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美人

道德经美人

发布时间: 2025-02-11 10:51:05

1. 《道德经》28章 知其白守其黑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老板是干嘛的?老板就是搭台的,搭好了台吸引人来唱戏,而不是只想着自己唱。

老子的比喻则更妙:

什么叫知其雄?就是你要了解雄性物种的德性,什么德性呢?

就是爱争斗、爱显摆、爱出风头嘛!

为什么雄性会这样?还不是因为雌性!

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只有那些表现欲望强的个体才能获得雌性的青睐,获得了青睐才有交配权,有了交配权,才能生儿育女延续基因。

如此优胜劣汰、大浪淘沙,千百万代之后的今天,剩下的基因就变成了现在的德性。

我带女儿去捉知了,会优先捉一只雌的,把她固定在低处的树枝上,剩下的事就容易了。只需要等着雄知了一只一只飞过来交配,来一只捉一只,轻松得很。

这就叫知其雄,守其雌。

做事,也是一个道理,千万别把自己当作雄知了去好勇斗狠,就算你是最强壮的雄知了,最后也无非就是先被人家抓住了事。

而你要做的,是要找到一只雌知了。就算找不到,宁可自己去做雌知了,起码你可以活得比所有雄知了都久。

如果你的第一反应以为我说的是美人计,那么请尽快离开吧,你可能理解不到点子上了。

所有的欲望,都是雌知了,之前讲过,最基本的欲望有四种,生存、性、知、美。

性欲说过了,就算举了一隅,你要以三隅反才行。

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有的人追求钱、有的人追求名、有的人追求成长、有的人为了探索,这些都是四种基本欲望按照不同比例的组合。

所谓搭台,就是找到一种机制、一种模式,使得不同的人加入进来之后,都可以源源不断的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

想赢球,就让所有队友得分上双;想成为千万富翁,就让所有跟着你的人都至少成为百万富翁。

把自己放在低处,连通江河湖海,所有的涓流自然汇集于你,而你并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此即所谓“天下溪”。

成为天下溪还不够,要把这种德融入我们潜意识,做什么事都以这种德来做决定,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你就不需要刻意去想,而是变得像婴儿一样自然。

老子特别喜欢婴儿这个意象,有人理解不了,有开始瞎琢磨,老子是不是有什么让人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啊?以至于,太上老君练金丹都被编出来了,而且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甚至比《道德经》还有名,不知道老子知道了会怎么想。

其实,所谓的婴儿,就跟孟子说“赤子之心”的“赤子”是一个意思,该不会有人把赤子之心也跟长生不老联系起来吧?赤子,就是刚生下来的婴儿,。为什么儒、道两位宗师又不约而同的撞上了呢?

因为,婴儿人人都见过,而且那真的是人类最天真无邪的状态。以脑科学的结论看,婴儿大脑没有发育成熟,真的就是什么“心眼”都没有,想哭就哭,想吃就吃,绝没有半点儿遮掩。

宗师们认为,做人这件事通过不停的训练,也是可以达到婴儿那种毫无刻意的状态的。就像学会了骑自行车,你绝不会琢磨每个动作怎么做,也绝不会刻意的偏左点或者偏有点,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这就是因为骑车经过训练,融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潜意识的特点就是只需要占用我们大脑少量“带宽”,就可以完成极其复杂的活动。做人,虽然比骑自行车复杂得多,但是我们训练的机会也多,周期也长,所以也是有可能被融入潜意识的。当然,这不容易,孔子到了七十岁,才敢说“随其所欲不逾矩”,就是这种状态。

有了这句做模板,后面几句就好理解了吧?排比明白了一个,也就都明白了。

啥叫知其白,守其黑?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嘛。

大家都知道白好,可我们却要去守着那个黑。为什么?因为白用不着我们守,有的是人会去守。互联网公司谁的话语权最大?当然是销售了,因为业绩都是他们“拼”出来的嘛。那么作为老板,我们要把所有资源投入到销售吗?当然不是,如果那样,公司持续不了多久的。因为用户认的还是你的产品,销售只是他们接触产品的一个渠道而已。既然销售已经是白了,我们就不要去关注那个白,反而要去关注产品、研发,因为他们在幕后,离业绩远,容易被忽视,那才是黑。

