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道德
① 祖师大德如何来谈佛教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什么叫道德,就是一种准则和规范
佛说末法时代以戒为师,当然这种戒律,这种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如杀、盗、邪淫、妄语等四戒。此四者自性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则得福,犯之则受罪,故称性戒。(2)如饮酒等戒。饮酒之性固非罪,然能犯诸戒,故佛特遮止,使不饮之,故称遮戒。[俱舍论卷十八]
其中性戒,如果在加那么是五戒,出家的话比丘是二百六戒,比丘尼是三百余戒。菩萨受戒还有十重四十八轻等等戒律。
还有道共戒--道共戒又名性戒,不共外道、凡夫,实乃佛弟子实证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见道、修道后转依于所证而摄心为戒,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故自然不犯戒,但以摄心住于正道为戒,是名持道共戒者,有别于凡夫未证者需要依于戒相而摄心持守。
② 惩恶扬善是佛家还是道家
惩恶扬善是佛教和道教都强调的道德原则,但它们在理念和实践上存在一些差异。
惩恶扬善的重要性:
一、维护社会正义和平
惩恶扬善是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基本要求,它旨在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平。当恶行发生时,通过惩罚恶行,可以防止更多的受害者出现,并让社会恢复到和谐稳定的状态。同时,对于善良的行为,应该给予赞扬和奖励,这可以鼓励更多的人行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塑造良好社会风气
惩恶扬善是塑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关键。通过惩罚恶劣的行为,可以遏制不良风气的蔓延,让人们更加注重道德和伦理,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同时,通过表彰和鼓励善良的行为,可以激发人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让更多的人积极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三、促进个人品德修养
惩恶扬善也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体现。通过惩恶扬善的实践,可以培养个人的正义感和责任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同时,对于善良的行为,也可以让个人感受到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③ 祖师大德如何来谈佛教道德的
道德一词,多见于《道德经》,出于道家。
佛家不谈“道德”而常常谈及“功德”。
《六祖坛经》谓: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