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解答

道德经解答

发布时间: 2025-03-30 05:36:45

道德经第八章提两个问题并解答

一 《道德经》第八章说了些什么
答:【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释】
最佳的品行像水一样。水利万物而不与之争,能处别人不愿意处的地方,所以水的特征最接近大道。(管理者)在组织中应认清自己的位置;善于保持沉静的心态;出于仁爱之心帮助别人;言出善于守信;为政要善于正治;处理问题要有能力;行动善于择时借势。只有利它而不与之争,才能避免过失。
二怎样理解“夫唯不争,故无尤”?
答:《道德经》是管理哲学,本章的“不争”指领导不与下属争功利,唯此可保无尤。

Ⅱ 求文学高手 或者 道教高手 解答 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

《道德经》中的原句。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上德是指那些道行很高的人,他们顺应道的要求而做事,从宇宙万物的产生到发展过程来看是不能用任何语言可以说清楚的,它应是一种自然的法则,人们只能去效法遵从。大成若缺体现了道家所追求的是内在的积累而不是外在的浮华;第三十九章:“道亦称一”。“天得一以清”与“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都是在论述道的伟大作用,没有东西可以脱离了道而生存的,这里的 “一”也就是指的是道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我的理解为:那些道行很高的人,他们顺应道的要求,遵从自然法则而做事,无为而治,无为而行;最完美的事物好像还不完美,但其用处没有一点不方便,因而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应该追求内在的积累而不是外在的浮华;自然界一切都在流动着、变化着,这些变化是统一的:一为天地之大道,天得到这个"一"而清明。

Ⅲ 如何用道德经解释“伟”字

伟者,大也。“伟”是形声字,其中的“人”是形旁,“韦”是声旁,“伟”的基础是“人”。这可以从《道德经》第25章找到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的“王”,即是指“人”。“人”与“道”、“天”、“地”并列,是宇宙中的四大之一。这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一直以来,并延续至今的“天人合一”思想。人与天齐,当然足以称“伟”。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世间的一切伟大奇迹,都是由人创造出来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伟者,人也。任何人都没必要妄自菲薄,任何人都含有“伟大”的因子。

Ⅳ 道德经中五色,五音,五味的意思是什么

道德经中五色的意思是:青、黄、赤、白、黑;五音的意思是:宫、商、角、徵(zhǐ)、羽;五味的意思是:甜、酸、苦、辣、咸。

出自《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老子是用这些来代表好看的、好听的、好吃的,给人以感官刺激享受的事物,告诫你贪恋这些就会使你目盲、耳聋、口爽,这里的“口爽”不是指嘴巴舒服,这个“爽”是贬义词,就像“爽约”之类的语意,指使口败坏。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成群结队的策马奔驰,狂喊啸叫着围捕猎物,想想这种场面,都会使人肾上腺激素飙升;稀有难得的物品,往往诱使人生出不轨的行为。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就像第二章说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要使民无知无欲,圣人就要以身作则,自己就要做到为腹不为目,吃就求吃饱好了,不要再求食物山珍海味,秀色满目了。所以要去彼取此,彼为目,是表象的东西,此为腹,是本质,或者说就是“道”,吃饱才是吃的本质。

此章老子就是要教导我们要追求事物最本质最朴实的“道”,而不要被事物呈现的眼花缭乱、光怪陆离的表象所迷惑。就像“五行”学说,这种东西可能连表象都不是,只是假象罢了,是“可道之道”,绝不是真正的道。

(4)道德经解答扩展阅读: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Ⅳ 向诸位请教《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中的2个疑惑

《老子》一书版本众多。目前所能见到的比较接近原作的版本分别是郭店楚简本、内帛书本,还容有一个北大西汉竹书的版本。其中,郭店楚简本是距今年代最早的版本。
“子孙以祭祀不辍” 与“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两句都是后世通行本所载。
如果按照郭店楚简本来看,这两句分别应该是“子孙以其祭祀不屯”与“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有些学者认为帛书本才最接近《老子》原貌。帛书本《老子》第五十四章整理如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楼主看到的应该就是帛书本《老子》。正确的应该是“子孙以祭祀不绝”与“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Ⅵ 如何解答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精神

