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法立法
① 日本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经济发展就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为准备战争,不仅扶持了一批“政商”如三井、三菱、富士等财阀,且以立法设立了日本银行、日本兴业银行等,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颁布了《有关战时工业原料出口取缔事宜》和《战时海上保险法补偿法》(1914年)、《染料医药制品奖励法》(1915年)、《炼钢行业奖励法亮返》(1917年)、《对外交易令》(1917年)、《军需工业动员法》(1918年)等一系列管制经济的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制定了以1938年《国家总动员法》为核心的战时经济法。如《米谷配给统治法》(1939年)、《粮食管理法》(1942年)等,可以说日本敬槐饥的经济法从产生到二战结束明敬,都是绑在战车上的经济法。 日本为对付危机也在各领域分别制定了法律。如农业方面的《丝价稳定信贷损失补偿法》(1929年)、《金钱债务临时调解法》(1932年)、《农村负债清理组合法》(1933年)等;重化工业保护方面的《制铁事业法》(1933年);在垄断促进方面的有《重要产业统治法》(1931年)、《工业组合法》(1932年)、《商业组合法》(1932年)等;另外在中小企业对策出口和汇兑的促进等方面都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② 日本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经济发展就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为准备战争,不仅扶持了一批“政商”如三井、三菱、富士等财阀,且以立法设立了日本银行、日本兴业银行等,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颁布了《有关战时工业原料出口取缔事宜》和《战时海上保险法补偿法》(1914年)、《染料医药制品奖励法》(1915年)、《炼钢行业奖励法》(1917年)、《对外交易令》(1917年)、《军需工业动员法》(1918年)等一系列管制经济的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制定了以1938年《国家总动员法》为核心的战时经济法。如《米谷配给统治法》(1939年)、《粮食管理法》(1942年)等,可以说日本的经济法从产生到二战结束,都是绑在战车上的经济法。 日本为对付危机也在各领域分别制定了法律。如农业方面的《丝价稳定信贷损失补偿法》(1929年)、《金钱债务临时调解法》(1932年)、《农村负债清理组合法》(1933年)等;重化工业保护方面的《制铁事业法》(1933年);在垄断促进方面的有《重要产业统治法》(1931年)、《工业组合法》(1932年)、《商业组合法》(1932年)等;另外在中小企业对策出口和汇兑的促进等方面都有具体的法律规定
③ 产业政策法产业政策法的立法模式
在全球范围内,产业政策法的立法模式主要分为两种:倾斜型和竞争型。
倾斜型产业政策,以日本为代表,其立法模式注重产业结构的法律调整,适用于后发国家。二战后,日本经历了经济复兴到结构转型的多个阶段,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特定产业振兴法》等,集中资源扶持关键产业,旨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升国际竞争力。这种模式强调有序发展,既具有统筹性又保持动态连贯性。
相反,竞争型产业政策立法,如美国,更倾向于调整产业组织,注重市场公平竞争和反垄断。美国的反托拉斯法被视为其主要产业政策,尽管曾有如《农业贸易发展与援助法》和《产业复兴法》等特定产业政策,但总体上,美国倾向于通过市场机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的产业政策立法面临独特的挑战,农业基础薄弱、加工能力过剩、主导产业不明显等问题突出。此外,农业、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对产业结构的制约以及企业组织上的集中度低、规模不经济等现象,要求中国在立法上既要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如通过法律法规支持农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又要强化产业组织法规,促进公平竞争和企业规模化,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全面提升和竞争力的增强。
因此,中国的立法模式需要结合本国实际,采取双轨并进的策略,既要倾斜性地扶持关键产业,也要保障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以此推动国家产业的健康与高效发展。
(3)日本经济法立法扩展阅读
产业政策法是调整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单地说,产业政策法就是规范和保障产业政策的法。它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方面可归为宏观调控法的范畴。
④ 日本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日本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战后。战前的日本经济法受到德国经济法理论的影响,以统制经济法为基本特征,强调国家的经济目标和垄断特权,忽视甚至禁止私人企业的自由竞争。战后,受美国经济民主和自由竞争思想的影响,日本经济法以衫差搭维持市场竞争秩序法为基本特征。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统制经济法思想
经济统制是指国家对经济活动施加权力干预,使之朝着既定方向发展,实现国家的特定经济目的。战前的日本社会容易接受这样的法律制度,因为其法律对德国法律的依存性,战时统制经济政策的共性,以及大量经济立法活动。
1、二战结束前的统制经济法立法活动
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特殊国内外环境下被统制经济所代替,统制经济法成为国家实现统制经济的最有效手段。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采取战时经济统制政策,颁布《有关战时工业源料出口取缔事宜》等法令;二战爆发后,日本政府重操战时经济统制政策,颁布《国家总动员法》等法令。
2、经济法概念的引入及其影响
经济法这一用语最初从德国法中的“Wirtschaftsrecht”一词翻译过来,以经济统制为其基本特征。日本对经济法的理论研究始于大正末年到昭和初年,日本学者从不同角度理解经济法的各种含义,如行政法学者提出“经济警察”概念,民商法学者关注政府所实行的官民企业一体化组织。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以禁止垄断法为中心的经济法思想
战后,美国占领军要求日本经济非军事化、民主化,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民主化法,其中重要标志是1947年《禁止私的垄断与确保公正交易法》(简称《禁止垄断法》)的制定。
1、经济法的新理念与经济法理论体系
《禁止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后,学者开始主张以竞争理念为中心研究该法律制度,建立以《禁止垄断法》为中心的新的经济法理论体系。然而,由于长期受战时统制经济法思想的影响,建立以《禁止垄断法》为中心的经济法理论体系需要一个适应期。
2、有关经济法理论体系中的“中心说”与“非中心说”
“中心说”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规制市场支配的法,以竞争法为核心;“非中心说”则认为经济法的理论体系应由《禁止垄断法》和产业政策法两部分内容构成。这两种观点对日本经济法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经济法学会的成立与各时期经济法学的研究课题
1、经济法学会的成立及前期的研究活动
《禁止垄断法》颁布实施后,如何理解经济法的竞争新理念,成为研究经济法学的重要课题。日本经济法学会于1951年成立,推进了经济法学的研究。学会通过年度研讨会,展开广泛的讨论。
2、新一代经济法学者的研究课题与相关学会的成立
进入七十年代中叶,新一代研究者开始从经济法学入手研究经济法理论,展开与《禁止垄断法》有关联的各种事业规制法与竞争法的关系研究。八十年代后半期,随着日本限制政策的缓和化,经济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加活跃的气氛。进入二十一世纪,日本经济法学研究的新动向表现为研究法与经济的关系,引入产业组织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