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道德经
❶ 《道德经》这本传世佳作和曾国藩有何联系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但是他却能成功逆袭,在之后的人生里,一路辉煌。后又当时在“屡败屡战”的形势下,仍然平定太平天国,为国家立下了巨大功劳。
可见,他传奇的一生,值得为后人所称赞,事实上,至今人们也在被他的魅力所折服。
追根溯源的话,就会发现他的人生智慧其实并不神秘,来源于《道德经》。《道德经》宛如一味使人清醒的药,使曾国藩明白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使他去掉了傲气。在曾国藩人生最困难的时候,也是靠着读《道德经》才得以走出来。
中年以后他遭受身体疾病和父亲去世、同僚排挤、等痛苦,这时是《道德经》令他恍然大悟,渐渐地他开始转变自己的内心,思想境界也得以拔高。最为重要的是,是《道德经》令他立志,一个人只有明确志向才能有所成就。
可以说《道德经》是成就曾国藩后半生的光辉事业的契机,也是必要的精神条件。
❷ 感悟《道德经》(二十四章)
【原文】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感悟】
本篇中所要表达的,我认为是一个人如何认识从本我到自我到超我的发展过程。这是西方心理学中精神分析中的理论,和《道德经》中的思想不谋尘唤蚂而合。
弗洛伊德说:“本我”代表欲望,完全存在于潜意识之中,受意识遏抑;“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处于大部分有意识的状态;“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处于部分有意识的状态。
本章开篇就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就是一个人“本我”的状态,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明白或者说不了解自己,只想站得高、跑得快,但实际上只会适得其反。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是一个人的德性配不上自己的地位,这个人必然会有灾难。这种人就是“企者”、“跨者”。
“本我”时期,就是自己看到的自我。小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看到超人觉得自己也能成为超人,看到蜘蛛侠觉得自己也能变成蜘蛛侠,所以很多人都会表现出文中所列举的四种状态:自逞已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
那么 我们该如何看待自我呢?日本设计大师山本耀司曾说:“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因此,了解自我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碰撞的越狠,才能更深地了解自我。
这种碰撞,就是文中所说的“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当经过碰撞,反馈回来的自我原来是这样的: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
当被撞的头破血流,甚至怀疑人生的时候,就到了第三种“超我”的状态,也就是文中所说的“道”的状态。有了良知和道德的内在判断,不再做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的事情,才算是真正得道了。
曾国藩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从自我到本我到超我的成长历程。
曾国藩自幼愚笨,数次科举不派埋中,终于当了官之后,自逞已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这些毛病一个不少都犯过,后来遭遇挫折后,经过两年的仔细揣摩,他终于大彻大悟:觉得自己是最牛的,其实就是最傻的那一个。
从此,曾国藩就走到了求“道”的路上,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没有完美无缺的人,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克服停留在链前“本我”的局限,去碰撞“自我”,最终走上“超我”,也就是寻求“道”的道路上。
❸ “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是什么意思
在《道德经》中,"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这句寓言表达了勤勉与谨慎、道德与欲望之间的平衡。这里的"敬"象征着对事物的敬畏与尊重,"怠"则指懈怠和轻忽;"义"代表正确的道德原则,"欲"则象征着个人的欲望。这句话教导我们,即使在显赫的位置上,也要保持谦逊,懂得在强大的实力中保持柔弱,如同溪涧般谦卑而持久,这样才能保有持久的德行,回归于简单和无极的状态。
这句名言源自曾国藩,他借以提醒自己和他人,不要过于傲慢,懂得示弱是一种智慧,能避免硬碰硬带来的挫败。高明的人懂得敬畏与谦虚,明白低调和包容的力量,这是成功和长久之道。
《道德经》作为老子的重要哲学著作,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哲学、政治和宗教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万经之王,它展示了古代中国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后世影响深远。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朴素的辩证法和无为而治的思想,至今仍受到全球学术界的重视和研究。
❹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慎终如一,则无败事是什么意思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意思: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庄重严谨恭恭敬敬,就会一天比一天壮大自己,主观上对人对事对物态度傲慢无礼肆意而为,就会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出自曾国藩的《曾国藩诫子书》。
”慎终如一,则无败事“意思: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原文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终如一,则无败事“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碧含的团慧山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4)曾国藩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曾国藩诫子书》创作背景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是一个令曾国藩悲痛的日子。15年前的今天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了,当天,他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
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 诫子书其实是曾国藩的遗书,为曾家世世代代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