对于国家来说也一样。教师、医生、军人、科研工作者永远都赚不了大钱,如果商人、明星是白,那他们便是黑。国家需要关注的不是商人、明星,而是教师、医生、军人、科技工作者。国家把民众引导去关注这些人,才能够为民众树立楷模。民众有了这些人做楷模,那么他们的德,也就是价值观就不会出现问题。久而久之,民众就会把这种价值观融入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方方面面,例如教育子女好好学习,而不是成为明星;引导人们尊师重教,而不是笑贫不笑娼;引导人们保家卫国,而不是理直气壮的当带路党;引导人们科研强国,而不是八卦女明星。

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后,整个国家、民族就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那时候无需多做什么,而人们的生活自然会越来越好,这才叫“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还是那个意思嘛!有功劳你们上,出问题我来扛,这才是领导应该做的。当领导的跟下属抢功劳,这得多想不开?你带领团队取得成绩,那功劳默认就是你的,你争什么争?你把功劳给下属,不是把自己的功劳分出去了,而是把自己的功劳多复制了好多份,整体功劳翻倍了。

不但功劳翻倍,因为你把自己放低,不居功,“为天下谷”,还会收获谦退的美名,这是一举两得。员工收获了功劳,受到鼓舞,自然干劲更足,会创造更多的业绩,这是一举三得。这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为什么不做?

出了问题,你要扛着,也是一个道理。你想想,如果你是老板,会去员工身上找问题吗?老板认识几个员工?知道谁是谁?所有问题,都是领导者的问题。你主动承担下来,还落得个勇于担当。这时候你要真敢甩锅给员工,只要老板不傻,都会问一句,“他是哪个团队的呢?”是不是就哑口无言了?承认错误,给解决方案,问题解决了,什么都好说。问题不解决,怎么甩锅你也甩不掉。所以呀,还不如自己主动担下来,团队也是人,你都这样了,人家也会于心不忍。心想领导这么仁义,咱们不能让好人寒心啊。大家一块努力,问题才更容易被解决。

如果你常年做山谷,德行自然充足。这种德行融入潜意识之后,自然就回归到“朴”的状态。朴,未经加工的木材,也就是自然状态,之前也出现过,这也是老子很喜欢的一个意象。婴儿、无极、朴其实都是一种意象,就是自然而然、毫不矫揉造作的状态。

接着老子说,这种自然而然的“德”,散布到万事万物之上,便成了“器”。什么是器?就是有某种特殊用途的工具。这个词在经典中经常出现,孔子说“君子不器”,也是同一个“器”,就是说君子不要拘泥于某种才能,要广泛的学习,然后融会贯通,最终学会“做人”。是不是又跟老子异曲同工了?

老子说的“朴散”,意思也是说,领导者要把德用于各个领域,而不能只做一件事。把德用到各个领域了,便可以成为“官长”,也就是“百官之长”,也就是君主了。这就是儒家提倡的“内圣外王”,而这个词是庄子提出来的,庄子的老师则是个儒生。所以,还是一再强调的,儒道本是一家,只是后世别有用心之徒挑起了无谓的纷争而已。

老子最后也说,“大制不割”,就是上面这个意思。政治制度、道德学问,到了深处便只是一家,想分也分不开的。

2. 美与丑并无定论 ——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功成弗居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天下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所以,“实有”和“虚无”相互滋生,困难和容易相辅相成,长和短互相比较而显现,高和下相互依靠而存在,单音与回声相互应和而成曲调,才显得和谐动听,前和后相互接随,彼此排列才有顺序。因此,有道的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听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已有;抚育万物但不自恃己能,立下了功勋而不自我夸耀。正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解析

通过对常见的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研究,老子得出一个普遍真理——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的。他由此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对立统一这个永恒的、根本性的哲学法则。

为了进一步形象地说明这一理论,老子举出了一些相互对立的概念,如善恶、美丑、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这些相互对立的概念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深刻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试想,如果我们不去追求美好的事物,那么对一些恶劣的或丑陋的东西会觉得厌恶吗?如果我们只享受当下的快乐或是成功,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我们能够轻松应对吗?

