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立法法概述

立法法概述

发布时间: 2025-02-23 06:29:07

立法法全文解读:从立法程序到法律效力

立法是指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决定等法律文件,管理社会、调整社会关系和规范社会行为的一项重要行政活动。立法程序是指国家进行立法活动的程序和流程。为了保证法律制定的合法性、公正性、民主性和科学性,我国制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法》(下称立法法)。本文将就该法的组成结构、审议程序、法律效力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组成结构

《立法法》总共由七章六十九条组成,分别是:总则、立法机关、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规章。其中,总则阐述了立法的性质、任务和原则;立法机关规定了国家立法的组织形式和职权范围;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规章则具体规定了何种内容涉及何种层级的制定,以及各级行政机关和集体组织立法的权限和程序等。

二、审议程序

立法法规定了国家立法的审议程序,主要分为立法倡议、立法起草、送审、审议、表决、公布等环节。其中,立法倡议指倡导某项法律的制定及审议;立法起草指由立法机关组成专责起草法律的法律委员会进行草案起草;送审是指将草案提交立法机关会议进行审议;审议是指组织立法机关代表围绕草案内容进行研讨和表决;表决是指代表们对草案进行投票表决;公布则是指新法律、法规、决定等法律文件在发布后经过一定的广泛宣传后生效。

三、法律效力

立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民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新法律、法规、决定等法律文件的效力至关重要。立法法确立了国家法律的层级关系,将各种法律文件划分为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规章五个层级,根据层级的不同确定了法律效力。其中,法律的效力最高,而下级法规的效力必须符合上级法律的规定。另外,《立法法》还规定了法律效力的时间,法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法规、地方性法规自送交人民政府审查之日起生效;自治条例、规章等制定的日期自定。

四、立法不足与完善

当前,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制定的法律虽然涵盖的范围广泛,但有时候却缺乏可操作性和具体性。此外,在立法的审议过程中,民众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当前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加强对专业人士和民间组织的咨询,提高立法水平,为国家长治久安、民族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立法法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书,它规定了立法的程序和步骤,对立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了保障。通过本文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立法法的内容和实践意义,同时也能从中领悟到众多的立法经验。我们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立法机制,共同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㈡ 立法法的内容是什么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法律
第一节 立法权限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
第四节 法律解释
第五节 其他规定
第三章 行政法
第四章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
第一节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节 规章
第五章 适用与备案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
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 立法应当遵循宪法的基本原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条 立法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第五条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第六条 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
第二章 法律
第一节 立法权限
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八条 下列事项只能制定法律:
(一)国家主权的事项;
(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产生、组织和职权;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罚;
(五)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
(六)对非国有财产的征收;
(七)民事基本制度;
(八)基本经济制度以及财政、税收、海关、金融和外贸的基本制度;
(九)诉讼和仲裁制度;
(十)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项。
第九条 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权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中的部分事项先制定行政法规,但是有关犯罪和刑罚、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司法制度等事项除外。
第十条 授权决定应当明确授权的目的、范围。
被授权机关应当严格按照授权目的和范围行使该项权力。
被授权机关不得将该项权力转授给其他机关。
第十一条 授权立法事项,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及时制定法律。法律制定后,相应立法事项的授权终止。
第二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程序
第十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列入会议议程。
第十三条 一个代表团或者三十名以上的代表联名,可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法律案,由主席团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是否列入会议议程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列入会议议程。专门委员会审议的时候,可以邀请提案人列席会议,发表意见。
第十四条 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法律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先向常务委员会提出,经常务委员会会议依照本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的有关程序审议后,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由常务委员会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或者由提案人向大会全体会议作说明。
第十五条 常务委员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应当在会议举行的一个月前将法律草案发给代表。
第十六条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大会全体会议听取提案人的说明后,由各代表团进行审议。
各代表团审议法律案时,提案人应当派人听取意见,回答询问。
各代表团审议法律案时,根据代表团的要求,有关机关、组织应当派人介绍情况。
第十七条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有关的专门委员会进行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意见,并印发会议。
第十八条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和有关的专门委员会的审议意见,对法律案进行统一审议,向主席团提出审议结果报告和法律草案修改稿,对重要的不同意见应当在审议结果报告中予以说明,经主席团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会议。
第十九条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必要时,主席团常务主席可以召开各代表团团长会议,就法律案中的重大问题听取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主席团常务主席也可以就法律案中的重大的专门性问题,召集代表团推选的有关代表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的情况和意见向主席团报告。
第二十条 列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在交付表决前,提案人要求撤回的,应当说明理由,经主席团同意,并向大会报告,对该法律案的审议即行终止。
第二十一条 法律案在审议中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经主席团提出,由大会全体会议决定,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作出决定,并将决定情况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报告;也可以授权常务委员会根据代表的意见进一步审议,提出修改方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次会议审议决定。
第二十二条 法律草案修改稿经各代表团审议,由法律委员会根据各代表团的审议意见进行修改,提出法律草案表决稿,由主席团提请大会全体会议表决,由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第二十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法律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
第三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立法程序
第二十四条 委员长会议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
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法律案,由委员长会议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或者先交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审议、提出报告,再决定列入常务委员会会议议程。如果委员长会议认为法律案有重大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可以建议提案人修改完善后再向常务委员会提出。

还有在下面的网站上
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xf/200311/20031111130229.htm

㈢ 立法法是普通法的立法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作为全国人民代表大全制定与修改的基本法律,虽然属于实体法范畴,但其具有关于制定法律法规的程序性规定,且是制定法律法规所必须遵守的基础法律,也制定法律法规的权源。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普通法、实体法、一般法的立法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00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2015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修正,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法律,因此属于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法律。

普通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种具体社会关系或其中某一方面内容的规范性文件的统称。‍

㈣ 立法法修改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立法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是“管立法的法”,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非常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为了规范立法活动,健全国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质量,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保障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

2023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自2023年3月15日起施行。

2023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晨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说明。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轮含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自2023年3月15日起施行。

制定原因:

中国宪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尽管对立法权限的划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释尺段等问题作了原则规定。但由于宪法对立法权限的划分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导致有些法规、规章与法律相抵触或者法规、规章之间相互矛盾、冲突。

有些法规、规章的质量不高,存在着起草和陵桐誉制定过程中片面强化、扩大部门的权力,为本部门、本系统带来不应当有的审批权、发证权、收费权、处罚权;有的还超越职权,擅自解释法律、法规,或者各搞各的规章。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也严重地影响了正确执法。

为了提高立法质量,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制定一部《立法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做出统一的规定是非常必要的。





热点内容
行政法关于撤销 发布:2025-02-23 13:58:53 浏览:802
起诉法院官方 发布:2025-02-23 13:54:01 浏览:314
间接引起火灾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2-23 13:36:33 浏览:15
巩义名律师 发布:2025-02-23 12:37:58 浏览:99
窃电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23 12:20:46 浏览:644
司法部建筑 发布:2025-02-23 11:51:43 浏览:178
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 发布:2025-02-23 11:40:03 浏览:751
我将有权追究你们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2-23 11:38:44 浏览:487
道德的小故事和启示 发布:2025-02-23 10:26:59 浏览:50
劳动法妇女节育环 发布:2025-02-23 09:49:13 浏览: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