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安立法反对派
① 许智峰是香港什么人
许智峯(Ted Hui),1982年出生,乱港分子,曾任香港反对派立法会议员。
2020年8月26日晨,许智峯被香港警方拘捕, 据中新社香港消息,2020年11月18日,许智峯被警方上门逮捕。 2020年12月27日,香港警方以涉嫌违反香港国安法,通缉宣布流亡的许智峯。
2021年5月29日,许智峯丧失担任议员的资格,其议席由今日起悬空。
2023年7月3日,香港警务处国家安全处消息,包括许智峰等8名反中乱港分子已被通缉。
据香港无线新闻网报道,26日早上,香港警方以涉嫌参与去年7·21暴动、7月6日屯门警署外串谋他人毁坏财物及妨碍司法公正等罪名,分别对反对派议员林卓廷和许智峰进行了拘捕。这是自去年“修例风波”以来,香港警方已经拘捕了9672人,并检控2093人。在这些被检控的人中,所触犯罪名的前三位是“暴动”、“非法集结”及“藏有攻击性武器”。警方呼吁市民应保持社交距离,与罪恶保持绝对距离,切勿以身试法。
② 二战后的美国国会的权利有得到加强吗
美国宪法规定,宣战权掌握在国会手里,总统虽为三军统帅,派兵参战之前,必须经过国会的批准。然而,美国历史上发生的上百次战争,只有五次是由国会宣战。
二战后历届总统常以国家或国际安全处于紧急状态时总统有权动员军队为借口,向海外派兵并采取战争行动。就连以“和平总统”自居的奥巴马,也打破不发动战争的愿景,下令美军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在犹豫多日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终于在两周前下令美军参与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事有凑巧,当天刚好是伊拉克战争八周年前夕。
评论家都说,与八年前小布什宣布对伊拉克开战的意气风发与霸气相比,奥巴马的讲话显得犹豫暧昧与谦逊低调,他一面宣称使用武力非自己首选,也不是美国愿意看到的结果,一方面强调作出动武决定并非轻率之举。
奥巴马言下之意是作出这一决定实出无奈,是为了阻止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在解释这次行动时,奥巴马用词谨慎,称这是“有限的军事行动”。
伊拉克战争的阴影和阿富汗战争的纠结,使奥巴马对于向利比亚动武欠缺热忱。中期选举惨败让奥巴马引以为鉴,力求连任的他实在不愿意冒险进行可能旷日持久的第三场战争。所以他再三强调这次只参与空袭,不会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
奥巴马和防长盖茨多次表示要在最短时间内把指挥权交给盟军。究其原因在于好些议员和舆论质疑奥巴马批准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违反宪法。他们指出,宪法赋予国会、而不是总统宣战的权力。
宣战是指一个国家在发动对外军事行动前的正式声明。
美国宪法规定派兵参战 须经国会批准
熟悉历史的人都记得,罗斯福总统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天,向国会请求对日宣战。参议院当天以82票对0票,众议院以388票对1票通过了罗斯福的请求,正式对日宣战。珍珠港事件也成为迫使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从对日宣战可以看出,宣战权掌握在国会手里,总统虽为三军统帅,派兵参战之前,必须经过国会的批准,而这也正是美国宪法所要求的。
法学家指出,美国的开国先驱在制订宪法时之所以把宣战权交给国会是因为他们担心行政部门会轻易把国家引向战争,而国会是由人民选出的代表组成,因此就把更多的权力交给国会。
然而,据史学家研究,尽管宪法如是规定,美国历史上发生的上百次战争,只有五次是由国会宣战,而自二战以后,国会就没行使过宪法规定的宣战权。
专家指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总统权力日益扩大造成的。部分原因是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总统的军事行动大多是透过联合国安理会或北约的授权和其他五花八门的途径而发起的,因此,过去五六十年,总统一直利用这些国际组织和途径打压国会的权力。
二战后常以国安为由向海外派兵
二战后历届总统常以国家或国际安全处于紧急状态时总统有权动员军队为借口,向海外派兵并采取战争行动。
1950年杜鲁门出兵朝鲜、19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出兵越南、1962年肯尼迪在导弹危机期间下令封锁古巴、1970年尼逊下令轰炸柬埔寨等,所有这些战争行动,都是在没有征得国会批准的情况下进行的。国会只是在事后被迫接受既成事实。
