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磨难
⑴ 老子《道德经》中的十大天机,人生十种智慧
《道德经》又称《老子》,作者老子,本名李聃或李耳,其所著《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一、持之以恒最可贵
强行者有志。坚持往前走的人最有志向。
二、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能言善辩、巧舌利嘴的人,确实是一种才能,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而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真正聪明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即使面对诽谤或攻击,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生活中,我们要远离那些高谈阔论,动不动就对他人评头论足的人;接触那些真诚待人,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的人,这些人才是正人君子。
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采用无为而治的方法,不强行约束别人,用无言的方式来教化别人,使人自发向上。这里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要求顺其自然,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关键点。
四、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市尊:市,取得。市尊,得到别人的尊重。加人:帮助别人。老子告诉我们:美好的言语可以得到别人的敬重,高尚的行为可以帮助别人,感化别人。只要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一定会敬重你。
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
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所以接近于道。老子认为,世上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水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岩石,柔弱使它躲避风险,曲中求直,刚强则使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二者不可偏废。自古以来,成大事业者,必须兼有刚柔相济之道。阳刚之气可以让你渡过难关,开辟道路;而阴柔之力则可以化解矛盾,抹平道路上的坎坎坷坷。
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若是说话太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适当保持沉默,把话说到适可而止为妙。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强词夺理会带来理屈词穷,滔滔不绝的结果就是威信扫地,如果你总想方设法去压倒别人,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七、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仰望参天大树,眺望巍巍高塔,遥望迢迢旅程,我们心生敬意又心生畏意。殊不知,那巨木也有树苗的幼年,那高塔是由坯土垒成,而那万里长征,始于小小的一步。那么就让我们马上行动吧—努力成长,努力积累,努力前进。
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效法、依赖。道:指规律、法则。人类依赖于大地,大地依仗着天空,天空追随着地球,地球依循自然。揭示了老子关于人、地、天、自然之间高度和谐发展的美妙境界。所以,人类应该对大自然存有一份敬畏之心、感激之心,要学会适应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样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九、不知常,妄作,凶。
如果你不懂得这些自然规律,而一意孤行、蛮干,那就凶多吉少了。老子的这句话说明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来肯定没有好下场。我们不妨多思考,不为表面的东西所迷惑,拨开云雾,看到其中的本质,然后再做出决定。
十、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与“不言”相对,指政令繁多。数穷:屡次失败。守中:持守虚静。
⑵ 【回味经典】《道德经》第四章·和光同尘
今晚和孩子们分享《道德经》第四章。
【原文再现】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 文】
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创新讲解】
《道德经》第四章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需要回答哪几个问题呢?
1.说明对象是什么?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
3.说明对象有什么属性、功能、用途?
4.作者采用什么顺序介绍?
联系说明文的学习思路,第四章提出的问题如下:
1.道是什么?
2.道有什么特点?
3.道有什么属性?
4.道对我们做人处事有什么启示?
【道】道是谁?
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万物祖宗、天地祖先)
【道·特征】道有什么特征?
1.冲——空虚无形
2.渊——无穷无尽
3.湛——深远辽阔
4.若隐若现——似或存
【道·属性】道有什么属性?
1.锉其锐
消磨自己的锐气。一个人有棱角可以显得与众不同,但棱角越多必然会伤着他人,刺痛他人,同时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磨难和挫折。你看河里的石头,在与众多石头的打磨中,逐渐变得没有棱角,之至圆滑。做人品行得方正,但处事要圆滑,这是生存之本。
2.解其纷
化解自己的纠纷。这纠纷可以是自己与他人的纠纷,也指自己内心深处的矛盾纠结。一个人只有解决了自己与他人的矛盾,解决了自己内心的矛盾,这人才会平和淡泊,格律和眼界才能够打开,才能成就大事业。
3.和其光
隐藏自己的光芒。也可以说是“韬光养晦”。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古诗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优秀点,有长处固然与众不同,固然处处优秀,但如果光太强了,势必刺痛了别人的眼睛,让人不舒服,人家不舒服了,一定会反作用回来,结果自己也不舒服,但竟不知道这不舒服产生的原因来自自己不会“和光”啊!所以,光太强了,就隐藏点吧,让人舒服,自己舒服。
4.同其尘
和普通的尘垢融为一起。一个人磨灭了自己的锐气,化解了自己的矛盾纠纷,隐藏了自己的光芒,如果特立独行,还是不能完好的保护自己,要想真正在道上,做个有道之人,必须和周围的人融为一体,毫无差别,这样才和谐安宁。
由此,想到了李白、苏轼,这两位中国文坛的巨星成也“独特”,挫也“不驯”,兀自活着,召开更多的羡慕嫉妒恨,无端增添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如果,李苏皆在道上,言谈举止皆在状态,可能我们今天就读不到那旷世不羁的诗词,感受不到那恒久不变的魅力了!
