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心中的道德律
1. 康德:星空在天上,道德律在心中读后感
一
在目的国度中,人就是目的本身,那就是说,没有人(甚至于神)可以把他单单用作手段,他自己总永远是一个目的。[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144页,商务印书馆,1960年]
二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第177页,商务印书馆,1960年]
三
不能期待着国王哲学化或者是哲学家成为国王,而且也不能这样希望,因为,掌握权力就不可避免地会败坏理性的自由判断。但是,无论国王们,还是(按照平等法律在统治他们自身的)国王般的人民,都不应该使这类哲学家消失或者缄默,而是应该让他们公开讲话;这对于照亮他们双方的事业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因为这类哲学家按其本性不会进行阴谋诡计和结党营私,所以也就不会蒙有宣传家这一诽谤的嫌疑了。[康德:《永久和平论》1795年]
四
正像康德所言,我们进入超验的本质世界,就像妄图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真空中展翅高飞的鸟一样(《纯粹理性批判》p.34,康德),虽然摆脱了现实的阻力,同样也 ... 世界,就像飞鸟为了避免空气的阻力,而试图进入真空飞翔一样,结果是决不会有真实的起飞。
身轻的鸽子,惬意地翱翔在空中,而当它感觉到空气的阻力时,就可能想象在真空里飞行必定更为容易。柏拉图正是这样以为感官世界对于知性的限制太多,就索性离开感官世界而鼓起观念的两翼,冒险地超出感官世界而进入纯粹知性的真空里去。殊不知尽了他的一切努力而毫无进展——因为他遇不到阻力,而阻力却可以作为他借以站得住的支撑点,他可以靠此支撑点使用他的各种力量,从而使他的知性活动起来。
五
我不得不扬弃知识,以便为信仰留下位置,而形而上学的独断论、也就是无须纯粹理性批判就能在形而上学中行进的那种成见,是一切阻碍道德的无信仰的真正根源,这种无信仰任何时候都是非常独断的。[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 9页。]
六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城(Königsberg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小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个马鞍匠,母亲是个皮匠的女儿。伊曼努尔·康德的意思是“上帝保佑我们”,二战期间,哥尼斯堡所有的建筑全被摧毁,唯康德坟墓保存下来——上帝终于“显灵”了。
2. 请问康德说的“道德律”是指什么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德墓碑上
3.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原句是什么
原句是德文:Zwei Dinge erfuellen das Gemue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je oe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aeftigt:der bestirnte Himmel ue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中文翻译: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此句出自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在该书中,康德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书中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康德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4. 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这个道德律从哲学范畴怎么理解最准确,最全面
我读到这句话
首先引发了思考
为什么康德对星空与道德准则会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呢?
我在专想
是星空的美丽属和深邃
给人震撼
并激发人们探求未知的冲动
对它了解的越多
对它未知的也越多
令人不禁赞叹造物的神奇
由此而充满敬畏和感恩的情绪
这是人们对自然应有的态度
统一而良好的道德准则
给予群居的人类以最便捷最文明的相处之道
它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形成和完善
成为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重要标志
它证明人类自有一种
向善的力量
坚守道德准则的人是令人尊敬的
他们使人类文明向前迈进
他们每个人都好比夜空中的一颗星星
使人类的社会也像自然界的星空一样璀灿夺目
这是人类对自己应有的态度
5. 康德的一句话:“世上最使我们震撼的是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怎样理解
“判断力批判”复要回答的问制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神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6. 康德名言“头顶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这个道德律从哲学范畴怎么理解最准确,最全面
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我觉得的从哲学角度看,就是个人的世界观与方专法论的统一。
个人在属社会实践中,必然会自发地形成关于这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并以此作为指导自己社会实践的方法论。
有自然观、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律、道德、理想等各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