冷战期间,美苏争霸,核战一触即发。总统更振振有辞要有紧急权力应付核弹突袭。
后冷战时代,美国面对新的安全挑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流氓国家的崛起和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都需要总统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来保护美国的利益,而国会的授权可以在总统采取行动之后再签发。
九一一恐怖袭击说明以国际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美国威胁日增,总统需要足够的机动性根据情况和情报采取先发制人行动。这也为总统战争权的持续扩张提供了契机。
这些年来,国会的宣战权虽不至于沦为一纸空文,但行政部门日渐夺取了立法部门的宣战权,舆论惊呼总统权力已发展到帝王般的程度,就如古罗马时代一样,从共和一步步滑向帝国。
地缘政治学者弗里德曼 (George Friedman)周二发表论文,回顾了历届总统如何在国会未宣战的情况下发动军事行动。他警告,这样的帝王权力会削弱共和体制和影响民主的运作。
但也有人说过去两百年的实践说明了开国先驱高瞻远瞩、深明兵贵神速兵行诡秘的道理,所以在宪法中留下这么个后路,让总统可在没有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及时根据形势变化快速作出战争决策。
而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便是透过扩张诠释总统的统帅权来回应违宪质疑。
说回罗斯福的宣战演说,其中一些名句如日本的偷袭行为“将以耻辱载入史册”(a date which will live in infamy)如今仍为人传诵:“昨天,1941年12月7日,将以耻辱载入史册。美利坚合众国遭到日本帝国海空军蓄意的突然袭击……我要求国会宣布,从日本发动无缘无故和懦弱无能的进攻这一天开始,美利坚合众国和日本帝国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英国的制度略有不同,宣战实质上是由首相掌握,但名义上是由国王昭示。
人们往往只记得战时首相丘吉尔的《血、汗与泪》(Blood, Sweat and Tears)和《我们将战斗到底》(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等让人热血沸腾的抗战演说,而忽略了英王乔治六世克服言语障碍发表的一场最触动人心经典演说。
今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王者之声:宣战时刻》(The King's Speech)就重现了这精彩一幕。
自小严重口吃连几句问候话都讲不好的乔治六世,经过连串艰辛的矫正训练治好口吃后,对着麦克风念“正义宣言”,正式对希特勒宣战和誓言英国将赴汤蹈火捍卫正义,深深鼓舞了当时水深火热的英国军民。
“和平总统”也不得不发动战争
奥巴马上台不久获颁年度诺贝尔和平奖,许多人质疑他何德何能。他在颁奖礼上承认:“可能我得奖却引发争议的原因就是我领导的国家正处于两场战争中。”
在提到自己对于使用武力和战争的理解时,奥巴马说:“今天我也拿不出一个明确的办法解决战争带来的问题。我只知道,我们需要和先人一样,拥有长远目光、努力工作、坚持不懈,才能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用一种新的角度去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定义。”
奥巴马认为有时战争是合理和必要的,“尤其是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
他说:“非暴力无以阻止希特勒的铁骑,谈判不能让卡伊达放下武器。我们说武力是必须的,这不是在狡辩而是以史为鉴。”
奥巴马的领奖演说,莫非已为美国上月向扬言要把国内反对派赶尽杀绝的卡达菲动武,埋下了伏笔?
以“和平总统”自居的奥巴马如今无奈打破不发动战争的愿景。然而,与伊拉克战争和铲除萨达姆的行动明显不同的是,此次美国出兵是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旨在保护利比亚平民的1973号决议之后进行的。而奥巴马也一再强调美国参与行动的合法性和有限性。
可以相信的是,在应对新的安全挑战和“若要出兵何患无词”的大前提下,美国总统的战争权只有持续扩张而没有削弱的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