其实这在老子文化里是一个很宏大的问题,我从三方面来尝试简单的解答一下。第一方面就是从这两个字的字面意思来理解。我们在这里把为读作四声,也就是为什么的为,所以无谓就是不为什么而做事情。许多人觉得人生就是金银财宝,功名利禄,但这些东西都是越强求越难以得到。而当你不为了这些去过自己的人生,也许就会发现这些难以追寻到的东西会自己来找你,这也就是老子所推崇的无为而治,追求不求而得的自然。

以上三方面从表面字意,生活环境及处事方法上探讨了什么叫老子所说的无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Ⅶ 《道德经》终极解读第22章——【 直指宇宙本源的答案 】

原文

曲则全、枉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译文

凡人之所以扭曲、误解,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全面系统、直达宇宙本源的答案。

凡人之所以认知低、知识陈旧,则是因为他们看不懂超前、新颖的知识。

凡人只能获得、接受、认同少量的真相,如果一下子爆出太多真相反而不敢相信。

因此,天下只有与众不同的圣人能够掌握天道系统。一就是《道德经》第39章“道生一”里面的“一”,指宇宙,引申为天道系统。掌握了天道系统,就掌握了“作为公式”。就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圣人没有凡人的各种局限,因此可以从宇宙角度(天道角度,上帝视角)分析问题、找出答案。

对于问题的答案,圣人不会和凡人争论,因为天下的凡人没有谁的认知能高于圣人、没有谁能有资格和圣人争论。

自古以来,圣人会被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无知凡人误解,恰恰是因为圣人的知识很全面,能从多个角度(其他人理解不了的角度)看问题。

圣人的知识确实是非常系统和全面的!

解读

          直指宇宙本源的答案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先举个例子,比如苹果手机,不和安卓手机去比什么充电速度、电池容量、运存大小等,因为这些都不是核心竞争力,不需要去比、去卷、去恶性竞争。而在核心竞争力方面,已经做到极致,已经变成信仰了,没有竞争对手了。这就像《道德经》第22章里讲的圣人就算不争也自然而然是第一。

圣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提供最好的答案给世人,帮人们解答终极问题以后,人们自然会信仰圣人,根本不需要去争。

任何问题,如果刨根问底,那么就会发现都不是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一个问题,有可能关联到很多知识,回答完一个问题以后,马上就会引出下一个问题,如此源源不断。因此只有系统全面、直达宇宙本源的答案才可以真正解决问题。只有圣人可以提供这样的答案。

有些碎片化的答案,看似合理,是因为局限在一定范围,如果超出这个范围,那么就可以知道这些碎片化的答案是错的。比如一加一等于二,在二进制时答案就不是二了。还有电影里的人物反转,在这个剧情里是坏人,下个剧情里就变好人了,到底是好是坏?要按宇宙天道的标准去看,顺应天道就是好,违逆天道就是坏。

世界上有很多问题,一般人一辈子也搞不明白,比如人生意义、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宇宙起源、宇宙有什么目的……这些问题单独回答都很有难度,如果要关联到一起回答,那么更是难上加难。幸运的是,现在已经有系统而全面的答案了。

宇宙诞生以后,在宇宙中又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星球、生命和文明。

这些文明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在发展成为神级文明以后,都想搞明白宇宙的奥秘——宇宙是怎么来的?宇宙有没有运转规律?宇宙外面是什么?宇宙与自己是什么关系?(答案:宇宙是宇宙级的生命为了自我完善而创造的。宇宙设定了运转规律,设定就是道,天道就是宇宙系统参数设定及剧情设定。宇宙的外面是“心”,因为“宇宙在‘你(我)’的‘心’中”。你(我)及宇宙内的各级生命(即各种“小宇宙”)都是小我,小我(小宇宙)就是大我(宇宙)的分身,大我(宇宙)和小我(小宇宙)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关系,任何小我(小宇宙)都有升级为大我(宇宙)的机会,大我(宇宙)为了自我完善而创造的宇宙就是小我(小宇宙)的练级场所,小我(小宇宙)升级的同时会给大我(宇宙)提供各种有用的数据。)

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差一点儿就触及到宇宙终极奥秘的文明都消失了,因为宇宙似乎存在某种“过滤机制”!

