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治思维统筹开展各项工作
1.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要: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巩固执政地位、改善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通过法治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效实施。
国内法治的意义:
法治政府是职能科学的政府。目前正在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职能科学的政府。政府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该管的不管。比如,现在的政府职能强调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这五项职能是法治政府必须具备的职能,脱离这五项职能,就不能实现政府职能的科学配置。2. 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
法律分析: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
法律依据:《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第四条 党政主要负责人作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应当切实履行依法治国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职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法治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对法治建设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任务亲自督办,把本地区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3. 统筹发展和安全需要坚持哪些思维
统筹发展和安全,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与法治思维。
系统思维是核心。在发展与安全的问题上,要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们必须将发展与安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不能偏废其一。例如,在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时,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社会稳定的因素,确保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底线思维是保障。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安全的底线,确保发展的成果不会因安全问题的出现而付诸东流。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推进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风险和挑战,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比如,在推进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科技伦理和安全的监管,防止科技失控带来的风险。
创新思维是动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与安全形势,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而要敢于创新、勇于变革。通过创新思维,我们可以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和安全策略,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例如,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和技术手段来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
法治思维是基石。无论是发展还是安全,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法治可以为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也可以为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因此,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原则,确保各项工作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4. 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
要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就必须深入理解法治的精髓,将其融入到日常决策和行动之中。
法治思维的核心在于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并以法律为准绳来规范社会行为。这不仅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时严格遵循法律程序,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更要求我们在执行政策时坚守法律底线,不偏不倚地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例如,在处理社会矛盾时,我们应依法调解,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而不是凭借个人好恶或权力大小来做出裁决。
运用法治方式,就是要将法治原则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无论是在经济建设、政治生活,还是在社会管理中,我们都要坚持依法办事,用法治来推动发展、维护稳定。比如,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要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政治生活中,我们要依法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动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在社会管理中,我们要依法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是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深化对法治的理解和认识,切实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