⑶ 古代老子在写出《道德经》前经历了多少磨难才写出这本巨作
老子是贵族出身,并且是一名文化贵族。
他在周王朝的职业是“守藏室史”,专门为周王朝管理图书的。
现代 社会 的图书太多了,人们已经失去了对图书的恭敬之心。所以,现代 社会 中如果谁的职业是专门管理图书,那还真不算是有前途,有荣光的职业。
可是春秋时代不一样,那时候图书金贵,能为国家专门管理图书,绝对是备受尊崇的职业。
那时候识字的人没亩蚂有几个,更没有义务教育之说,一个人想学识字读书,必须是家里有人也能识字读书。
那个时候,文化知识是被垄断的。
老子的家庭应该是一个垄断了文化的贵族家庭,不是军事贵族,也不是政治贵族。
所以,春秋虽然是战乱年代,贵族们亲自上阵打仗,老子他也可能无需上阵打仗,当然也更是无需去劳作了,应该连管理奴迅顷埋隶劳作也不需要他去做。
那个时候,图书是国家至宝。
老子的日常工作应该就是拿着高薪读书抄书,根本不可能有机会去经历生活磨难。
如果一定要说老子经历过磨难,也应该是精神磨难。读书呢!有一个规律:一个人只要会读书,他会发现,本来是为了解决疑问而去读书的 ,结果读书越多,疑问越多,并且这些疑问还解决不了。
这时候,这个人就会开始精神苦闷,身边有和他同样水平的人到也罢了,可以和人家探讨一下,以解苦闷。
如果没有,那就惨了, 他需要一个人独自前行。
难免走错路。
这就是磨难了。
称之为精神磨难。
有那意志脆弱的,或者慧根不高的,有很大可能变成世俗意义上的疯子。
所以俗话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老子他整天的读书抄书,一定也要经历这个过程。
很明显,老子天生意志坚强,别具慧根,他没有疯,他写出了皇皇巨著《道德经》。
但是,很可惜,老子具体经受了什么样的精乎衫神磨难,以及他怎样克服的精神磨难,后来的世人并不能知道。
因为保存图书的不容易,因为战乱,也许是因为废书坑儒,也许是因为图书垄断。反正春秋时代的图书几乎都佚失了。
后人并不能重走老子的老路,一窥远古的那些智慧人类写的图书。
或许老子未经磨难,只是坚定了虚无。
老子写出德经,不是经历多少磨难写出来的。是老子读了太多的书写出来的。
老子作为朝庭图书馆官员,负责书箱管理。闲时都在馆里读书。
加上古代神化故事很多,又盛行修道成仙,对天体感觉很神秘。古时人们向往神仙,人们便把宇宙归为神仙所造就。
老子根据众多书中道理,进行总结,归纳。
宇宙的产生,运行的规律进行,以及万事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进行-个系统的总结,便写出了道德经。
老子用字非常精避,他把宇宙间所发生的有的-切事物,运动规律,万事万物更规,发展运行,用-个道字就能表达完美无瑕。
用-个德字,来支称起这个道字,圆满了整个宇宙运行,发展更替,和人类,自然,古人神,仙化宇宙世界。
道德经,无论你站在各个层面,各个角度,各种位置,去理解,去解读都是正确的,意义宽广如宇宙一般无边无际。
_
智者不一定都像愚义一样移山。
成者自诚,道者自导。道理有的是生而知之,有的学而知之,有的努力而为。不可一概而论。道德经是老子答尹喜的疑问而作,象一部格言集,也象散文诗,是很轻松状态下的创作,非苦思冥想,更非伤痕文学,谈不上苦难,只有对世界人生的认知,随手拈来,举重若轻,谈笑间在思想上征服尹喜,随其出函谷关西去传道,周游世界。
不需要磨难,随身写出来而已
问题是你有读过《道德经》吗?我以阅从书之知![可爱][捂脸]
⑷ 《道德经》第一章 感悟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读】:“道”如果是可以阐述的话就不是恒常之道,“名”如果可以来命名的话就不是恒常之名。大道的本质是虚无的、不可描述的,但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道”要求我们用不断变化的思想和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一切有形、有像、叫得出名字的事物,拥有的只是一个代称,执着于名分而没有名分。领悟了大道,世间就没有不能通晓的事物,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也没有办不成功的事。所以可以称之为玄妙。
