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虚道德经
❶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至虚极也 守情表也
原文: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此句可通译为:
(当我们准备“观”时,我们要作到)内心主观前提要不带偏见、不带成见、用虚怀若谷接受的态度,认真、专注、客观的体察(天道),(并以之作为为政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守于中正。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此段可通译为:
万物生发的过程,我是通过逆向观察其现象的。世间万物纷纭变化,但最终都是可以逆溯到其各自根本的规定性的,这根本的规定性,可定义为“静”。“静”又可定义为“复命”。“复命”可定义为“常”。“知常”,即对事物的根本规定性能够有效的把握,可定义为“明”。而对此无法有效的把握,则是“妄”。在无法有效把握事物的根本规定性的前提下,胡乱施为将是十分危险的。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知常,了解事物的自然规律
多数注解都将“容”解为宽容意,“公”解为公正意,认为宽容、公正之后可以“王”。
如果这样解释,一是没有构成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即无法解决“知常”为何会宽容这一问题。二是没有解决文章中所提示的逻辑关系。
容,有威仪;法度;规范的意思。
如:《礼记•杂记下》:“戚容称其服。” 郑玄 注:“容,威仪也。”《吕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宽裕不訾而中心甚厉,难动以物而必不妄折。此国士之容也。” 高诱 注:“容犹法也。” 陈奇猷 校释:“士之态度有一定法范,故下文 高 注训为法也。”
对于这个义项的选择有一个前提,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它的使用是集中在政治学的语境之中的,而《老子》作为“领导者法则”,是包含在内的。同时,承接前文老子所提出的“知常”的要求,“知常”是为了不“妄”,而不妄则是要有规范。这样,“容“就和“知常”上下文的意义就有了衔接。
基于上述理由,我认为,在这里“知常容”是指,在把握了事物的根本规定性,即“知常”,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于侯王的规范要求。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各”与“其”表明不同事物的根本的规律性是不同的。
而总体来看,老子之所提出的“道”的概念,并不是为了给万物寻找一个统一的根本的规律性,而是为了能够保证万物的各自的根本规律性得以各自实现。正因为如此,老子的论述从上文的普遍语境,即万物均有其各自的根本规律性,转入到了此处的政治学语境,即侯王需要把握其作为侯王的根本规律性,这对于侯王而言才是他自身的“知常”,明白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进而“知常容”。才知道怎么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
公,是公众的利益,而不是公正。
如《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公。即侯王的根本规律性在于公众的利益。
王,成为公众的领袖。这是“公”的必然结果。
此段文字,以“王”为中心词的。前面的“容”、与“公”说的是何以才能“王”,是一种实践要求。
而后面的“天”与“道”说的是为什么可以“王”,是一种理论阐释。这种理论阐释,是用天道与万物的关系来说明侯王与民众的关系。
此句可通译为:
在把握了事物的根本规律性,即“知常”,之后,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于侯王的规范要求。这些要求是以关注民众的利益为核心的。这样才能汇聚民众成为侯王。侯王的为政施治是因循天道的。因循天道,才能长保君位,使国家长治久安。
“复”也是个卦名,复卦又称做“地雷复”,上面是坤卦,表征为地,下面是震卦,表征为雷。雷表示电能,生命发展的能源,从此发生。因此老子在后文提出“反回去”的观念“反者,道之动”,回归生命本初的状态。修道是返回根本,追求生命最初来源的那个东西。
❷ 《道德经》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
《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所著,又名《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千百年来,启人无数;闲暇之时,捧读此书,心有所感,惶惶然诉诸文字,乃一己之得,属自乐也。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出自于《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世人不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珍宝,使世人不做盗贼。不诱发邪欲,使世人不乱其心。因此,有道之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使百姓心里虚静,腹中饱足,精神内守,筋骨强壮。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有心机的人不敢为所欲为。遵从无为之道,即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
这一段治国方略貌似有些消极,尤其是:“不尚贤,使民不争。”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社会大动乱时期,各国诸侯争权夺利,皆在扩充实力,网罗人才,所尚之贤,未必就是真贤,何为“贤”也没有明确的标准,那种尚贤之风并不能解决天下纷争,却是民生维艰,戎马生于郊,鉴于此,老子开出了一剂药方,“不尚贤,使民不争。”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非要拿三寸金莲的绣花鞋套一套现代人的脚,哪里能够穿得上?所谓单方酿悲剧,非单方之错,皆因人因病不同罢了。
老子崇尚的是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万事万物均按照它自身本来的样子运行,人需顺应自然,不恣意妄为,老子竭力反对的是随意干涉和改变自然界的规律。
