅释天道如张弓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解读

本章讲天道如张弓。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天道好比张弓。射艺是西周六艺之一,是用气(力)的艺术。张弓有三大要点:其一是蓄气,神闲气定,神气相随;怀感恩之心,则慈勇有力。其二是御气,辨微知精,收放自如;力不可使全,俭广而致远。其三是发力,以退求进,至心一处;箭无虚发,不争而善胜。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张弓而为用,不用则弓弛。张弓之法在于调弦合宜。弦高则下移放宽,弦低则上移收紧,弦长有余则减短,弦短不足则增补。

弓不可拉满,满则箭出。弓者,中也。守中执一,则箭无虚发。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道盈虚,与时消息。贵在无过不及,损益得当,守中执一。天得一以清,无以清将恐裂。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凡人执身为我,存私废公,自利而损他,损不足以奉有余。种种造作,纵欲妄行,乃至阴阳失和。外耗于气,则内有熵变之患。熵变是混乱无序的状态。人之迷也,其日固久。违天失道,身死道消。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生两极,阴阳互根互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凝元,阳敷华。修道者清静无为,致虚守静,正定中和,混元抱一,归根复命。知常而能容,容乃公,舍私利他,损有余以奉天下。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乃全,全天道而殁身不殆。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所以圣人无为而为,不因私而为,无私则不恃;后其身而不争,有功而不居功;无欲而心定,正定而得,有德乃贤,不以贤耀于人。和光同尘,隐圣显凡。历劫度人,道炁常存。

热点内容
疫情防控司法所 发布:2025-02-04 08:50:42 浏览:856
法律援助中心特邀监督员 发布:2025-02-04 08:49:16 浏览:247
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试题 发布:2025-02-04 08:49:15 浏览:279
行政诉讼法异同 发布:2025-02-04 08:33:54 浏览:373
失去交流能力签名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2-04 08:18:58 浏览:325
过磅单和发票法律效力 发布:2025-02-04 08:16:47 浏览:811
劳动法工龄赔偿从哪年生效 发布:2025-02-04 06:37:54 浏览:922
下列关于行政许可法律责任说法错误的是 发布:2025-02-04 06:32:56 浏览:954
劳动法工资不给 发布:2025-02-04 06:30:44 浏览:602
合同法中对日期的规定 发布:2025-02-04 06:23:35 浏览: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