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案例
三年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养成做事认真细致的习惯,理解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学会使用交流、讨论等方法,体验探究过程。
教学重点: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养成做事认真细致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引入故事《小马虎》,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互动活动,让学生认识到马虎的危害,学会如何避免马虎,培养认真细致的习惯。通过游戏“传悄悄话”,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和沟通能力。
三年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2)
主题目标:培养邻里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互相谦让的意识,感受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性。
活动重点:了解邻里关系,学会处理邻里间的关系,培养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通过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了解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学习如何与邻里友好相处,体会邻里和谐带来的快乐。
三年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3)
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作为家庭成员的职责,提高自理能力,学会承担家庭责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为家庭尽责,认识到家庭责任的承担。
教学方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通过讨论、分享和角色扮演,让学生理解家庭责任,学会为家庭贡献,培养责任感。
三年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4)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建立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初步认识,树立社会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他人。
教学方法:直观教具展示、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通过不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三年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5)
教学目标:围绕单元主题,让学生了解与生活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培养合作、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联系实际,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综合课程设计、实践活动、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通过单元主题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道德与法治意识。
2. 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的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激趣生疑
多媒体播放:“甘肃舟曲泥石流灾难”(略)。
二、目标引领
1.为什么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2.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做到珍爱生命?
带着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交流答案。先组内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三、学有所用
简答题:在下列情况下,你该怎么办?
1.晚上骑车经过十字路口时,看见红灯亮了。2.放学路上,一个陌生人说:“同学,上我的车吧,顺路。”3.和同学在湖边游玩,他不慎落水。4.忽然闻到煤气味,发现厨房中的煤气没有关好。
四、迁移创新
材料分析题:8月7日晚上10点半,家住舟曲城关镇北街的杨露梅迷糊听到外面传来乱石翻滚、玻璃落地的声响,她一把拉起在身边熟睡的儿子,打算从窗口冲出去,但倒塌的墙体堵住了去路。墙壁和石块开始往下垮塌。杨露梅只得用右手紧紧撑起孩子的腋窝,右膝牢牢抵住孩子的屁股将孩子的脊背靠在冰箱上。顷刻间,泥石流灌了进来,一直埋到了杨露梅的脖颈。母子俩像被浇筑一样双腿再也动弹不得。
“我要爸爸……”儿子的哭喊声,让她一下清醒过来。“别怕,别慌,妈妈在这里。”杨露梅拼命地忍住内心的恐惧,开始用露在外面的左手一点一点拨开脖子边的石块。终于,母子两人的呼吸顺畅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听到了撬窗户、掏石挖沙声音,随后救援人员来到了身边。看着儿子顺利被抬出,杨露梅当即晕了过去。在被埋长达8个多小时的漆黑绝境里,一位母亲拼命托举起怀中4岁半的儿子,直到救援人员赶到。
大难面前,这位母亲和儿子求生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三、四两道练习题均由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生展示、学生补充、教师指导、深化、点拨、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五、知识构建
让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的掌握情况,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
【教后反思】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那么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着实有效地开展学习呢?下面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做法。
1.合作小组的调配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做到扬长补短,各尽其才,让每个学生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
2.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制定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3.制定明确的协作分工。小组合作的基础是小组个体的独立思考与学习,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的习惯,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同时,小组分工是小组合作的前提。小组活动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会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记时员等。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中心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4.充分发挥教师作用。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对小组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5.及时展开交流评价。由于分工具体,学生的信息往往可能有些偏窄或者片面,研制的作品难得十全十美,所想到的问题只是一己之见。另外,活动时间较长,过程较复杂,一些问题,一些收获会不时的出现。为保证小组的有效合作,发挥集体的作用,要及时组织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变“要我学”为“我要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