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章立法
Ⅰ 颁布和颁发有什么区别
1. 颁布是指官方或组织以正式文书的形式,公布并使某项法律、法规、政策等文件生效。这种行为具有正式、官方和普遍的特点。例如,国家颁布了一项新的环保法规,要求所有企业和个人必须遵守。
2. 颁发则是指将某项荣誉、奖章、证书等授予某人或某组织,以表彰其贡献或成就。这种行为具有个人或组织授予、奖励和表彰的特点。例如,某市政府为在抗击疫情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医护人员颁发了奖章和荣誉证书。
3. 颁布动作的发起方一般是具有较高地位和权威性的主体,如国家政府、立法机构、官方组织等。这些主体通常具有制定和公布法律、法规、政策的权力,并能够确保这些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和法律效力。
4. 颁发的动作发起方则可以是任何有权威性、合法性的组织或个人,如学校、公司、协会等。这些组织或个人可以为了表彰某人的贡献或成就,而向其颁发荣誉、奖章、证书等。
5. 颁布的目的通常是为了规范社会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制定全国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和法律效力的正式文件。这些文件可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规范社会秩序,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6. 颁发的目的则是为了表彰某人的贡献或成就,并激励其在未来继续努力和发展。通过颁发荣誉、奖章、证书等,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来说,颁布和颁发在定义和用法、动作发起方、目的和作用上存在差异。颁布侧重于官方公布并使法律、法规、政策等文件生效,具有正式和普遍性;而颁发侧重于授予荣誉、奖章、证书等,以表彰个人或组织的贡献或成就。颁布的发起方通常是具有较高权威的主体,目的是规范社会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颁发的发起方可以是任何有权威性、合法性的组织或个人,目的是表彰贡献或成就并激励未来发展。
Ⅱ 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是谁的职权
第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授予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奖章,签发证书。
(2)奖章立法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第二条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为国家最高荣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设立和授予,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设立“共和国勋章”,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作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国家设立“友谊勋章”,授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促进中外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中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委员若干人组成。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代表中选出。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如果担任上述职务,应当向常务委员会辞去常务委员会的职务。
常务委员会设立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设立法制工作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和其他需要设立的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的时候,必须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工作报告。
职能职权
委员长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提出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议案。
常务委员会会议期间,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常务委员会书面提出对国务院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国家监察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质询案。
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可以决定国务院其他组成人员的任免;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可以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任免。
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根据委员长会议、国务院总理的提请,可以决定撤销国务院其他个别组成人员的职务;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请,可以决定撤销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个别组成人员的职务。
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次会议举行的时候,必须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