在天地诞生之先就已经有“道”的存在,“道”生天地,有了天地以后就有了人,有了万物,有了万种事业。世间之“道”是可变的,由一种转换成另外一种,有新的“道”的诞生,也有旧的“道”的消亡。为此我们所见的一切的“道”都是变化的“道”,非恒久和永久的“道”,这就告诉我们要用一种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我们应从无形无名中体会道的奥妙,从有形有名的事物中观察道的边界。“无”跟“有”都是同根,这叫“有无相生”。“好”跟“坏”其实也是同根,有“坏”才有“好”,有“失”才有“得”所以“道”是产生天、地、人、万事万物之本源呐!那是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所在。
所以说万事万物产生于无、诞生于有,此两者虽名字不尽相同,却从一个根上来,所以叫“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感悟】:
宇宙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中,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他不是永恒的道,不是永远的道,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道呢?她不是一成不变的,世间之道是可变的,有一种转换成另外一种,一种新的道的诞生,一种旧的道的消亡,那就告诉我们要用一种变化的眼光看待问题。
昨天你没有财富,未来不带代表你没有大财富,昨天你是一个善者,不一定代表你未来还是善者,昨天你是一个恶者,不一定代表未来你还是恶者,那为此的话呢?人是可变的,天是可变的,地是可变的,万事万物都是可变的,告诉我们,那么道是不可以执着的,不可以着相,不要执着于啥呢,能叫出来的这些有形的名字,比如今天我叫何平,明天也可以叫何小妹,后天也可以叫平儿,都不一样,执着于长名而不得名,能叫的出来的反而不是恒久的,因为它是变化的,要有这样的一个思想和观点来看待万事万物。
我们大家常说,太极是万物之母,太极也是道,道也是太极,但是太极是阴阳有相的时候,生了万有的有相,所以为此的话,在天地没诞生之前就已经有道,在作用。那么道生天地,有了天地以后,就有了人,有了万物,有了万种事业,天地产生了阴阳,阴阳合而成太极,那么万事万物,包括人都是由太极化生。
一个事业,一个伟大的人物的诞生,这些造化一定要经历三个过程,在道德经中老子说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不是直接能生万物,也不是到直接能够成就一件事业,每个人都要经历无数次磨难,可以说是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成就一个伟大的人和事业,经历了风雨不是一年一次就成的,如果一把就成了,那就叫直接就能生万物道,直接就生万事,这是不可能的,困难磨练了大家的意志,在磨难来的时候你害不害怕,恐不恐惧,那么为此不害怕不恐怖,泰山崩在眼前,眼睛都不带卡一下,这叫定力,有了定力,然后你才有大财富的成长。第二个磨练了我们的忍,有忍辱力,人成就大事,不能忍人之所不能忍,人不能成为人上之人,一个大事业遇到困难就转不坚定,这个事业是永远不够伟大的,没等成就,他又转成第二个,第二个又遇到磨难了,又转成第三个,一辈子都是在转换当中,什么都做不成,就是因为没有忍辱力。那么第三智慧是什么呢?每出现一个问题,一个难题,我们就得想办法呢!去解决这个难题啊,就得想出来各种各样的办法,生出各种各样的智慧去解决这个难题,第三个力磨练和提升了我们的智慧力,所以说一个伟大的企业,是由伟大的团队进行推动和完成的,那么伟大的团队必须具备三种力,一个是定力,二个是忍辱力,三个是智慧力,方成大事。
把灾难看成波若密,把她看成美好,把她看成是上天对你的恩赐,智慧的才成都是从中而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才能锻炼我们的非凡的自信力和定力,定生慧,才能有大智慧啊!穷则变变则通,没有路走了我们怎么办,只有变,需要变化,用变化的眼光去解决问题去看待问题,把没路变成有路,把穷路变成富路,创新化腐朽为神奇。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用变化的心态和眼光看待问题,不沉静在过去,也不恐惧和担忧未来,活在当下!
