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性立法
A. 民法的几个基本原则
民法基本原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1)立法准则的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的立法准则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立法中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民事立法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没有一定的原则指导,民事立法就难以准确体现立法的宗旨,也难以达到立法的目的。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立法的过程中,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等基本原则的确立,就对我国的民事立法起着指导作用。这种作用无论是在制定民事基本法上,还是在制定民事单行法或民事特别法上都有所体现。具体而言,在民法的基本原则确立后,所有的民事立法都应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民法规范也要受其约束而不能与其相抵触。
(2)行为准则和审判准则的功能
民法的行为准则功能和审判准则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活动和民事审判中的指导作用和约束力。民法基本原则虽然具有非规范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它却体现了民法的精神实质和价值取向,对整个民事法律制度有着统帅作用。在我国目前民事立法尚不完善,存在着诸多缺陷的情况下,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活动和民事审判就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如果遇到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就可依据民法基本原则的精神实施自己的行为,而且可以合理地预期只要自己的行为符合民法基本原则的精神,就可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其次,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如果寻找不到相应的法律规范来适用,而且又不能以法无规定不处理时,则可直接依照民法基本原则的精神对案件作出适当的处理。甚至有学者认为,在现行法对某一现象已有规定但该规定违背民法基本原则,其适用会导致显失公正时,法院可以不适用该具体规定而直接适用民法的基本原则。不过,在这种情形下应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参见梁慧星:《诚实信用原则与漏洞补充》,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70-71页。
(3)弥补民事法律规范缺陷的功能
弥补民事法律规范缺陷的功能,是指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法律规范存在缺陷的情形下,可起到弥补其缺陷的作用。事实上,民法基本原则在立法上的确定,正是克服成文法局限性的产物。由于立法者不可避免地存在认识上的局限,立法时不可能穷尽一切可能出现的社会现象,同时由于受法律本身稳定性的限制,不能朝令夕改,因此,现行民事法律规范往往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有些民事法律规范甚至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在此情形下,民事主体就可以直接依据民法基本原则进行民事活动,人民法院也可直接适用民法基本原则处理有关案件。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民法基本原则实质上就是原则性民法规范,是具体民法规范的补充。
B. 立法原则什么
立法原则是指制定法律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以下是关于立法原则的具体解释:
一、明确性原则
立法应当明确清晰,法律条文的内容必须具体、明确,不能含糊其辞或模棱两可。这一原则确保了法律的预测性和适用性,使公众能够明确了解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是被禁止的。明确的法律条文有助于司法实践中的理解和执行。
二、公正性原则
立法必须秉持公平正义的原则。法律应当平等对待所有人,不偏袒任何一方。法律条款的制定应当建立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得到平等保护。
三、民主性原则
立法过程应当体现民主精神,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这意味着立法机关在制定法律时,应当通过听证、公开征求意见等方式,让公众参与到立法过程中来,确保法律能够反映社会的共同意愿和需求。
四、合理性原则
立法应当合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法律条款的制定应当建立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可能的影响,确保法律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五、稳定性原则
法律应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频繁变动。稳定的法律体系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对法律的信任。然而,在需要适应社会发展或纠正不合理规定时,立法也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及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
总之,立法原则是指导法律制定过程的基本准则,确保法律明确、公正、民主、合理和稳定。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法律体系的基础,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C.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绿色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反映民事生活的根本属性,尤其是市民社会的一般条件、趋势和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三条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六条 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应当遵守国家政策。
第七条 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3)准则性立法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四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第五十五条 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十六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第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