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七十九

道德经第七十九

发布时间: 2025-04-06 02:47:52

1. 道德经79章原文和译文

道德经79章原文和译文如下: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通行本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契:契约。责:责备,这里指索取欠债。

所以圣人拿着借条,但并不责备于人,并不以此要挟索取欠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契:掌管合约。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公允,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租税的官员那样刻薄。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无亲:没有偏爱。与:给予、帮助。善人:善良、有德的人。

天道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它永远帮助善良的人。

心得总结:

本章老子是想告诫人们要以善待人,与前面的以德报怨类似。上天并没有亲疏贵贱之分,但会帮助有德的善人,这是因为“德”是与生俱来的禀赋,属于自然法则所带来的。万物皆有德,因此我们凡事应该以”德“行事,也就是行善。多行善事,莫问前程,那么上天终究会来眷顾和帮助你。

2.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赏析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①,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②,而不责③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④。天道无亲⑤,常与善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注释]

1、报怨以德:许多学者都以为此句原在六十三章内,但据上下文意应在本章内。

2、契:契约。

3、责:索取所欠。

4、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5、无亲:没有偏亲偏爱。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和大怨,必有余怨,

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以和之,其伤不复,故必有余怨也。

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

左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

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令怨生而后责於人也。

无德司彻。

彻,司人之过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

夫怨生於妄,而妄出於性,知性者不见诸妄,而又何怨乎?今不知除其本,而欲和其末,故外虽和,而内未忘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契之有左右,所以为信而息争也。圣人与人均有是性,人方以妄为常,驰骛於争夺之场,而不知性之未始少亡也。是以圣人以其性示人,使之除妄以复性。待其妄尽而性复,未有不廓然自得,如右契之合左,不待责之而官服也。然则虽有大怨恋,将涣然冰解,知其本非有矣,而安用和之?彼无德者,乃欲人人而通之,则亦劳而无功矣。彻,通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无私,惟善人则与之。契之无私,亦犹是也,惟合者则得之矣。

《道德经》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3.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原文为:“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关系,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那如何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容不索取,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不分亲疏,而常常帮助真正有德行的善人。”


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怨恨关系。老子认为,即使努力和解大的怨恨,也难免会有余怨留下。他提出,有道的圣人会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持有借据但不强迫别人偿还,这体现了圣人的有德之行。而无德的人则像税收官一样苛刻,这种态度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最后,老子强调了天道的公正性。天道并不偏爱任何人,但会常常帮助那些有德行的善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人们应该追求和效仿的道德准则。通过这一章,老子再次提醒人们要重视道德修养,以宽容和善良的态度去对待他人。

4. "天道无情,常与善人。"的后半句是什么,这句话出自哪里

"天道无情,常与善人。"是《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的最后一句。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解释:自然规律是客观公正的,没有亲疏之分,对任何人都不会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5. 79《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调和了大的矛盾,也必定会有遗留的怨恨,这怎么能是妥善的方法呢?所以圣人收执借据却不苛责别人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执左契而不责于人的,无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严苛残酷。天道没有偏私,规律给予善于此道的人。

【经解】

      《道德经》第七十章中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为什么?就是因为道本身是平常的道理,而人们不相信平常是道,不愿做善良的普通人,所以离道越来越远,离幸福越来越远,这就是第七十九章的宗旨。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思是:“调和了大的矛盾,也必定会有遗留的怨恨,这怎么能是妥善的方法呢?因此,不去与人结怨才是最好的,犹如拿着借债的契据存根,却并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掌握借据而不追讨的人,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借据而时时追讨的人。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所以把最平常的生活和待遇给了善良的人。

        这里第一个要解释的是“左契”。古代借贷金钱、粮米等财物都用契券。它是用竹木制成的,中间刻横画,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

        第二个要解释的就是“和大怨,必有余怨”,是说结了梁子就像在墙上钉钉子一样,就是拔出来也会有伤痕,所以还是不积怨的好。

        第三个要解释的,也许是《老子》中看似最矛盾的一句话:“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大家的疑问是:既然天道无亲,又怎么常与善人”?其实这句话里的常,是平常的意思,全句意思是说:天道对于芸芸众生一视同仁,无偏私厚薄,所以把最平常的、甚至是忽略的生活和待遇给了善良的人。为什么善良的人反而得到平常的、甚至被忽略的待遇呢?这就是天道? 叫‘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曾经对恶人迟迟得不到报应感到迷惑不解。现在我终于明白,因为‘让恶人成为恶人,?就是天道对他们的惩罚。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这便是老子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因为平常就是福,平常心就是道! 天道表面无亲,实际上是最公正的!?

热点内容
公司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发布:2025-04-06 19:22:15 浏览:270
合同法解释2017 发布:2025-04-06 19:21:32 浏览:270
法院题材相声 发布:2025-04-06 19:18:33 浏览:842
16年行政法独家笔记 发布:2025-04-06 19:18:22 浏览:213
借款合同怎么样才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06 19:03:11 浏览:852
清华大学法律硕士面试真题 发布:2025-04-06 18:55:12 浏览:36
上海海事的法学 发布:2025-04-06 18:38:13 浏览:192
道德他律名词解释 发布:2025-04-06 18:36:43 浏览:894
员工放弃社保承诺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4-06 18:35:14 浏览:308
法院工作分工 发布:2025-04-06 18:26:34 浏览: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