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六十六
1.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赏析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②欲上民,必以差闷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③,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注释缓帆】
1.百谷王:百川狭谷所归附。好比是人心所向的王侯一样。
2.圣人:一本无此二字。这里指一心一意为人民的统治者。
3.重:累、不堪重负,经济负担政治负担重、压力大。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流向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遵循了水往低处流的物理规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受到启发: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谦下以表示尊重,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以表示重视。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经济、心理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利益,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赏析】
1.天道与人道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从道德经就开始有了。《道德经》的文章就像诗歌一样生动形象,用江海处下,百川归海的形象来象征谦虚守下的重要性。把自然天道规律与人事社会的规律,合而为一,让人们在自然的形象中理解深刻的社会道理。
2.老子反复强调他的三宝之一,不敢为天下先,也包括了不敢为天下上。“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扰庆雹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圣人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后面,儒家学派讲礼贤下士,道家学派更是礼民下民,因为他们“不尚贤,使民不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民。当然,同时还要理解老子正言若反的表达艺术,他的下民和后民与上民和先民是矛盾对立的统一,上民和先民是为了组织人民、领导人民、保护人民,下民和后民是为了尊重人民、亲近人民,减轻人民的负担,真正地为人民服务,所以这两者要辩证的思考、辩证的理解。所以老子在第七章中说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先与后的道理都要辩证的理解和运用,不能死板地认为老子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3.不争之争为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也要辩证地理解。第八章也说: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六十八章也说: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八十一章又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的不争是不争个人的名誉地位,“为而不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对集体的、天下人的利益,他仍旧是要争的,而且要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顶峰,不争则已,一争第一。
2.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赏析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②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③,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注释]
1、百谷王:百川狭谷所归附。
2、圣人:一本无此二字。
3、重:累、不堪重负。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
圣人非砍上人,非欲先人也,盖下之後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3.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原文,译文,自解
【原文】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老竖;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自解】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自解: 江海之所以,能芦含橘成为百谷之王,所有的河流都向它汇聚,那是因为它善于陪团处在地下的地方,所以才能成为百谷之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自解: 所以圣人,想要做人民的领导者,就要言辞谦下。想要带领人民,就要吧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自解: 所以这样的圣人在上位,人民的负担不重。居于任命之前,而对任命没有害处。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自解: 所以天下都乐于推举他而不感到厌烦。因为他从来不争夺什么,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相争的。
一个巴掌拍不响。
4.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赏析以及其延伸阅读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赏析及其延伸阅读赏析:
核心思想:本章主要阐述了“谦下”与“不争”的哲学思想。老子通过江海与百川的关系,比喻圣人领导人民时应持有的态度。江海因善于处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圣人亦应如此,以谦下的言辞领导人民,将自身利益置于人民之后。
领导智慧:老子强调,圣人领导人民时,不应以高位自居,而应通过言辞表现出谦卑,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的领导方式,不仅不会让人民感到负担沉重或受害,反而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戴。
不争之德:本章还体现了“不争”的哲学思想。老子认为,因为圣人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之争。这种“不争”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高超的处世智慧,通过让利于人、谦下待人,反而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尊重。
延伸阅读:
王弼《道德经注》:王弼对本章的注释与原文大意相符,他强调了江海因善下而为百谷王,圣人亦应如此,以谦下的态度领导人民,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戴。王弼的注释进一步巩固了老子“谦下”与“不争”的哲学思想。
苏辙《老子解》:苏辙在解释本章时,同样强调了圣人应以下人、后人的态度领导人民。他特别指出,圣人并非刻意要凌驾于人民之上或先于人民,而是因为其谦下的态度,使得他不得不处于上位和前列。这种解释更加深入地揭示了“谦下”与“不争”的内在逻辑和必然结果。同时,苏辙也强调了圣人因不争而无人能与之争的高尚品德。
以上是对《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的赏析及其延伸阅读的简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