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辩论依法治国

辩论依法治国

发布时间: 2025-04-02 17:29:50

Ⅰ 请问一个辩论的问题

首辩阐释:
1\首先抓住法治加以阐释,我们国家正从人治走向法治,国家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因为和谐社会不是讲的绝对统一,仍属有差别的。但这种差别是有规则的。只有通过法律制度来确立规则,大家才能安守其份。通常来讲,由于法律的制定是处在公开、透明的和受监督的条件下,现在法治追求的是平等的理念。所以,法治的本身就应该是平等、公平原则的体现,这恰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很重要的要素。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严刑峻法”与“全民纪律”根本不是什么是法治,法治可以浓缩成以下几个特征:善法之治、权力制衡、权利保障和社会自由原则。
2\法治是一个随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水涨船高,每个时期的陋习都有起现实社会原因,比如交通陋习,以前古人根本没有汽车,汽车交通陋习也是没有,随着社会发展才出现的;法治也是,广义的法治包括市民文明公约,行为规范;法治是时代智慧的结晶;
3\陋习的产生,陋习产生的原因受文化\历史\人性等多方原因,包括惯例、风俗、信仰、哲学、法律等等“陋习”的载体是人,而人的各种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都是受其内在的价值观、道德观所规范的。可以说陋习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他辩手:
\对随地吐痰者进行教育,往往显得苍白无力,苦口婆心而收效甚微。重罚则不同,它让随地吐痰的人付出直接的代价,触动他们的利益,从而不敢再犯。此外还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使其他人自觉讲卫生。新加坡重罚随地吐痰者成效显著,其中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教育不是万能的
若把随地陋习的原因归为教育力度不够,无法令人信服。如仅仅是少数人的交通陋习,何以成为一个积弊甚深的大问题?教育不是万能的,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置“交通禁令”的禁令于不顾,关键是没有触及其个人利益。只有重罚能刺痛他的神经,从而改正这个陋习。
促使深刻反省
对随地吐痰等不良习惯,施以重罚方能长治。试想,就那么一口痰,被罚了一二百元甚至更多,谁不心疼?因此,拿钱买教训对随地吐痰者是一种警示。只有为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付出大代价,才能促使其从思想深处认识、反省,自觉改掉不良习惯。
施重典方可根治.
攻辩:
1\法治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法治是万万不能的.
2\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法治社会,试想仅靠思想能成为和谐社会吗?
3\如果思想可以解决问题,那这个世界还要红绿灯么?
4\很多陋习本身就是违法的,思想能解决吗?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制就没有进步和谐;
6@\法治不是某个人的思想,是集体思想,集体智慧,产生于思想,但远远高于思想;
同类问题辩论参考: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0/9511/879570.html

Ⅱ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是什么

1 一、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 法治
3
治国家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工程,特别是现在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这样一个要求和目标的话,我觉得还面临很多挑战和难题。首先就是观念的问题。实际上不仅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执政的这种观念和理念,全社会都要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形成法治信仰,所以这个工作任务很重。这次四中全会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关注全社会法治意识的增强问题,尤其是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要进课堂、进书本,让孩子们从小就学习法律、熟悉法律,从小就有规则意识,有这个法律意识,这样的话对于他们成才、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还是要高度重视创新法治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让普通公众,让领导干部都能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以非常容易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接受法治的宣传教育,领悟法治的真谛,特别是理解法治的精神。所以,在创新模式方面,现在有些地方的做法我觉得就值得推广。比如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这本来是一个诉讼程序的要求,但它客观上起到了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能力的作用。因为领导出庭应诉,参加辩论质证、答辩,在那样一个威严的法庭上亲历整个法治的实践的话,他的观念意识就会发生变化,甚至他所在单位的其他的公务人员,他的下属也会受到很大的触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创新法治教育、法治宣传的方式方法恐怕也是下一步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Ⅲ 法律辩论赛题目

法律辩论赛题目

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辩论赛是家常便饭的事情,那么关于法律的辩论赛题目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法律辩论赛题目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法律辩论赛题目1

一、当代中国是否应废除死刑?

二、依法治国重要不是以德治国重要?

三、律师应以当事人利益为重还是以国家法律为重?

四、中国宪法有无约束力?

五、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高还是低?

六、民事纠纷应该寻求私力救济还是公力救济?

七、刑讯副供所得的证据是否可作为定案依据?

八、抽象行政行为应当不应当作为行政诉讼审查对象?

九、恶法是不是法?

十、公平与效率那个为重?

