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帝身

道德经帝身

发布时间: 2025-04-09 06:09:54

① 作为太上老君的化身,老子和道教三清有何关系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道德经》这本书籍吧,这本著名的宝典是由老子所写的,而老子在历史上就是道教太上老君的化身,在道教中是被称为道祖的,而由他所创作的《道德经》也被誉为道教第一宝典。但是在真正的历史上,老子并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的创始人是汉代的张道陵,老子与道教的关系就是老子创立了道教学说,而这也是和《道德经》有很大关系的

而老子和道教的真正关系是因为老子所创作的《道德经》,张道陵在创立道教的时候就是借用了《道德经》和老子的名气,并且将老子成为太上老君,而且《道德经》的原名为《老子》。后来随着道教的发展,老子在道教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在汉代的时候,还有皇帝将老子神仙化,到了宋朝的时候皇帝直接将老子封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② 老子的道德经到底讲的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五千多个字,但是几千年来也未必有人真正理解,所谓的解释也是肤浅的,我给你找一段来,你自己看吧
第一章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心态和求助愿望.出于一种对现实的不满和焦虑,推本极源,急切希望找到人在神秘的自然力面前的合适位置.
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说,论述了文明给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精神带来了极为沉重的压抑,这是文明之一大缺憾.然而他所说的人类天生的追求快乐的原则,也正是建立在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上.今天,人们在生活需求和文化思想方面涌动的“回归自然”潮流,不也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解释了古代学家们对宇宙自然竭力尽智地探索的原因吗?由此我们也可理解老子哲学里尊崇自然,否决知识,追求“小国寡民”的政治生活,以及对“道”纯朴本性和神秘的原始动力的渲染的历史原因所在了.

③ 《道德经》第十四章 执古之道

一、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二、各家之解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道啊,看它看不见,这叫做“夷”;听它听不到,这叫做“希”;摸它摸不到,这叫做“微”。这三者都是大象无形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

道啊,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名状定义,周而复始的运动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道啊,是真实存在的。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2、南怀瑾《老子他说》

本章首先提出有一个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又触摸不到的混元一体的东西。要说它是物吗,它又不同于物质世界的物体那样,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要说它不是物吗,宇宙万有的存在,都由它造化而来。因此,在理念上名之曰“道”。在实用上,便叫它作混元一体。但在本无名相可说上,它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子为之作了三部分的命名。

视之不见的,还有非见所及的存在,特别命名它叫“夷”。夷,是平坦无阻的表示。

听之不闻的,还有非听闻所及的作用,特别命名它叫“希”。希,不是无声,只是非人类耳目所及的大音而已。

感觉摸触不到的,还有非感官所知的东西,特别命名它叫“微”。微,当然不是绝对的没有。

总之,视、听与触觉这三种基本作用,原是一体的三角形。它与物理世界的声、光、触受是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也可以说它是一体的三种作用,不可寻探它的个别界限,因此儱侗说明它是“混而为一”的。从老子以后的道家与道教,便因袭其名,叫它“混元一体”,或“混元一气”。这便是老子当时对物理的分类说法,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理论物理的粗浅说明之一。

再进一步说明,他说这个声、光、触觉“混而为一”的东西,它的本身,并无上下左右等的方位差别,也没有明暗的界别。也可以说上下明暗,“混而为一”而不可或分的,所以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其上不皦”,虽在九天之上,也不受皦然光明的特色所染污。“其下不昧”,虽在九地之下,也不受晦昧不明的现象所染污。它说似无关却有关的永远不断不续似地连在一起,“绳绳不可名”。你要说它是一个具体物质的东西,它又不是物质,“复归于无物”。总之,没有固定的形状,“无状之状”。也不能用任何一样东西来比拟它的现象,“无物之象”。只好给他取了一个混号,叫作“惚恍”。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道不仅看不见听不见,也无法用触觉感知到它。道的这种无法用触觉感知的特性,称之为“微”。安静无声的微风,虽然看不见,听不见,但是可以用触觉感知到它的存在,但是道则不然,既无法看见听见,也无法像风那样被触觉感知到。

(2)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此三者,指“夷”“希”“微”三者。不可致诘,无法继续推究和追问它们到底是什么。所以,只能把它们混而为一。道,无形质,无声音,无法用触觉感知,它超出了人的认知上限,也超出了人的智识所能理解的上限。

(3)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虚漠鸿蒙之气,连绵一片,无处不在,无边无际,这样的状态,为绳绳。所以也无法用触觉感知到它。

(4)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我们的所有感知能力,都是为了对物的感知。所以,要通彻大道,只能离形去知才可以,而不能依赖感知能力。我们所有的心智能力,也都不过是对物的感知能力的后续产物。所以,心智能力和感知能力用以通彻大道,一样的无用。

(5)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人与道为二,才能可迎之可随之。人与道混而为一,人与道既混为一,谁迎谁呢?是人迎道呢,还是人随道呢?迎无可迎,随无可随,这样便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人道混为一的状态。

