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案例分析法治

案例分析法治

发布时间: 2025-04-04 11:32:58

㈠ 中国十大行政法案例评析内容简介

自1990年《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我国行政诉讼案件数量激增,超过80万件,绝大多数案件中,行政机关败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获得胜诉。这标志着公权力行使的正当性、合法性与合理性首次面临挑战,公权力不再是绝对不可质疑的存在,司法途径成为人权保障的新途径。

《中国十大行政法案例评析》收录了自《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影响重大的十件案例,它们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侧面记录了这段历史。每个案例都汇集了原始资料,详尽介绍了案件背景和争议焦点,深入分析和整理了法律问题,为读者提供了全面、深入的理解。

这些案例不仅展现了法律实践的前沿,也反映了公权力行使的边界与限制。通过案例分析,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公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必须遵循法律,接受司法审查。这不仅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也推动了行政法治的进程,提高了政府的法治意识与服务意识。

在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公民权利的觉醒,以及司法机关在维护法律权威和公权力合法行使中的积极作用。案例评析为法律教育、司法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有助于构建更加公正、透明、法治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十大行政法案例评析》不仅是一本法律研究的权威著作,更是中国法治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通过深入分析这些案例,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行政法的发展、司法实践的演变以及公民权利保护的历程,对提升社会法治意识、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㈡ 关于法治的经典事例

清朝末期,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臣民的义务和权力 中华民国建立时,颁专布了临时属约法,那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对袁世凯的权利进行了约束。还提出了五权分立,国民的权利等等。 在1922年,国民政府收回了部分关税自主权,在1943年完全...

㈢ 法律角度和道德层次分析许霆案

法律的规定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最低底线。

法官在做判决的时候肯定会加入个人的主观因素,只要他是个人就会讲求人情味,很多法律只规定了一个判决的范围,需要运用到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来做出最终的判决。

“许霆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利用银行ATM机出错取了十几万,一审判了他无期徒刑,二审只判了他5年有期徒刑。这个就是根据实际情节量刑过重,法律讲求人情味的典型案例。



(3)案例分析法治扩展阅读:

法院改判,许霆由无期徒刑减到五年徒刑,减刑幅度很大,但大多数人仍不认可这个结果。

面对这样的反馈,如果说“司法和民意、舆论都没胜利”,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在司法方面,做出来的判决而不被主流民意承认,总会有点不尴不尬的意味,昭示着司法与社会存在着某种严重的分歧或“撕裂”状态。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案件似乎已经产生了“多赢”的实效。许霆个人和家庭不再面临随“酷刑”而来的悲怆境遇;司法面对舆论的汹涌冲击大步“后撤”,也赢得了“正视民意”、“表现出人性化”和“灵活性”等正面肯定之辞;

还有另外的类似案件,已被重判的服刑人可能因此案的“类推”而获益;因“技术故障”而涉案的后来者,将从此案后免遭灭顶之灾。如果以“无罪诉求”不被法庭接受论,民意的确没获大胜,但承认面对司法民意有所小胜,这一点还是客观的。

所谓的“胜败”都是相对的,讨论“谁胜谁败”的意义并不大。民意、媒体和司法、法律在“博弈”,这个博弈过程的产生和发展才具有重要价值。

曾有一种声音这样教训媒体和民众:舆论不得“干预司法”;“司法不应屈从民意”….而如今,许霆案的议论者告诉全体国民:国民就该“教训”司法,司法与法律最值得大家来教训。

这是一个重要的启迪。不被国民教训的司法和立法,即不属于国民所有;罔顾民意民智的法律,害怕舆论的法庭,那算什么东西。如果国民只有被司法整治、教训的份儿,它只是强加于国民之身的破烂而已。

今后,“事外人”必得更积极地通过媒体和各种舆论渠道去“干预司法”,这种干预将逐步使司法摆脱和避免“私法”的性质而成为属于国民的“公法”。

许霆是网络时代的幸运儿。此案放在前些年,被这样多的人关注、研究、议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那也算是一种另类的“司法独立”,即无所顾忌地草菅人命、滥施酷刑而不被大众了解和批评。

技术进步的确在改良我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许多人的厄运---如果国家有意识地发挥现有技术运用于民主与法治,我们将聆听更多更强的福音。

更有一种不曾挖掘的深层含义:国民的“主体意识”已经觉醒并空前活泼灵动。当年一个“国家利益”大词就能令社会全体噤若寒蝉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的人们,当听到“国家”、“国家机构”、“国家法律”、“国家财产”等强势话语时,不再立马就像遭了霜的茄子,他们立刻就联想到可以和强势话语“分庭抗礼”的理由,将重要概念涉及的事物放倒新标的天平上度量一番。

在和“国家”、“财产”相对的那一端,他们摆上的是生命、自由、和社会正义。从悄然无息到民意汹涌,到重新度量,一种称得起“革命”的状况发生了。

不仅如此,中国公众还在“议案”中还表现出了理性与精致。道德提醒与道德谴责---民事纠纷与民事责任---刑法应用与刑法面前平等,“主流民意”竟然对此认定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

热点内容
法院时评 发布:2025-04-05 04:53:47 浏览:48
工商银行法律硕士 发布:2025-04-05 04:53:37 浏览:821
没有违法行为的存在就谈不上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05 04:50:41 浏览:771
银行行政公章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05 04:50:39 浏览:614
上海交大法律硕士经验 发布:2025-04-05 04:28:50 浏览:765
2018年婚姻法整改 发布:2025-04-05 04:25:04 浏览:187
律师指招 发布:2025-04-05 03:48:23 浏览:98
安阳法律援助咨洵 发布:2025-04-05 03:40:59 浏览:421
道德包括哪些 发布:2025-04-05 03:35:01 浏览:148
一本政法院校 发布:2025-04-05 03:33:47 浏览: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