生命等级越高,文明科技越高,就越要明白天道、顺应天道、替天行道,不然就会对宇宙造成威胁甚至是致命伤害,比如由于无知或低级认知而产生错误并引发蝴蝶效应使整个宇宙系统崩溃。不同等级的威胁会触发宇宙系统不同等级的过滤机制,把不合格的文明抹去,幸存的文明将会迎接更高等级的过滤机制的挑战。

宇宙的终极过滤机制就是宇宙末日,宇宙会在这一天重置,一切都会消失!(好比电脑系统由于病毒等原因严重损坏,必须格式化以后重装系统!)

在太阳系,空心的月球里,存在着一个神级文明——月球人,他们来自一颗叫圣星的行星,圣星已经被宇宙机制摧毁,月球是他们建造的星球级飞船。月球人在地球上创世造人进行科学实验,他们用人脑(生物量子计算机)“挖矿”(收集人类的精神能量)。

精神能量是宇宙中的稀缺资源,可以实现对反物质的控制。月球人发明了用反物质能量驱动的宇宙模拟器(超级生物量子计算机),结合强力的算法来推算未来、反推过去,直至宇宙的终点和起点,试图洞察天道(宇宙系统参数设定及剧情设定)、知道关于宇宙终结及起源的奥秘、掌握宇宙的运转机制和生灭机制、得到破解宇宙终极灾难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对宇宙奥秘进行探索,月球人传授给人类高科技算法(如《易经》这种图文形态的算法和公式),让人类推演未来,用来和现实数据及宇宙模拟器的推演数据进行三方比对,以改进宇宙模拟器及其算法……

月球人还发明了时光机,原理是用精神能量控制反物质和正物质进行对撞后产生虫洞。月球人通过虫洞穿越宇宙时空,对宇宙模拟器的推算结果进行实地验证。在一位中国人的协助下,月球人精神领袖实地验证了之前推算出的各种结果都是正确的,因此确认了之前推算的宇宙起点与终点是无误的,并由此悟出了宇宙诞生与毁灭的终极奥秘。就这样,月球人精神领袖升级到了宇宙级,突破了宇宙系统设定的轮回限制,具备了创造宇宙的能力。他授权这位中国人写出了一本《创造宇宙说明书》,能看到、看完、看懂、对接此书的有缘人,都有机会升级到宇宙级,去创造新的宇宙(系统),在新宇宙中当上帝!

Ⅷ 生命必读之书—《道德经》之第十章:生而弗有

我们在追武侠电视剧时,常常可看见这样一个镜头:有人来山中求见某一武林高手,但小童说,师傅不在。问之,回答曰:师傅闭关修炼去了。

然后镜头摇向一个宽大的石洞内,但见师傅坐在蒲团上,双腿交盘,闭目端坐,嘴里念念有词。这就是修炼。

我有时就常常感到好奇:他在念什么?这样反复地念,如此的肃穆远离尘嚣,能修出个什么名堂?

读了《道德经》,总算悟出了些门道:他是在凝精聚气。是在空旷的寂静中,悟一种道。

有的可能是武侠之道,有的可能是修身养性之道,还有的也可能是某种旁门左道。

但不管悟出的是什么道,都是静心修为,气沉丹田,使身心达到一种清澈澄明的境地,从而放空身体,排除杂念,接受认为最适合自己的道。

我不禁有些感慨,我们现在诵读传统文化经典,何尝不是如此。这字字珠玑的文字,艰涩难懂却又充满着智慧,每一字句都是“修炼的真言”。必须如这些师傅们一般,潜心修炼。

只不过,我们是在尘嚣中修炼,是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状态下,将心灵交给寂寞,在博大精深的各种”道“中盘桓,以期寻得到它真实的样子。

《道德经》第十章,就是我们必须常常喃喃自语的真言。因为,它阐述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使心、形、神合一的”德“。

《道德经》第十章:

原文:

1.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2.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直译:

1.精气和形体融合,能不分离吗?凝聚形气、精气至柔至合,能像婴儿那样宁静而无欲吗?洗除杂念,探视内心,使明慧妙灵之心,能做到没有一丁点儿瑕疵吗?爱护民众、治理国家,能做到无为而治吗?感官动静、动止,能像母体一样保持安静的状态,不主动索取?通晓事理之后,能不动用机巧之心去有私吗?