法律辩论赛题目2

1、中国应不应该开放色情特区

2、应不应该禁止吃狗肉

3、律师应以当事人利益为重还是以国家法律为重

4、经济发展可以避免自然环境恶化/经济发展不能避免自然环境恶化

5、依法治国重要不是以德治国重要

6、当代中国是否应废除死刑

7、公平与效率那个为重

8、社会发展主要靠法制/社会发展主要靠德制

9、市场经济有利于道德发展/市场经济不利于道德发展

10、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

法律辩论赛题目3

辩题

1、王某(女23岁)、刘某(女22岁)、赵某(女22岁),系某服装店店员。一日中午一点左右,王某外出吃饭时将手提包放在商店后的休息室的沙发上,包内有3000元,回来后发现包内的3000元丢失,四下寻找,店主称中午顾客较少,只有一妇女去过后面的休息室。王某与刘某追出寻找未果。一个月后某日,张某来到这个商店,店王对王某说,张某像那天去休息室的那个中年妇女,王某同刘某上前询问张某,张某否认,三人发生口角,赵某前来帮忙,四人发生身体冲突,其间张某的头被打破,商店柜台上的一块坡璃破碎。后来张某承认是其拿走王某的3000元钱,于是三人要求赔偿,张某将工资卡(内有7000余元)和密码告诉王某,张某要刘某去取3000元。刘某从卡中取出3100元,把3000交给王某,100元用于赔偿玻璃损失,刘某取钱期间,王某帮张某梳头并要与其去医院包扎,张某婉言拒绝。刘某取回钱后,将银行卡还给张某。张某离开后报警,警方拘留了王某、刘某、赵某,经法医鉴定,张某构成轻伤。后检察院以抢劫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法庭上双方对三人是否构成抢劫罪发生激烈争论,现本案已审理完毕。王、刘、赵三人的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

正方:构成抢劫罪

反方:不构成抢劫罪

2、广州市番禺区发生一起商务车撞死两名抢匪的案件。一商务车司机在番禺南村市新路北段717号李锦记汽车美容中心前洗车时,遭遇两歹徒飞车抢夺。得手后,两歹徒驾驶一辆无牌摩托车逃窜。发现被抢后,司机立刻上车驱车追赶,据称事主驾车追赶撞上摩托车,双双掉进七星岗公园附近河沟。两歹徒当场身亡。商务车司机的行为是否防卫过当?

正方:属于防卫过当

反方:不属于防卫过当

3、甲坐公交车发现一小偷乙偷了乘客丙的包。车到站后,甲无意中和小偷乙同路并发现小偷乙将包内钱物取走,但是将盗窃的手机扔到了路边的草丛里。甲待乙离开后捡到了该手机,并发现其中有三千元话费。于是,甲使用该手机花掉了所有话费后,将该手机卖给二手手机市场的丁,后失主丙报案,警方根据手机联系情况,将甲抓获。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

正方:构成

反方:不构成

4、2011年12月,李某、刘某晚上在路边摊吃宵夜。期间,王某经过李某、刘某二人的餐桌时,将桌上的一只盘子打翻,并且出言不逊,双方遂起争执,王某从腰间掏出一把水果刀,一刀捅在了刘某身上致其轻伤,随后转身逃跑。李、刘二人随手拿了饭馆的条凳在后追赶,大喊“有种别跑,打不死你!”。并拨打110报警称有人持刀伤人。二人追赶王某数十米后,王某见无法脱身,遂拐下大路,跳入路边河中,该河有20余米宽,李刘二人追到河岸时,发现王某已到河中央,由于夜色已晚,无法看到河对岸的情况。过了一会,河中没有了声音,李某担心的问:他不会淹死吧?刘某回答:放心吧,肯定能过去。二人遂返回。3日后,王某的尸体从该河中浮起,经鉴定为溺水死亡。据查,李刘二人均会游泳,李刘二入的'行为性质是过失还是无罪?

正方:过失致人死亡罪

反方:不构成犯罪

法律辩论赛题目4

辩题1:正方:在司法审判中,参考判例在我国利大于弊

反方:在司法审判中,参考判例在我国弊大于利

辩题2:正方:社会稳定主要靠法律维持

反方:社会稳定主要靠法律维持

辩题3:正方:实体法比程序法更重要

反方:程序法比实体法更重要

辩题4:正方: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辩题5:正方:遏制家庭冷暴力应以法律制裁为主

反方:遏制家庭冷暴力应以道德教化为主

辩论6:正方: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会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辩论7:正方:杜绝盗版,消费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

反方:杜绝盗版,政府扮演比消费者更重要的角色

辩论8:正方:善心是真善

反方:善行是真善

辩论9:正方:同性恋是个人问题,不是社会问题

反方:同性恋是社会问题,不是个人问题

辩论10:正方:IQ诚可贵,EQ价更高

反方:EQ诚可贵,IQ价更高

辩论11:正方: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反方: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

