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依法治国
A.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和依法治疆的关系
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日至23日在京举行。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中央全会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召开的会议。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为更好的紧密结合新疆实际,全面推进依法治疆;结合乌鲁木齐实际,在全社会形成法治氛围、提高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激发全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从今日起,本报特开设栏目“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五问”,邀请法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从五方面以问答的形式,从不同角度深入阐释全会精神,帮助各族干部群众准确理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思想、新举措。
受访嘉宾:自治区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陈奇彪
早在今年5月召开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时就提出,要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如何理解“依法治疆”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陈奇彪:简单来讲,依法治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地域性体现。从哲学角度来说,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依法治疆不仅是依法治国的一个要求,也是落实依法治国重大方针的具体举措。新疆有着不同于其他省份的实际“区情”,因此,在具体践行依法治国理念时,要重点考虑到新疆的实际情况。新疆发展的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在重点领域的立法等工作,就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简言之,就是要从新疆的实际来落实“依法治国”的理念。
1978年我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截至今年3月,现行有效法律已达242部。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建设“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因为我们的法律数量不够吗?
陈奇彪:我所了解的数据可能比你掌握的还要多一些。从数量上讲,我们的法律法规制定不算少,但这绝不是一个单纯数量级的问题。应当说,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基本完成。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都比较健全,但有些不够完善。
其次,随着我国的经济形势、稳定形势、民生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一些潜在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显,有些方面的问题上升为法治问题。比如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到的环保问题。由此引申出来比如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问题、自然资源保护问题等等。还有反腐问题,都要通过形成一整套的法治体系来解决。可以这样理解,宪法是根基,法律是主干,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对国家法律的细化和补充。
不是说简单的就事论事,遇到哪个问题就出台一部相应的法律法规而了之,而是依靠全面的法治体系建设来解决。这就更科学也更严谨。
结合新疆的具体实际来看,怎样依靠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工作?
陈奇彪: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当前最突出的工作就是要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应当说,“去极端化”是自治区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重点。
当下,我们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工作可以简单概况为“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扼制极端、打击犯罪”。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导致暴恐案件发生的重要根源,就是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这一点在以往的案件中都得到了证实。
宗教和宗教极端思想本质上是截然不同的。无论是国家还是自治区层面,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正常的宗教事务活动。尤其是自治区层面,目前已有三个不同的条例,分别对宗教活动、宗教场地和宗教人员的管理进行规范和保护。但经过多年的实际适用,这些条例或规定,已明显暴露出不够完善的弊端。比如,现行条例中提到“非法宗教活动”,至于哪些具体行为属于“非法宗教活动”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这就使得具体的基层工作在认识上可能存在模糊。
再如,“宗教极端思想”的认定,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也没有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因此,现在亟需制定一个统一的、明确的自治区级的宗教管理条例,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宗教管理事务需要。但做好“去极端化”工作,也是不能仅仅依靠某部法律法规就能实现的,仍需要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共同实现,比如就需要同时加强普法宣传和推进教育发展,以及改善民生等全方位的法律保障做支撑。
B. 简单列举两条2014或2015年,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举措
我国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大举措有如下几条:
1、2014年10月20号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会议主题。
2、2014年11月1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每年的12月4号定为国家宪法日。
3、2015年3月15号,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
C. 怎样理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2014年12月4日,亿多中国人迎来了第一个国家宪法日。这一天,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各有关部门和地方,从各大媒体到各个校园,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人们加深了对宪法的认识,普遍增强了宪法意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个重要论断,明确了宪法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核心地位,阐明了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和依宪执政之间的辩证关系,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深远。