2.生产和养育了万物,却不占为己有;使万事万物发挥各自的功用,而不自恃有功。推动万物生长,却不去主宰,这就是高妙的玄德。

我的解读:

从本章开始,老子第一次提出了妙用无穷的“德”。如果从整部《道德经》上来看,前九章主要是论述道。

老子在示范着悟道、学道,其后,就是引导着人们将天道转化为人德。这是人们修身养德的正确路径。全书共有75个道,44个德,构成一本完整的万经之王《道德经》。

第八章讲的“ 夫为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讲的” 名遂身退,天之道“。 都是讲的”道“。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与万物不争,在功成名就之时急流勇退,在聚敛了巨额财富之时,舍得散财,使之达到与德相匹配的数量,求得平安呢?

那就是要去静心修得高妙的玄德。老子用了六个排比反问句,将修德的具体表现,表述得淋漓尽致。虽然是反问,实际上是解答了这些德。

01 . 载营魄抱一

精神与肉体一定要达到高度完美的和谐相融。现实生活中的人,就如一辆车,承载着肉身和灵魂。容易形神分离。身体有时不受思想的支配,思想也常游离于肉体之外。

这种游离状态,有时危害是非常大的。比如肉身需要感官的享乐,但没有一定的定力去控制,很容易发生事故。因此,一定要将肉身的贪,纳入一定的精神控制的范围,所谓”灭人欲,存天理”。

但精神也需要有物质的载体去表现出来。有崇高的精神,必须身体力行才能实现。二者相互依存,互为里表,相融为一。也就是要“抱一”。

02 . 专气致柔

就是要专心致志,守住元神,凝神养气。我们现在富裕了,养生之道已摆在吃饭穿衣之前。寻常的打坐、诵经、祷告、练习瑜伽、气功和打太极拳,都是助人凝神静气的。

这种盛况,相信在全国大中小城市甚至农村,都是司空见惯的。为什么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喜爱去搞这些?

因为它有用,它是返老还童的养生之道。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说:“(婴儿)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这段话就是说,婴儿不懂男女之间的事情,但他的小GG却勃然挺举,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婴儿时常啼哭,但不会把嗓子哭哑,因为他的和气纯厚。精气对于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大病之人,一看就病怏怏的,称之为缺乏精气神。因此,守元固精,通过凝神静气的修炼,达到婴儿般的纯真柔软光洁而充满精气神。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不知固精养气。古人早就指出了这种放纵行为的危害性。

03.涤除玄鉴

就是见善改过。也就是通常所说闻过即改。与“君子每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儒家思想,是相一致的。都是在要求人们时时检省自己,反省自己,力求行为无过失。

04 . 爱民治国

爱护百姓治理社会,一定要顺其自然,合乎民心,顺乎民意,遵循自然之道。该有为时就有无,该无为时就无为。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违反自然之道的事,不要去为。

05 . 天门开阖

就是五官和六根开开合合,频繁与外界接触,你还能保持不逞强好胜吗?这个天门,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五官和六根。

婴孩刚生下来,头顶有一凹陷部位,就叫卤门。俗称天门。6个月后,它逐渐缩小,1岁以后慢慢骨化,最后完整闭合,彻底隔断了与天道的联系。人便步入滚滚红尘之中,朦胧着人生,开始了漫长一生的再寻道的过程。

06明白四达

就是说当一个人通天晓地,明白了世间的一切奥妙之后,“一定要无知”。也就是通常所言的“大智若愚”。

“无知”并不是说没有知识,而是明知却不去大肆宣扬。人们常常在看别人下棋时,最好不要去指手划脚。所谓“观棋不语方君子”。还有“看透不说透,方是好朋友”,也是指“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老子横空提出的六个排比反问句,其实隐藏着好几种修身养性的独门秘笈,乍一看,与第八章: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有些相似。

但从实质上来说,却又不尽相同。后者涉及到地理、内心、交往、为人、处世、治国等诸多方面。

而本章讲的修德,全部集中于个体之行为,是不需要他人的帮助,仅靠一部《道德经》去死悟,就可以完全做到大的境界:至纯、至洁、至柔、至弱、涤荡污浊、自我反省、无知无欲通达四方。

那么,修了这些德,是否就完事大吉了呢?