古有: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管理者的决策往往会引导左右下属的思想行为,如果过分地标榜、过分地强调一件事,其结果往往会使这件事失去它本来的意义。
在一个特定的日子里,某地开展某项活动,某敬老院来了一批又一批志愿者,一天之内,老人们被一次又一次地洗脚,这样把好事做得变了味,大概不是发起者的初衷,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不应该反思一下吗?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字面上很好理解,作为个人修行,让内心澄明,抱一顺道,致虚极,守静笃,如能做到,那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是衣食无忧之后,在光怪陆离、浮躁喧嚣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努力做到,不断消减不良欲望,不自满不自弃,不为迷雾所障,不忘初心,在淡泊中明志,于宁静中志远。
在此分享一则禅宗小故事,也是想让自己清理一下思绪,留个空杯给明天。
南隐是日本的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特地来向他问禅,名人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只是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着急地说:“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❸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引领我们进入内心的清净之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常被名利所惑,心灵迷失。致虚极,意味着消除外界的干扰,将内心洗涤至极点,犹如佛家的空境,达到内心空无的状态。
守静笃,则是心力的集中与专注,让心无杂念,静观其内。只有心静,才能真正致虚极,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万物并作,宇宙万象,生生不息,这是道之妙用。生命如同自然界的循环,从生化到死亡,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老子主张回归生命的本源,找到生命的静处,复归生命的本质,实现生命的永恒。
万物皆有其归根之处,回归本源的静,便是复命。复命是生命的常态,只有理解并顺应这常态,才能明了生命的真谛。
无知常,妄作凶。若不理解生命的真谛,便会迷失自我,行事妄为,导致祸害。反之,明了常道,便能包容万物,顺应自然,实现公、王、天、道的境界,长久而无害。
知常容,是智慧与胸怀的展现,容乃公,公乃王,遵循天地之道,万物自然欣欣向荣。王乃天,顺应自然法则,无为而治,万物得以生长。
道乃久,源远流长,长生不老。理解并遵循天道,便能在肉体消失后,生命的精神得以永恒。致虚极,守静笃,是通往内心深处,实现生命真谛的不二法门。
❹ 道德经第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详解及深意
圣人治理的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以上是书面解释。我再加一句:没有欲望,就回归自己的本性,所以人民安居乐业,终享天年。
想更好的理解《道德经》,最好看看《庄子》。
另一个角度,可以看清代黄元吉(黄裳)写的《道德经讲义》,他是从修炼角度讲的,非常好。
摘其文曰:圣人摒除耳目,斩断邪私,抱一以空心,心空则炼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灵阳之气以化阴精,日积月累,自然阴精消灭而阳气滋长,则实腹以全其形,以道凝身,以术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
❺ 《道德经》第五章 持虚守中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1]仁:在这里指存有私心和偏爱之义。[2]刍狗:刍,指喂牲口用的草。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3]其:副词,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的意思。橐龠tuo二声,yue四声:橐的本义是一种小而有底的口袋,龠是一种管乐器。橐龠是用来吹火以使炉火旺盛的风箱。[4]虚:空虚。屈:穷竭。[5]动:鼓动,操作。出:产出。[6]多言:这里指政令过多。数:通“速”,为加速之义;另一说,指办法。穷:衰退、行不通的意思。[7]守中:保持适中。
【试译】
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将万物都看作刍狗;圣人也是没有私心的,将百姓都看作刍狗。天地之间,难得不像个风箱吗?虽然是空虚的,但力量却不会穷竭,越是鼓动它,产生的能量就越多。政令过于繁多,会加速国家命运的衰退,不如保持一个恰如其分的度。
[心得]
老子在这一章阐述了“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的观点。
但首先要清楚的一点是,老子所说的“仁”与孔子所说的“仁”,虽然都是一个字,但并不是一个概念,或者说,它们并不具有相同的内涵,所以不要将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看作是与孔子的思想正相对立的观点。在儒家学说中,“仁”是一个核心概念,内涵十分广泛,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相互亲爱的情感和行为;而在道家学说中,“仁”则只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儒家将“仁”看得极其重要,而道家则认为“道”是高于一切的。
而在老子这里,“仁”应该指的是没有偏私,凡事一视同仁,保证公平。最后的结论则是回归到政治治理上,意思是执政者不要有太过繁琐的政令,不要过度打扰老百姓,如此才能兴盛繁荣,安居乐业,我认为这个观点有点类似于孔子所讲的中庸之道。