一 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是关系
宪者,法也,宪法就是法上之法、法中之法。这是由宪法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宪法是根本法、是总章程。1982年12月4日通过的我国现行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坚持依法治国首先是坚持依宪治国,最重要的也是坚持依宪治国。
依宪治国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从内涵来看,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思想基础和活动准则,也就是说,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都在宪法中得到确认和体现。依法治国的过程,首先就是贯彻落实宪法中所确立的制度和原则的过程。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基础。从效力上看,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根据和基础,所有法律都是依据宪法制定的,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讲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依法治国所依之法,首先就是宪法。
依宪治国为依法治国确定了最高准则。从权威上看,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宪法,不得超越宪法,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可以说,法治的权威,首先体现为宪法的权威;对法律的遵守,首先是对宪法的遵守。
因此,强调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表明了我们党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确立了宪法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法治化中的核心地位。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在社会上引起了积极反响。同时,也存在一些误解误读。比如,有人认为讲依宪治国,实质上讲的就是“宪政”;还有人认为我们搞法治,最终就是要走西方“宪政”道路;等等。要保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必须弄清依宪治国和“宪政”的关系,划清两者之间的界限。
的确,“宪政”这个词,单从字面意义上看,好像就是依据宪法来施政,与依宪治国差别不大。有人提出社会主义宪政,初衷也是想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搞清这些观点的是非对错,首先要搞清楚“宪政”的来龙去脉,认清有些人宣扬“宪政”的本质所在。
其实,“宪政”这个概念,有其特定的含义。“宪政”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否定封建专制的产物,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模式的概括,是西方法学理论对自身经验的理论总结。“宪政”在经过西方学者的反复阐释和演绎后,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指向和特定内涵的范畴,主要包括三权分立、多党制等基本内容。因此,西方宣扬的所谓“宪政”,是特指西方的法治发展模式,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国家怎么搞法治,选择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已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法治道路,在实践中已见成效。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根植于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符合我们的基本国情。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规定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这些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历史选择和历史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我们讲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就是要坚持好、落实好这些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丢掉了这些根本,盲目地跟着西方所谓“宪政”跑,就无异于削足适履,自毁长城。
反观一些西方国家法治发展历程,它们的所谓“宪政”模式也各不相同,而且也问题多多。特别是近年来,西方宪政民主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和局限性。一些西方学者也承认,西式民主正面临深刻危机,民主制衡演变为权力掣肘,党派博弈绑架国家利益。就连“历史终结论”的提出者弗朗西斯·福山,也不得不修正自己的观点,发出美国“政治衰败”的哀叹。
近些年来,一些西方国家在世界上大打“宪政”牌,极力推行它们的“宪政”模式。但我们从历史和现实都看得很清楚,它们并非真是为其他国家好,而是以此为手段来搞乱别国、控制别国,最终维护其霸权地位。有些发展中国家没有看清西方国家兜售所谓“宪政”的本质,盲目照搬照抄,结果适得其反,不仅没有实现国家繁荣发展,反而陷入无休止的政权更迭和社会动荡,教训十分惨痛。比如,菲律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是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特别是完全克隆了“美式民主”模式,被当时的西方舆论一致看好。但时过境迁,菲律宾已落到亚洲很多国家后面,甚至一度被英国《泰晤士报》称为“东南亚的一个失败国家”。
由此可见,对有些人宣扬的所谓“宪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决不能被其“美丽的外衣”所迷惑。要珍惜好、呵护好我们自己成功走出的法治道路,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使之越走越宽广。
D. 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 何时提出
提出会议:党的十八大。
2014年10月,习近平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起草情况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新十六字方针,提高质量是核心;“发挥作用”是提高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提高质量的落脚点;“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重要途径。
(4)2014年是依法治国扩展阅读:
新十六字方针还增加了控制总量的要求。近十年,党员发展呈快速发展趋势,全国党员总数已超过8500万,每年增加200多万,增幅为3%左右。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了发展党员质量不高,一些不够党员标准的人,甚至存在一些较严重问题的人进入党内的现象,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规定“坚持慎重发展、均衡发展,有领导、有计划地进行;坚持入党自愿原则和个别吸收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
这意味着在党员发展的总量控制上,发展比例有所降低,更加注重质量,注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考察,要优中选优。新十六字方针新增加了“发挥作用”。这意味着要阻止把一些不犯什么错误,但也不起党员作用的人发展入党,要求党员必须发挥新锋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