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一词的概念
1.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法律分析:1、法制相对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治则相对于人治;
2、法制内涵是指法律及相关制度,法治内涵则相对于人治的治国理论、原则和方法。法制一词,通常在两种意义上使用:泛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既包括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出现的成文法,如宪法、法律和各种法规,也包括经国家机关认可的不成文法,如习惯法和判例法等。制度指依法建立起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制度。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 法治的读音
法治的读音是:fǎzhì。
基本解释
(名)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依靠法律统治人民,治理国家。②(动)指根据法律治理国家。
详细解释
谓根据法律治理国家。与“人治”相对。
《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 桓公 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
” 邹韬奋 《抗战以来》六二:“在此种惨酷压迫之情况下,法治无存,是非不论。”亦指依法处治。《史记·蒙恬列传》:“ 高 有大罪, 秦王 令 蒙毅 法治之。”
法治,顾名思义,法治就是"法的统治"。
法治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 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它要求作为反映社会主体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并在全社会得到有效的实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贯彻。
法治作为一种先进的治国方式, 要求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 是凭靠法律这种公共权威, 这种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权威, 不是靠掌权者的威严甚至特权, 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中国,"法治"和"依法治国"这两个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国实际就是法治的另一种表述,二者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要全面认识法治的内涵,必须对法治与法制、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法制一词大体上有哪三种含义
法制是指①一个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②建立的政法系统和③它们所维护的社会关系。
相关理论:
一、法制的定义和特征
法制是指一个国家制定的各种法律、建立的政法系统和它们所维护的社会关系。
法制是一种社会调控制体系,基本特征是“以法治国”,个人是否具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取决于国家的性质。
“法制”一般译自“rule by law”,英文的字面含义是“用法律来统治”。
二、法治的定义和特征
法治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具有至上性、正义性、完备性。(高、好、全)
法治是一种社会政治状态,基本特征是“依法治国”,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法治”一般译自“rule of law”,英文的字面含义是“法律的统治”。
三、法制与法治的关系
1、区别
法制经常相对于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对于“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征是:①人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②个人可以随意制定和废除法律。
2、联系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征;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参见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要求、根本指针: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1978,113GB
4. 法治名词解释
法治是指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一种基本方式,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法治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至上地位,强调法律的公正性、稳定性和普遍适用性,旨在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法治的本质是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权力是公共意志的代表,但也可能被滥用或异化,导致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3、法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竞争的环境,而法治是保障公平竞争的基石。法治通过制定和执行市场规则,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法治社会中,企业能够在一个公平、透明、可预测的环境中进行经营和竞争,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风险。
4、法治是推动政治进步的重要力量。政治进步需要建立在民主、公正、法治的基础上。法治通过限制权力、保障权利,促进政治的民主化和公正化。在法治社会中,政府的行为受到法律的制约和监督,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保障,有利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5. 法治是什么
法治”一词很早就出现在古书中。《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
但有时并非作为一个词组,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奢)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法家提倡的“法治”与儒家的“德治”相对
法治与人治是根本相对立的,是不同的治国理念。人治强调个人权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与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没有法治。但要强调,国家依靠法治并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为再好的法律与制度都需要人来实现与执行。但是,不可以将“人的作用”与“人治”相等同,两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两个部分,即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们的法治却是官方在发动和推进,民众似乎处在旁观者的地位而表现出“被动”和“冷漠”。无论在理论上如何高瞻远瞩印证现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在现实的法治实践中确实存在缺少政府和民众的有效“互动”。冷静地思考分析和对“依法治理”现状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缺少这种“互动”的现实表现,可以表诉为“三治三不治”,即“治下不治上”、“治外不治内”、“治民不治官”。应当说,这种情况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村”等依法治理的过程中并不少见。行政机关往往借助手中的“立法权”,纷纷行使行政权力扩张法律化,也借助于手中执法权力及对司法权的影响,来扩大其职能和实现其效用。这种片面的、出于“官本位”思想的“依法治理”严重悖离了法治精神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古代法家“垂法而治”的再版。而广大民众则处于“被动”的地位,既在客观上不能有效介入国家法治实践,又在主观上无法正确参与和对之加以评价。[5]其深层原因在于人治思想与权力本位思想还在相当的领域中存在。尤其是在中央提出依法治国的口号之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先后提出的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甚至提出依法治校、依法治村等口号。这种形式主义做法使得依法治国的法治内涵与精神逐步丧失,结果最后演变为依法治民的政治治理观。在他们眼里,仍然认为依法治国就是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而且存在固有偏见,认为法律只是专管老百姓的,从而形成了法治的表层现象,其真正内涵没有深刻理解并内化为坚实的信念和外化为行动。因此,“依法治国”成为仅仅理解为依据大量出自有据的规章、政策和法律来治理国家和人民,这种“叶公好龙”式的法治观是法治非理性的表现形式,是传统专制主义、人治主义和宗法思想没有得到彻底清算的典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