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下
1. 道德经中"善用人者为之下"怎么解释
"善用人者为之下"的意思: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出处: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节选: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1)道德经为下扩展阅读:
"善用人者为之下"的诗文赏析:
道之所以为道者的特质,即“道法自然” 。即自因、自源、自源,“道法自然”,即道随其道、自源、自源而不受任何干扰,即不作为。在这里,“法律”一词具有法律的含义。君王要以大地的无私承载和谦卑为法,以天的无私藏身为法,以道的本性为法,使道与自然统一。
此处之法乃道之法,它可以使天、地、人三界有序,并遵循道的法律来治理。高定一认为,这句话表达了古人的系统论。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人、天、地、自然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
2. 学为下,用为中,悟为上出自哪里
据了解,学为下,孝巧用为中,悟为上出自《论语》。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巧链键学,民斯为下矣。”
这句话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出处也有所不同唤中。《孙子兵法》也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也有类似语句。
3. 善为人者为之下的意思
善用人者,为之下。意思为善于用人的人,在众人面前常常表示谦下。
此句出自《道德经》六十八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善于当统帅的人,看不出勇武的样子;善于打仗的人,看不出刚健的样子;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与对方作无谓的应付;善于用人的人,在众人面前常常表示谦下。这就是无人能与之相争之德,这就是用人的能力,这就是能与“道”相配了,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
本章阐述老子的军事思想。老子指出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克制自己,避免正面交锋;同时要以“不争之德”,使各方力量为我所用。
4. 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处下
[通行版原文]
大邦①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②。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③。大邦不过欲兼畜人④,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使天下百川河流交汇在这里,处在天下雌柔的位置。雌柔常以安静守定而胜过雄强,这是因为它居于柔下的缘故。所以,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见容于大国。所以,或者大国对小国谦让而取得大国的信任,或者小国对大国谦让而见容于大国。大国不要过分想统治小国,小国不要过分想顺从大国,两方面各得所欲求的,大国特别应该谦下忍让。
[注释]
1、邦:一本作国。
2、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一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也。交,会集、会总。
3、或下而取:下,谦下;取,借为聚。
4、兼畜人:把人聚在一起加以养护。
【帛书版原文】
第二十四章 处下(61)
大邦者下流也①,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②。
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③。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④;小邦以下大邦,则取於大邦⑤。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⑥,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⑦。
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⑧。
①下:《说文》:“底也”。低也。 流:《说文》:“水行也”。
句义:以大邦喻有道之身国。自然界的能量总是从高的一端向低的一端传递,所以大邦者应效法自然,主动地承担责任,帮助弱小,并且谦虚居下。
②通行本作“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雌性。
郊:《说文》:“距国百里为郊”。 牝与牡相对,虽处阴位、弱位,但可以为天下母;郊与都城相对,郊虽卑於野外,但田禾耕作而为供给天下之来源。大邦者当应效法於牝和郊的能生与能养之道,主动地处於慈柔、蓄养之位。
③靓:通“静”。乙本作“静”。参见第八章(45)注⑤。“为其靓也,故宜为下”通行本作“以静为下”。 牡:雄性。
句义:静为主,动为客。牝以静是反客为主之道,故能胜之。这是所以要守静处下的原因。
④取:《说文》:“捕取”。获得之义。
句义:有道之身国(大邦),若能处下行德,加上其自身强大的德能优势,那麽德能缺失不足的身国(小邦),则必然乐於从修依附。
⑤通行本缺“於”字。
句义:小邦本就五德不全不足而弱小,若不守德谦卑,或与大邦为敌,是为以卵击石,自然难以久长。相反,若能安守本分,求教学习於大邦,则可“取於大邦”,即从以道治身国者的强大淳厚德能场中,获得益处。
⑥兼:并也。参第二十一章注⑨。 畜:养育,积蓄;熏、呛。《西游记》:“那裏面秽气畜人。”
句义:道治身国者(大邦)莫过於欲以德治兼爱众生,教化养育众生,同归德道。
⑦事:《说文》:“职也”。《尔雅》:“事,勤也。”有事情、职业,侍奉、从事等义。如事君、事亲。
句义:小邦者(五德不全者)应知不足而尊道贵德,甘居下位,治人事天,也就同样进入了德治的状态中。
⑧宜:《说文》:“所安也”。令人心安的地方。另有适宜、适合、应当等义。
句义:所以大者(道治身国者)更应当处下谦虚,慈、爱、容、包、化、同。
【个人理解】
老子的这一篇处下更加突出了以道治国的理念,这里面说到了大国与小国两个概念,不同的邦国大小都应当遵守道的规律,大国就应当处下行德,帮助弱小,这样才能得到小国的依附协助,而小国也应当保持谦卑处下的态度,这样才能从大国获取利益资源,二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这个就是处下的好处。所以治国就应当保持这种处下的态度,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都是如此。
引申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你会发现老子说的就是一种必然的客观规律,我们对待家人、朋友、同事、领导、团队、企业各个层面维度其实都保持这种谦卑处下的态度,才能长久的保持自己的进度以及获得,正所谓:“谦受益满招损”,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做人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其实道理并无区别差异,这也就是老子强调的不出门知天下的意思,找到了规律在哪里都是一样,关键是你有没有参悟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