❻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一、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尽力使心灵的谦虚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有道之人在纷繁中考察其往复的道理。万事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是清静,清静就能使生命复归而再次续命;复命续命就是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明智,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宽容的,宽容才会坦然公正,公正才能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静的妙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是道家修道的原则和方法,离开此原则都不对。“致虚极,守静笃。”“虚”差不多等于佛家的“空”。而“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硬要你专一坚持地守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作”是形容词,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无时无刻不在变动,永无止境地发展创化。“复”是回头的来路,如果借用佛家“无量无边”的形容词来说生命的力量,本是无穷无尽,一直保留在那里,永远不生不灭。不生并非断灭相,不是枯寂,更不是完全没有东西,而是说永远有无限的能量存在那里,用而不用,不会消耗殆尽。
(2)芸芸众生的命根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芸芸”代表一种普普通通的草,也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叫做“芸芸”。后世便由这道家的“芸芸”,和佛家的“众生”,演变成文学上一个很优美的名词:“芸芸众生”。老子说,一切万物那么多彩多姿,“各复归其根”,他观察每一个生命,皆是依赖它自己的根本而活。但是,要如何“归根”呢?唯一方法,就是求静。“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是什么?——虚空。“复命曰常”,找到了生命的根源,便能“不生不死”,永远常在,永远存在。
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来,“不知常,妄作凶”,乱作妄为,必然大凶大害,没有好结果。
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慧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故说“容乃公”,自然做到天下为公,毫无私心。
既然能“容乃公”,公乃王”,此“王”并不一定作王解。照现代意思解说,一切为社会,佛家则言一切为度众生;“公乃王,王乃天”,就符合天地自然法则。天地生长万物,日月照临万物,公平无差,并不计较报酬,这是“天乃道”的自然法则。
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便合乎道的原则,那么才能“道乃久”,源远流长,长生不老。佛家所说的“无我”,就是“大公”,就是“天道”。明白了天道,就“没身不殆”了。“没身”,是说我们这个生命,活到最后一口气不来,死后骨头化成灰尘,肉体了了,但是生命的精神却永远常存。长生不老,它的重点,全在“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上。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指通达于大道无物至虚之境。具体的下手方法,便是庄子所阐明的心斋之术。守静笃,指抱一守神,内葆之而不荡。具体如何才能守静笃呢?下手的方法也是在《庄子》一书中,正静明虚之道。正则自静,静则自明,明则自虚,虚则无为无不为。
(2)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以天道观万物,见万物同时一起循天运而生生不息。可以洞察到万物皆出于天运之机,皆入于天运之机。机,天地造化之能。
(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如此纷繁的万物,它们都是天地之子,天地则是大道之子。天地万物,它们生死循环的演化,都是大道所推动。它们生出于道,化凭于道,死入于道。莫不因道而生,莫不因道而化,莫不以道理身,是以各归其根。
(4)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万物禀受天地之气所生,此为天命。以天道治天下,使万物因任天运自化,这便是归根。万物任天运无所为而自化,自正于天道,是谓静。天命有三,所禀受之命,所运化之命,所存续之命,在天下万物自正之后,其命皆能足全天年而不伤。是谓复命。
(5)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复天之命,禀天之道,为常。知常,才能绝弃伪巧不道的人智之治,才能洞见领会天道之治。通达于天道之治,为明。
(6)不知常,妄作凶。
不了解天道,也就不懂得如何顺应天道。不顺应天道,就会以人智治国,那么就会根据人为的想法,胡乱作为。这样统治天下,就会造成天下昏乱,祸殃丛生,是谓凶。
(7)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我们为什么要以天道治理天下,而不是以人智治理天下,这段话,讲的就是天道政治伦理。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天道政治伦理,是如何一步步推导出来的。
三、我之体悟——“虚静”之艺术美
记得之前有人说:“虚静”的审美心态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老子认为主体必须要有“致虚极,守静笃”的心理状态,使自己忘掉周围的一切,也忘掉自身存在,这样就可以与万物同化,可以完全顺应自然规律。并能洞察宇宙,览知万物。
佛儒道,甚至历代名人,也都有各自关于“静”“空”的描述,可是对于我这么一个凡夫俗子来说,还是不能够明白,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是打坐时,注意力集中于呼吸,摒弃头脑各种念头的静?还是指专注于某事时,感觉时空消失的那种静?抑或是沉浸于大自然时,内心的那种宁静?
不过好像每种“静”都挺好的!暂且认为老子就是指各方面都保持这种“静”的状态吧!没有高人具体指导,也只能这样粗浅的理解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