在老子看来,事物的发展和变化,无不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催生出来的。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并能在一定条件下向其对立面转化。老子将这种变化看做是自然的本质。

老子认为,宇宙万事万物从产生至消亡,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可以说,除了“道”之外,宇宙间再无永恒不变之物。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老子提出“相反相成”的道理。他认为,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其对立面是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有”,“无”也就无从说起;没有“难”,“易”也就没有着落,反之亦然。这是老子哲学中的精华部分。

面对这个矛盾对立的世界,人们该怎样去做事呢?对此,老子给出了一个建议——无为。这里所说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人们的活动,使人们的活动能够顺天应人。老子所提倡的是: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以干涉;养育万物但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所谓不言之教,也正如隋末唐初的医家和哲人杨上善在其著作《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说: “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 的确如此,口若悬河的人固然令人欣赏,身体力行者却更加值得效仿。请记住,使人行者,身先行之。

美与丑并无定论

每个人审美标准不同,对美与丑的判断自然不尽相同,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美和丑只是一种感觉,亦实亦虚。它们本身就是同一种事物,可以相互转化。

譬如,海鲜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人们往往趋之若鹜,对它的美赞不绝口。但海鲜刚刚打捞上来的时候,鱼腥味很重,而且买回来烹饪之前必须清理干净,这时我们觉得它是令人厌恶的。而它们被我们吃剩下的残骸,被扔进垃圾桶里,气味腥臭,这时我们更是避之不及。

我们说海鲜海鲜是美还是丑呢?海鲜就是海鲜,它一直就在那里,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时间表现出不同的状态。是我们心中先有了美与丑的观点,如果我们被这种观点牵绊,就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漂亮的美女,每个人都会驻足多看几眼,不光是男人喜欢美女,女人之间看到漂亮的美女也会心生欢喜,这是本能的喜欢,这是表象。

正如昨天日更的那篇班婕妤的《团扇诗》中提及的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何等的美丽,把汉成帝迷的神魂颠倒,但却有颜无德,蛇蝎心肠,排除异己,霍乱朝纲,害人无数,我们能说她们是美的吗?其实这样的美女,是蛇蝎美人,她的灵魂是丑陋的,不堪的,在我们的认知中,她们是丑恶的女人,心灵的丑陋,必将遭到世人的唾骂和指责,而最终也没有好结果。

正如泰戈尔所说:“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

再比如现代人追星,有影视明星,体育明星,也不乏企业明星。他们或是有着光鲜的外表,或是有卓越的功绩,都是风靡一时的公众人物,在各自领域都是佼佼者。但我们普通人所能及的关于他们的信息,都是通过各大媒体的报道,电视新闻以及各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这同样是表象。

忽地某一天各种传播软件铺天盖地报道某某吸毒,背地里干了些不见光的勾当,或是某某靠贿赂拿工程,靠走裙带关系上位……这些一但曝光,他们一夜间人设崩塌,一落千丈,从众星捧月到人人喊打,所以我们不能仅靠公众形象来评价一个明星。

因此,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都是在相对关系中产生的,他们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常变化的。美的东西不会一直美,丑的东西不会一直丑。事情一直都是他们原本的样子,变化的只是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些标准都是人为设定的。

事实上,世界上本无美丑,只是人们强执于美、丑的概念,分别心太重,以至于在生活中不能公平地对待“丑”,才导致了很多生活的不快。放下这种执著心、分别心,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3. 三十六计是什么

《三十六计》中的计谋:

第一计瞒天过海

“瞒天过海”的计策,古时人们早有使用。如:春秋时代,齐姜和狐偃定计,把晋公子重耳灌醉,打发他离开齐国;隋代,隋将贺若弼多次大张旗鼓地进行换防,以麻痹敌军,最后在敌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指挥大军偷袭并攻克了陈国的南徐州。

第二计围魏救赵

指战国时期的赵、魏两国;原指战国时期齐国用围攻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邯郸(今河北邯郸)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战国时(公元前353年) 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 ,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

第三计借刀杀人

三十六计里的第三计,计谋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作品简介:《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四计以逸待劳

多指作战时采取守势,养精蓄锐,让敌人来攻,然后乘其疲劳,战而胜之。原作“以佚待劳”。

《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若未可入,则深壁高垒,以逸待劳。”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张昭曰:“孤城不可守,不如且回江东。刘表知我破黄祖,必来报仇;我以逸待劳,必败刘表;表败而后乘势攻之,荆襄可得也!”