辩论12:正方:人类将会毁于科技

反方:人类将不会毁于科技

辩论13:正方:科技的发展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反方:科技的发展会抑制人的全面发展

辩论14:正方:现代社会女人更累

反方:现代社会男人更累

辩论15:正方:文才比口才更重要

反方:口才比文才更重要

辩论16:正方:当今世界合作高于竞争

反方:当今世界竞争高于合作

辩论17:正方:真理越辩越明

反方: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辩题18:正方:律师应该为死刑犯做无罪辩护

反方:律师不应该为死刑犯做无罪辩护

辩题19:正方:情在理先

反方:理在情先

辩题20:正方:人才的发掘需要考试

反方:人才的发掘不需要考试

;

Ⅳ 辩论:以德治国比以法治国重要

因为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没有根基的。在当代中国加强德治是十分必要的。

法治与德治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加强法治能赋予社会道德规范以权威性,促进社会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强德治能有效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从而在根本上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现象的滋生。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道德在治国安邦中的地位与作用历来予以高度重视和评价。马克思曾提出,国家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使每个社会成员“把个人的目的变成大家的目的,把粗野的本能变成道德的意向,把天然的独立性变成精神的自由。

基本内容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Ⅳ 辩论赛 法治和人治哪个更重要

法治当然先行,依法治国是基本国策,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治就是以德之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Ⅵ 辩论赛 法治重要还是德治重要

法治离不开德治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已普遍认识到法治的必要性与重要内性。容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目前的法治现状还不尽如人意,但法治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和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有学者甚至论证,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是完全等同的两个范畴。2 事实上,对法治重要性的认识和法治在中国的相对落后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而正是这种反差促使了“依法治国”与“法治国家”的理念成为宪法规范。在中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革实践中,法治理念的提出无疑是一次历史性的进步,其意义无庸本文赘述。

然而,在强调法治重要性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种“法治万能主义”,并导致对法治的盲目崇拜。在学术界,法治概念的范围也因未受到准确的界定而具有无限扩大的倾向。“法治”成为一种包罗万象、十全十美的抽象理念,一种超越民族传统和国情的追求目标,一种包医中国百病的万灵药。对于这种倾向,法学界已有学者提出了批评。

笔者认为,法治概念虽然重要,但也具有其内在的局限性。5 毕竟,法治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备的。有两大类理由表明,法治离不开德治。法治不但在概念上取决于一个民族对于道德规范的认同与选择,而且一旦离开了德治就不可能实现。

Ⅶ 辩论:中国社会发展是德治还是法治

(一)法治需要思想道德建设先行 道德品格是法治的前提,法律的产生以道德为基础。重要的基本的道德规范是法律规范的主要来源之一。没有对道德理念的追求,法律可能成为专制与奴役的工具。法治的关键在于善法或良法的存在。法的正义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立法者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水准。不体现道德,甚至背叛道德的不义之法,也许可以称为法制,却永远无法纳入法治的范畴,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不同的经济社会群体有着不同的法律愿望,立法主体的道德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把什么样的法律愿望上升为国家法律,从而决定法律的品质。从我国来说,立法主体只有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愿望上升为国家法律,才能获得绝大多数人的支持,这样,法律才具备了顺利运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比起法治,德治更具有基础性和前提性。 (二)法治的运行需要道德支撑 道德控制是法治的内在动力。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法律不能自行,再好的法律也需要人来执行。法律的确立和实施,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过程,法治是靠人来实现的。见物不见人,法治也就无从谈起。法治的推行首先要依靠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没有较高的道德水准,有了好的法律也不易执行,再严密的法律也有空子可钻。不可能设想法律和制度一旦建立,社会秩序就井然有序,失范现象就不攻自破或荡然无存。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从思想道德上保证切实遵纪守法,同一切违法乱纪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要看到,一个社会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低下,那么不论有多么苛刻严厉的法律,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秩序和管理问题,不能长治久安。法治是对全国人民最起码的要求,德治则是高层次的要求。没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没有根基的。 (三)法治的完善离不开道德制约 法律在实践中是动态的开放的体系,需要在面对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延续、提升和发展。道德的自觉约束与法律的强行约束是互相制约的,也可以互相转化,某些道德规范需要适时提升为法律规范。在法律未涉及的领域,道德就在其中起到一个补漏的作用。厉行法治,必须辅以德治。某些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可能束手无策,道德却可以有所作为,人们可以依据道德来评判、谴责一切危害社会的行为。道德不仅可以弥补法律条文的某些空隙或薄弱环节,而且可以深入人的灵魂。以德治国并非是要以德治来代替法治,而是要真正强化和实现法治。只有在实行法治的同时实行德治,以道德教育、道德自律和道德建设作为法治的后盾,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依法治国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社会发展才能进入较高层次。