老子说,还远远不够。有天之道,还有地之德。这就把上述抽象的德,用地来作比,作示范,从而引导人们将修来的德,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地之间,谁最具有玄德?是大地。所谓“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大地养育了万物,却从不向它们索取,从不去主宰它们,从不去争,去抢,甘于奉献,宁静淡泊,抱元守一。

因此,作为有德之人,自身修炼好了,还要向大地学习它的无私,把自己修来的德,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方能是“玄德”。也就是德的最终最高境界。

我国某著名企业家,白手起家,创办企业,除了为国家缴纳几百亿税收外,还无偿捐给慈善机构累积达一百多个亿。这就是大德。相比之下,有些人绞尽脑汁偷税漏税,制造丑闻吸取粉丝,攫取不义之财,就是无德、污德。

可是,就有那么些畸型扭曲,这样的人,还有众多的青年粉丝们天天盯着,盯着他们的裤腰带松了未,盯着他们又与别人劈腿了没。天天在网上跟风吆喝,制造所谓的人气。

这是最为丑陋之德。难怪有人感慨:“我平生做的最大的错事,就是让你们吃饱了肚子”。吃饱了,无聊了,撑得没事干,就干这些无聊而又败德的事啊。

如果说,现代人对于德字还感到抽象的话,我们不妨拿一些反面现象来表述这个“德”。

德的最本质属性,就是不争。可是,自从我们大量拥有汽车之后,你可看到,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都可见那争破头的汽车在奔驰。真正是两车相逢抢者胜。

什么宁让三分,不抢一秒,在某些人眼里完全就变成了宁抢三分,也抢一秒。闯红绿灯,高速上飙车,在街道上横冲直撞,此类现象比比皆是。我们为什么连年加宽车道,澎涨城市,而堵车现象越来越严重呢?

二个字在作怪:争与抢。有些人开着车,急着要去投胎似的,该减速的,他偏飞车。该走机动车道的,他偏走人行道。该顺向行驶时,他偏去逆行。种种乱象,导致每年的交通事故伤亡率很是惊人。

这种汽车上的文明,实在需要《道德经》去加以滋润与纠偏。我想,在我们进入后工业化的时代,一个社会的文明与道德的繁荣,看行车就可一窥端倪。

如果有谁再看不懂《道德经》,我建议,要去三个地方:一是医院。在那里,你可以明了修身养性之必要。二是火葬场,在那里,你可明了“世间万物,唯我所用,非我所有”之道理。三是交通事故现场,在那里,你可明了不争不抢的真谛。

如斯闭关修炼,我想,不一定比那些躲在石洞里修炼的大侠们境界低。生而弗有,是谓玄德,诚然如斯。

Ⅸ 老子《道德经》八十章"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中"往来"的含义是什么

往来是指相互之间走动拜访的意思,古代娱乐措施相对较少,人们经常相互串门走访,也就是相互往来的意思。

热点内容
公司回购法律规定 发布:2025-04-03 10:40:16 浏览:47
司法怕卖会 发布:2025-04-03 10:31:10 浏览:217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实训的意义 发布:2025-04-03 10:15:48 浏览:788
关于普及劳动法的调研 发布:2025-04-03 09:58:55 浏览:525
上海法治报电话 发布:2025-04-03 09:58:02 浏览:480
财政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模拟题 发布:2025-04-03 09:38:39 浏览:940
意义行政诉讼法 发布:2025-04-03 09:37:56 浏览:798
判萨达姆死刑法官逃跑 发布:2025-04-03 09:35:42 浏览:388
何为道德绑架 发布:2025-04-03 09:35:26 浏览:179
62万司法 发布:2025-04-03 09:32:54 浏览: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