第五计趁火打劫

三十六计第五计之趁火打劫:本指趁人家失火的时候去抢东西。现比喻乘人之危,捞一把。《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六计声东击西

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之计,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

第七计无中生有

本计计语出自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有的称为兵家)老子《道德经》第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揭示了万物第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中国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把老子的辩证思想运用到军事上,进一步分析虚无与实有的关系。

第八计暗渡陈仓

全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

本计的特点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动的背后,将奇特的、非一般的、非正规的、非习惯的行动隐藏在普通的、一般的、正规的、习惯的行动背后,迂回进攻,出奇制胜。“明修栈道”表示公开的行动,“暗渡陈仓”表示隐藏的真实意图。

第九计隔岸观火

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第十计笑里藏刀

笑里藏刀是三十六计之一。该计策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广泛,而且可以无师自通 。笑容本是人类一种美好的表情,俗话说拳头不打笑脸人,笑里藏刀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百试不爽的计谋就是因为他击中了人性中最常见的弱点。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成语,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出自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在军事战略上,三十六计之一,指在敌我双方势均力敌,或者敌优我劣的情况下,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谋略,很像象棋中的“舍车保帅”战术。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

“顺手牵羊”是个比喻,喻指意外获得某种便宜,或毫不费力地获得某种平常要花大气力才能获得的东西。

大部队在运动的过程中,漏洞肯定很多,比如,大兵急于前进,各部运动速度不同,给养可能造成困难,协调可能不灵,战线拉得越长,可乘之机一定更多。看准敌人的空隙,抓住时机一击,只要有利,不一定完全取胜也行。

这个方法,胜利者可以运用,失败者也可以运用,强大的一方可以运用,弱小的一方也可以运用。战争史上一方经常用小股游击队,钻进敌人的心脏,神出鬼没打击敌人,攻敌薄弱处,应手得利。这样用顺手牵羊取胜的例子,不胜枚举。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

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

第十四计借尸还魂

借尸还魂原意指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的策略。

出自《三十六计》第十四计-借尸还魂。迷信人认为人死后灵魂可附着于别人的尸体而复活。后用以比喻已经消灭或没落的事物,又假托别的名义或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出现。

第十五计调虎离山

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三十六计”中的一计。目的在于削弱对方的抵抗力,减少自己的危险。

在军事上指,如果敌方占据来有利的地势,并且兵力众多,这时我方应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引入对我方有利的地区,才可以取胜。

第十六计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擒:捉;纵:放。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欲擒故纵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十六计。

原文为:“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译义:逼迫敌人无路可走,它就会反扑;让它逃跑则可减弱敌人的气势。

追击时,跟踪敌人不要过于逼迫它,以消耗它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士气沮丧、溃不成军,再捕捉它,就可以避免流血。按照《易经·需》卦的原理,待敌人心理上完全失败而信服我,就能赢得光明的战争结局。

第十七计抛砖引玉

抛砖引玉是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中的第十七计,在战争中常常用到。 砖指小利,是诱敌上当的诱饵;玉是大利,是真实的意图。此计谋指用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之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击败敌人。

后来抛砖引玉也指以自己的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赏析。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此计认为攻打敌军主力,捉住敌人首领,这样就能瓦解敌人的整体力量。敌军一旦失去指挥,就会不战而溃。挽弓当自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作战时要先把敌方的主力摧毁,先俘虏其领导人,就可以瓦解敌人的战力。

第十九计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是一个成语,出自《三十六计》第十九计,意思是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中进行破坏。

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计混水摸鱼

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浑水摸鱼”。《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指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逃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

关门捉贼,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是一种围困并歼灭敌人、特别是小股敌人的计谋。该计一般都还配合着其他计谋的使用,中国军事家中,有相当多的人成功地运用过关门捉贼计,而且开、关都非常适时,非常的自如。

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

远交近攻是一个成语,拼音是yuǎn jiāo jìn gōng,意思是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

《三十六计》第二十四计-假道伐虢,指以借路为名,实际上要侵占该国(或该路)。虢,诸侯国名。也作“假道灭虢”“假途灭虢”。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