⑸ 解读《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老子的《道德经》博大精深,其中三十三章,虽言语平实却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第三十三章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用现代汉语表达,大概意思就是 :
能了解他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高明。
能胜过他人的人有力量,能胜过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真的富有,克服困难,坚持前行的人才是有志向,
不丢失本分不忘初心的人才能坚持,人死了但精神还有影响力的人才是长寿。
不同人读道德经,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即便是相同的一句话,都有多种解释。在书面大意的背后,有着以下几种含义:
1、 自知比知人难
识人辨人,需要智慧。但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了解自己,更加需要智慧,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为什么?
因为人在自我意识里面,倾向于认可自己的优点,不承认自己的缺点。以至于别人指出我们缺点的时候,我们的第一时间反应是否认和辩解。
如果不能认知自己的缺点,就谈不上了解自我,更谈不上克服缺点和提升自我。
2、 自胜比胜过他人难
胜人,指胜过他人,是可以比较的东西,例如力气,例如才艺。很牛B的比不过,就找差一点的比,总是可以胜过他人的。所以,胜人者,比比皆是。
自胜,是指克服缺点,提升自我。
苏辙《老子解》在这句话的注释是: “力能及人而不能及我,能克己复性则非力之所及,故可谓强”
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厉害的人。所以,不要和别人比较,要和自己比较,不断提高自己,今天的自己比过去的自己好,这就是强者。
自律,减肥,戒烟,修心养性等,都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去克服自己的缺点。
能持之以恒,能够做的到的,都是强者。
3、 内心的平和满足,是真正的富足
财富是可以衡量和比较的,是可以量化的,没有最多,只有更多,没有最少,只有更少。
所以财富,不能用量化比较,不要横向比较(和他人比),也不要纵向比较(和自己比)。
财富,只应该用自己的内心去衡量,不管自己的财富多了还是少了,不管别人的财富多了还是少了,只要你感觉到满足了,你就快乐了。
这就是知足常乐!
4、 知难而上,克服困难坚持前行,才能称之为有志向。
在一帆风顺的顺境里面,看不出一个人的志向。所以困苦磨难,是考验一个人志向的最好“验金石”。
爱如此,爱情也如此,不共患难,如何谈真爱?
生活如此,事业也如此,只有经历困苦磨难,才能吹沙见金。
5、 不忘初心,不违背初衷的人才能坚持。
不要丢失了自己的根本,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做人也好,过生活也好,成就一份事业也好。之所以迷路,是忘记了出发时的方向;之所以迷茫,是违背了内心的初衷。很多事业失败了,就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迷失了方向。
所以,不失其所者久。
6、 生命虽然短暂,但精神可以长存。
人的生命可以分成两截,有形的生命和无形的生命。前者指你活了多少岁,后者指他人可以记住你多少年。有的人活了100岁,死了就死了,有人活了50岁,几百年后人们依然记得他。
所以人总得有点精神方面的东西传承,不敢想流芳百世,但是可以想想能被子孙后代记住几十年。
这才是“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博大精深,本人末学陋识,只是把自己的理解整理一下。一方面为了加深印记,也愿抛砖引玉。或亲人朋友有缘看到,因此有所启发,便也是一件确幸的事情。陈耀明2019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