Ⅷ 中国社会更需要法治抑或德治辩论赛,我方是法制,求犀利提问的素材

1.他原本无德,是胎里坏,你和他大讲理想道德责任使命光明愿景,你是不是单相思?你和孔庆东灌输“五讲四美”能拦住他和记者一妈二妈三妈?你是不是要喂肛门吃饭?
2.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宋襄公是治国理真的明君吗?
3.毛 泽 东为什么说“这些条约,对于日本这样的侵略国家,仅只是一种道德制裁力量,要阻止日本向中国作战是不可能的”?蒋委员长没试过道德感召日寇?最终得到了什么?
4.唐僧的紧箍咒是你的德治吗?
5.我同意你的观点,德治和法治必须并驾齐驱。但必须有一个有力的补充,德治的尽头,必须是法治的开头,对方辩友有怀疑吗?
6.德是自律,法是他律;只靠德治,苍白无力;没有法律,万事不立。要不要我再重复一遍加深你的印象和理解?

Ⅸ 辩论:中国社会更需要法治还是德治(我方观点是法治)

辩论:中国社会更需要法治还是德治(我方观点是法治)
谢谢对方辩友的精彩立论,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德治能更好提高人的道德修养,从而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德治能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让民众变得有良知,有正义感。但对方辩友并未告诉我们德治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达到人人有修养,人人有素质。也没有考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环境下,如何才能实施以德治国。就中国社会更需要德治还是法治,我方得立场是中国社会更需要法治。首先我们要明晰几个概念。德治:是以社会所推崇的好的价值观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生活,其最早由孔子提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孔子实施德治的政治主张。法治则是指国家通过法律的手段来治理国家,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们当今中国这个社会环境的前提下,我方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更需要法治。理由有四:
1、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法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法律是最高形式的国家意志,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一个社会没有法治就会陷入混乱,惩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只有实现了法治,德治才可以的得到保障。
2、 法治能有效地解决社会及个人的矛盾 法治和德治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手段,社会与个人事物具有多样性,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个社会案件寻求德治中不稳定的多变的评判标准,这样既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又容易陷入德义两难全的境地。而法治中的法律体现的是国家人民的集体意志,给出了社会及个人事件的一般的判断标准,和客观依据。使得执法者可以有法可寻,有法可依从而有效的做到解决社会和个人矛盾。
3、 法治是一种他律, 德治是一种自律。法治具有最高的确定性和稳定性, 而德治的可变性很强, 很不稳定。我国现处于经济转型期,旧的道德规范体系已被打破,新的道德规范体系zhengzai建立,容易在道德领域出现一定的紊乱无序状态,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将其确认下来,使之成为人们的法律义务,以此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4、 纵观国际历史 与中国历史,法治为主德治为辅的治理方针是最具可行性的 具有极强的威慑力。就维护社会稳定而言,德治的威慑力远不及法治的威慑力社会稳定,社会的稳定是指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科技教育以及对外交往,均依法有序地发展,全国政治局势安定团结,社会治安秩序稳定。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处于比较安定的环境之内,有基本的安全感,其人身、则产和民主权利有安全的保护。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中国社会更需要法治。
德治则是指通过倡导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来治理国家,因而是一种非强制性的、感性的治国方略。而辩题中的更需要则表明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在德治和法治并存的前提下,何者对于构建中国和谐社会更具主导作用。 德治是依道德而治。虽然道德和法律都受社会体制和文化的制约,如传统、宗教、习俗等等,但道德无法象法律一样容易修改,执行上也不如法律快捷易行,效率高,故德治较难适应今天的社会发展需要。 此外,俗话说,道德是最高标准,法律是最低标准。真要达到人人道德高尚、互敬互爱、先人后己,那除非实现大同社会才有可能。所以中国社会应以法治为主,德治为辅。

热点内容
民法总则老年人 发布:2025-04-03 15:09:50 浏览:493
民族大学法律硕士分数 发布:2025-04-03 15:05:52 浏览:281
任务二劳动法0016 发布:2025-04-03 14:53:11 浏览:547
党政机关公文法规 发布:2025-04-03 14:52:18 浏览:400
社会与法乔麦加油大结局 发布:2025-04-03 14:40:26 浏览:209
2016法律法规规章 发布:2025-04-03 14:32:17 浏览:415
跟疫情有关的法律知识 发布:2025-04-03 14:32:17 浏览:741
租上租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4-03 14:28:28 浏览:925
广告专业综合能力与法律法规 发布:2025-04-03 14:24:27 浏览:938
社会与法平凡的世界 发布:2025-04-03 14:17:41 浏览: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