这则按语,主要是从军事部署的角度讲的。古代作战,双方要摆开阵式。列阵都要按东、西、南、北方位部署。阵中有“天横”,首尾相对,是阵的大梁;“地轴”在阵中央,是阵的支枕。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队的地方。

因此,观察敌阵,就能发现敌军的主力的位置。如果与友军联合作战,应设法多次变动友军的阵容,暗中更换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队去代替它的梁柱,这样一定使它的阵地无法由它自己控制,这时,立即吞并友军的部队。这是吞并这一股敌人再去攻击另一股敌人的首要战略。

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

《三十六计》中(第五套 并战计)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此计运用此象理,是说治军,有时采取适当的强刚手段便会得到应和,行险则遇顺。

第二十七计假痴不癫

《三十六计》中第二十七计,指假装痴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图。《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

上屋抽梯:“三十六计”第二十八计:“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断其摇应,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也。”语本《孙子·九地篇》:“帅与之朝,如登高而去其梯。”

另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三十六计”之一。亦比喻将本求利,别有收获。《荡寇志》第九四回:“应元道:‘前日卑职原说这点银子不彀,此刻若回曹州,往返多日。不如想个树上开花的法子,安抚衙内当案 王孔目 ,卑职与他廝熟,太尊只须立纸文书与他,待结案时交付,岂不省一番急迫。’”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反客为主,读音为fǎn kè wéi zhǔ,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

美人计,俗称色情间谍。指某些国家的侦察情报机关,为了套取情报,收买特务,采取的以色情勾引的色诱计谋。它是利用色情、出卖肉体的方法,以女性勾引男性对象,以男性勾引女性对象,进行间谍情报活动。

第三十二计空城计

民间最有名的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第三十三计反间计

反间计,是汉语词汇来自《三十六计》,指的是识破对方的阴谋算计巧妙地利用对方的阴谋诡计进行攻击对方。

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苦肉计,按照常理,人不会伤害自己,要是受到某种伤害,一定是某种自己无法抗争的力量导致的。利用好这样的常理,自己伤害自己,以蒙骗他人,从而达到预先设计好的目标,这种做法,称为苦肉计。

苦肉计,不仅用于战争之中,还广泛地见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经商活动中,经营者利用“苦肉计”,对自己不合格产品集中进行销毁,用以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树立自己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下一步赚回更多的钱而埋下伏笔,是非常可取之计,但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

第三十五计连环计

连环计,出自《三十六计·第三十五计》,是指中国古代兵法策略,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宋毕再遇赏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复前博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

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皆连环之计也。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第三十六计走为上指的是战争中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时就逃走,也谓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现多用于做事时如果形势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逃避的态度。

(3)道德经美人扩展阅读:

春秋战国的军事实践活动造就了《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战略理论的话,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战乱,又将我国古代军事战术理论推向新的高峰。

檀道济作为这一时代优秀军事家的代表,总结大量的军事实践活动,成就《三十六计》是符合时代背景及其要求的。

所不同的是:隋玉简中没有现在版本中的总说和六套计,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的题目及按。而按中多用春秋战国及汉代战例,但也有两处提到宋、辽、金之事。

因此可以认为《三十六计》作者是檀道济无疑,而总说和每计的“按”可能是后世的一位深谙兵法理论、精通易经、满腹经纶的人加上去的。

兵法《三十六计》在民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然而书籍《三十六计》最早的版本是1941年发现的。其作者是军事家檀道济所著,经过相关专家研究考证,《三十六计》出自的年代也可以基本确定为南北朝时期。

热点内容
后勤领导干部学习准则条例心得 发布:2025-02-11 21:03:29 浏览:639
注册公司后法律条文 发布:2025-02-11 20:02:13 浏览:835
浙江省水土保持条例宣传 发布:2025-02-11 19:33:43 浏览:191
消费者权益属于社会法吗 发布:2025-02-11 19:29:40 浏览:14
广东计划生育条例2017 发布:2025-02-11 18:47:46 浏览:217
一个店铺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2-11 18:05:14 浏览:830
教育法学案例 发布:2025-02-11 17:45:19 浏览:198
镇公共法律服务 发布:2025-02-11 17:11:04 浏览:512
湖南省耒阳市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2-11 16:58:13 浏览:970
立水桥律师 发布:2025-02-11 15:58:04 浏览: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