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习俗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主要是
发布时间: 2025-04-09 03:45:43
㈠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概览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科尔伯格(1927-1987)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阐述了儿童道德观念发展的进程。这个理论通过两难故事法,如海因斯偷药的故事,揭示了道德判断从自我中心到社会规则,再到道德原则的转变过程。
首先,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水平:
- 前习俗水平(阶段1: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主义定向):这一阶段的孩子主要考虑行为的直接后果,如逃避惩罚或满足个人利益。在海因斯偷药的故事中,阶段1的儿童强调避免惩罚,阶段2的儿童则认为应满足妻子的生存需求。
- 习俗水平(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4:维持法律和秩序定向):孩子开始关注社会规则,如维持好名声和遵守法律。阶段3的孩子认为偷药不道德,会损害声誉,阶段4则强调法律秩序的重要性。
- 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道德判断转向尊重个人选择和普遍原则。阶段5的孩子关注社会契约,阶段6的孩子以公正、同情等抽象原则为决策依据。
通过理解这些阶段,教育者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逐步发展成熟和复杂的道德观念,如在海因斯偷药的故事中,后习俗水平的孩子可能会认为救人生命的价值超越了私有财产或法律规则。
㈡ 科尔伯格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1.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划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2. 在后习俗水平的第五阶段,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个体认为道德法则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变更,不应以不变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
3. 前习俗水平中的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尚未形成道德观念,判断行为主要为了避免惩罚。
4. 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儿童评价行为好坏主要基于是否符合自身利益。
5. 习俗水平中的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作“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以获得他人认可和表扬为判断标准。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