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三十九章

道德经三十九章

发布时间: 2025-03-31 13:53:57

1.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自解】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贞),其致之也。
自解: 从以往来看,称得上唯一,第一的有磨搭以下几种:天以其清明称得上唯一,地以其宁静称得上唯一,神如果能够显灵就称得上唯一第一,山谷峡谷(江海)以其善于积盈装满称得上唯一,万物以其能生长生生不息称得上唯一,侯王以自己的作为乃是天下正气(正奇的正)为唯一第一,如果是贞的话,就是“忠贞不二”这个词了。
其致之也 的断句和原文不太一样,加在这个段的后面,是因为,这些唯一,第一是因为做到了极致。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自解: 天如果不清了(阴天),就会就有闪电撕裂天空(天子不清明,就会天下分裂),地如果毁嫌不宁静了,就会荒废,一个地方老是地震,就会荒废。神如果不灵验,就没有人祭祀了。山谷(江海)如果不善下,不善于积盈装满,就会枯瞎余拿竭。万物不生长,不繁衍了就会灭亡。侯王如果都不守正道忠贞,那么就会失败。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自解: 所以,高贵是因为低贱衬托出来的,高大建筑也要依赖下面的地基。
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这难道不是以低贱为本吗?不是吗?
所以最高的荣誉美誉,就是没有荣誉,没有美誉。所以不想着像玉石一样珍贵,而樱落也像石头一样平凡。和不贵难得之货想呼应。

2. 全道,得一以生——读《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谓天无以清则恐裂,地无以宁则恐废,神无以灵则恐歇,谷无以盈则恐竭,万物无以生则恐灭,侯王无以正则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一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天地万物都有生成的总源,那就是道,也可称为一。自古以来天得一才能清明,地得一才能宁静,神得一才能灵妙,谷得一才能充盈,万物得一才能化生,侯王得一才能使得天下安定。

这些都是从一得到的。否则,天不能清明就会崩裂,地不能宁静就会震溃,神不能灵妙便会消失,谷不能充盈便会枯竭,万物不能化生便会遭灭绝,侯王不能处理天下准则便会被颠覆。

所以贵乃是以贱为根本,高则是以下为基础。且看侯王的称孤道寡,不就是以卑微为出发点吗?明白这个道理的人,绝不会强要为玉让人称赞,也不会死心为石让人非议,因为偏执任何一方的荣辱不不会·都不合乎道,就好像取走马车的任一部分就不成为马车一样,道必须是完整的。

引语:

本章可称为“得一颂”。“一”者,道也,万物之生机也。天之清明,地之宁静,神之灵妙,谷之充实,万物之生长,侯王之正治,皆赖道而成功。极而言之,如果不从大道吸取生机,天不得清明,反会裂毁;地不得安宁,反会崩坏;神不得灵妙,反会止歇;谷不得充实,反会枯竭;万物不能生长,反会灭绝;侯王不得正治,反会失败。总之一句话:“万物得一以生”,万物离道而死。

此章内容可分为前后两截。前半截再讲自古以来的天地万物皆源于道,后半截主张宁贱毋贵,宁下毋高。

3.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天地清宁

一、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以前了解事物内部阴阳两种力量的统一的得道的,比如天得到阴阳统一,而成为清明的天;地得到阴阳统一而成为平静安宁的地;所谓的神也是得到阴阳统一而有神秘莫测的灵验;溪谷得到阴阳统一,水源充盈而生命旺盛。总之,万物皆是得到阴阳统一而生生不息。那么侯王呢?不也是因为得到了内部阴阳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统一而成其自身?所以侯王按照道去做才能使天下安定。

反之,没有这一阴一阳的道,那么天地万物就没办法清宁盈灵了,侯王也无法坚守正道了。因为不懂得高贵是以低贱为根本的,高位是以稳固的基础为根本的。懂这个道理的侯王要时刻把“孤、寡、不谷”挂在嘴边,时刻提醒自己,忘记了上述的历史教训,就会变成孤家寡人,就会吃不上饭饿死。所以说,屡次得到称誉也就没有称誉了。得道的人不愿像华美的玉,而愿效铺路的坚硬的石头。

2、南怀瑾《老子他说》

道家讲的是静,静在哪里?静在专一。“一”在哪里?一在零那里,那个零就是“一”;零又是空的,清净无为。

“天得一以清”,天气不一当然不清,天气往往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就叫做阴阳怪气的天气。“地得一以宁”,像我们新时代的建筑,马路一天都不宁静,这里挖一个坑,那里掘一个洞,所以,都不宁静。

“神得一以灵”神是什么?就是人天生本来的,人只要能专一,就神灵了,灵敏就通了,叫做神通,神而通之。

“谷得一以盈”,山谷里头得什么“一”?山谷中一样东西都没有,空空洞洞。不过,真正的空空洞洞,就充满了一切的功能,有无比的价值。

“万物得一以生”,天地万物就是得道的功能,生生不息,做事业的帝王们,“得一”就统一天下,就天下太平。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在做人做事方面,必须达到了这个程度,“其致”,就是做到了、就成功了。下面正反两面的解说,只要念过就懂了。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

昔之得一者,这里的一,是指道。在《道德经》中,道和一有时候可以互称互用。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物有万殊,道唯精唯一。得一者,受道之造化之物。得一,道生万物,德充万物,万物宗道从德,是谓得一。

(2)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天地最开始是混沌一片没有分化的,后来清扬之气上升,沉浊之气下降,才有了天地。

神得一以灵。神为造化之能,灵为造化之枢,神得一,才有造化万物。

谷得一以盈。万物被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只有得到了道的本始设定,才能有可能从虚空里面源源不断地生出万物。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生出来,为什么可以持存而有生命呢?因为万物得到了道的本始设定。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贞,最初的字形,上面是卜,下面是鼎。本意是指祭祀卜问,以通神灵。这里是指正的意思。侯王从至德,就可以正天下,教化天下。

(3)其致之一也。

上面说的天、地、神、谷、万物、尊道贵德之圣王,他们都是禀受道德之自然之教,才能施神化于万物。反之,如果天地万物不禀受道的这种设定,不奉从至德,又会怎么样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4)天无以清将恐裂;

如果天生沉浊之气,则有形质而继续分化成不同的事物,清扬之气不再浑然一体,那么,天紧接着恐怕就要裂开了。

(5)地无以宁将恐废;

如果地生清扬之气,则原本因为沉浊之重紧抱成一团的地,就会不再安宁,四下激扬奔突,飞散流失。紧接着,地也恐怕要崩废了。

(6)神无以灵将恐歇;

如果神无以灵,那么就徒有造化之能,而无法施以造化之为,那么神恐怕很快就要停歇了。天地间,造化不再,一切都会停止运转,一切生命戛然而止。

(7)谷无以盈将恐竭;

作为万物之源的川谷,失去了源源不断的造物原材料供给,就如同失去了源头的江河一样,恐怕很快就会枯竭。

(8)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万物都不能继续再繁衍生息下去,那么恐怕它们很快就要灭绝了。

(9)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蹶,跌倒、失败、遭遇挫折的意思。贵,指以德为贵。高,指以德为上。侯王不奉从至德,就无法统治天下,自然就会招至败亡。

(10)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侯王之贵,在于其为政以道德为本。侯王之高,在于其为政以德为上,以人为下。

(11)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孤,无父也;寡,少也,独也;榖,本意是指百谷,也就是粮食的总称。引申为俸禄、养育、活命、善、美好等含义。不榖,先秦时期,侯王自谦之称。榖,百谷成熟之象。不榖,道者不物,君王不自生、不自成的意思。为什么要这么自称呢?因为侯王要以德配天。

(12)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侯王以自贱的称谓自称,这正是以贱为本啊,不是吗?万物以物为贵,以自生为贵,唯有道德以不自生为贵。侯王以道为尊,以德为贵,不自成而化育天下,以物观之,恰似以贱为本。

(13)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舆,指马车。本句所讲的是先秦的舆服制度。君王制礼,以舆、章、服、冠等的规格不同,来彰显君臣间的尊卑和等级秩序。

君臣各级,分别佩戴什么玉,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在儒家的礼制中,玉是用来彰德的。

乘舆之礼,用以章贵。佩玉之礼,用以彰德。在老子看来,以这样的文伪礼节自彰其贵、自彰其德的法式,是不合乎天德的,是在以文害质。

老子建议,废除以乘舆的规格来自彰贵贱尊卑的礼节。废除以美玉自彰其德的礼节。珞珞如石,应该恢复自然之法式,以德为贵,而不是以礼彰贵,以器彰德。

三、我之体悟——生命这个能量体

这一章讲“一”,而“一”究竟是什么呢?韩鹏杰解释为“阴阳统一”,南怀瑾解释为“空”,即清净无为,白云先生解释为“道”。罗大伦解释为“执一”,“一”则是道的具体呈现,它里面有道的内涵。

单从这些论述,我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一”究竟是什么,但不论是什么,从后面的句子里可以知道它具有使天地清宁,神灵谷盈,万物生发的能力。它也许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可能是一种能量。我暂且用一种能量来理解它,这股能量主宰着万物,顺者则昌,逆者则亡。

前两周的读书会上,一个书友说:所谓的生命其实就是一种能量的流动。当你爱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时,你就会持续的跟这个人或这个东西产生链接,产生能量交换。当不爱了,能量流动也就不在了。所以,爱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恨是因为爱而不得。

如果用能量来理解“一”,那生命确实可以解释为一种能量体。这个能量体,什么时候能量最大呢?当然是完全无损耗的时候。我们如果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能量体,想一下什么状态下自己能量是最足的,一定是内心平静、身体放松的时候。我想这种状态应该就是老子所说的“清净无为”,这种状态也许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吧。

那怎么获得这种状态呢?前面章节说过要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做到“致虚极,守静笃”,做到“勿矜,勿伐,勿骄,勿强”。

不过欲望和情绪这种东西,也不是说控制就能控制住的,所谓的“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道”说来简单,做起来却非常难,这也是为何得道的过程称为修行!

热点内容
社会与法频道12湖北十堰 发布:2025-04-02 05:45:50 浏览:986
涉港国安法加强立法 发布:2025-04-02 04:25:13 浏览:154
中国海洋环保法规需完善 发布:2025-04-02 03:27:10 浏览:723
2014年国家司法考试大纲 发布:2025-04-02 03:23:01 浏览:434
法官单独序列管理 发布:2025-04-02 03:06:10 浏览:935
合同法合同履行问题 发布:2025-04-02 03:02:51 浏览:446
杭州市法律援助电话是多少 发布:2025-04-02 02:48:31 浏览:572
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建设 发布:2025-04-02 02:45:47 浏览:33
上海朱斌律师 发布:2025-04-02 02:35:37 浏览:802
道德礼仪课 发布:2025-04-02 02:16:11 浏览: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