(6)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何谓古之道?未始有物为鸿蒙之古,为古之道。何谓今之有?天地万物。人道为一,才能解除物蔽;摒弃小知,才能以道御物,统御天下。

(7)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何谓古始?物不足以待,知不足以信。因为,天下肇始于天地相合,天地肇始于帝,帝肇始于道。道本无物,是为古始。

何谓道纪?大道之伦常,大道之纲纪,是谓道纪。以物御道,以人智治国,如同以其子而求其母,是谓违背天道伦理,乱天道纲纪。

只有明道知常,抱一守中,才能以道御物,以道统御天下。这样才是合乎天伦顺乎大道之纲纪。

三、我之体悟——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不知道

年龄越大,我们可能越发现一个问:世间万物,所有我们能看到、听到、摸到的东西,可能并不一定是真实的。相反,真实存在的东西,我们也不一定看的到、听得见、摸得着。

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所感知到的东西可能是片面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讲几个盲人凑在一块儿摸大象,最后得出了针锋相对的结论:有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有人说像一根柱子,有人说像一个梭镖,有人说像一根绳子……。我们看到他们在那里争锋相对,可能会觉得很可笑,觉得他们很愚蠢。那是因为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视角看他们的。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缺乏更高的视角,或者更多的视角,甚至我们根本不知道会有这种视角偏差。 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很形象的描写了这个问题。

不过,如果仅仅是片面还好,至少这还是真实的,其实我们的身体常常还会欺骗我们,比如有些人是色盲,他们看到的颜色和我们看到的颜色可能就不一样,如果偶然有机会发现,可能我们根本不知道别人看到的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就算你知道了,你也永远没办法感知对方眼里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再比如,我们带上VR眼镜看电影,虽然我们知道眼前的东西并不真实,但还是会随着场景的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动作。这是因为人类的大脑很多时候分不清想象和现实。

另外,人的大脑喜欢完整的东西,不喜欢又缺陷的东西,所以人类大脑有个极其强大的功能——自动脑补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几个拼凑的片段,脑补出一个故事;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零件部件,猜出实际是什么东西。包括我们读一本书,除了小学生,其他人一般不会逐字逐句的读,常常一目十行,自动提取书中的内容。这种脑补功能,虽然极大的提高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效率,但也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每个人脑补出来的东西可能是存在差别的。

所以,如果我们只能关注自己能感知到的东西,只相信“眼见为实”,我们的认知就会被局限。雅典人都说,苏格拉底是雅典最聪明的人,他什么都知道。但苏格拉底却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而你们也不知道,但是你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回到《道德经》,“道”,就是我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但你一旦可以把握它,就可能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也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

④ 《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道德经》这本书的来历本身就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在周朝任藏书的史官,眼见周朝日益衰落,便决定西出函谷关,从此隐居避世。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老子将要一去不返,便请他著书传世,于是老子著书上下两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从此不知所终。

《道德经》篇幅很短,但意蕴深刻,可以说是一本无法穷尽的书。《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在中国文化史上,“道”的最初含义就是我们所走的路。《说文解字》说:“道,所行道也。”后来含义逐渐扩大,自然与人事所遵循的途径(即规律)都称之为道,因此便又有“天道”、“人道”之说。至老子,始将“道”提升为一个最高的哲学范畴。老子之“道”,兼有宇宙的本原、万物存在的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修养的最高境界等多重含义。自从老子赋予“道”以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后,“道”就成了中国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

道的基本特性就是自然和无为。老子说:“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指事物自己如此而没有外力强迫的状态。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以外力强加干涉。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方法。老子希望人们以道为榜样,按照自然、无为的原则处理一切事务。

道与德密不可分,二者是体与用的关系。道是德的根据,德是道在事物中的具体表现;道落实到人身上,就是人的德性。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有德。反之,就是无德。所以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道的运动方式就是“反”。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由此,老子总结出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柔胜刚,弱胜强”等具有深刻辩证法思想的格言。

在《道德经》中,老子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他认为统治者应当顺应民意,体贴民情,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这充分反映了老子的民本思想。老子反对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不合理现象,主张帮助弱势群体。他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德经》比《论语》更具抽象思维特质,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富于诗意的语言。《道德经》一书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语言洗练、意蕴深远的哲理诗。使用了大量的韵语和排比、对偶等句式,行文手法多样,变化多端,善于用平常的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譬如,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为法家的理论依据。曹魏王弼通过注释《道德经》,开创了玄学,《道德经》与《庄子》、《周易》一起被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当中最重要的三部经典,同时,《道德经》又是中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基本典籍之一。《道德经》和《庄子》所发扬的“自然无为”等哲学思想,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士人,成为中国传统思想当中能够与儒学分庭抗礼的另一极,像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这些中国文化的巨人,都可以说是老庄精神的嗣裔。很多儒家学者,特别是革新派和改良派的政治家,如王安石、魏源、严复等人,也都对老子哲学有所借鉴。

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社会经过大的战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后,为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选择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实行轻徭薄赋、减省刑罚、与民休息的治国政策。为史家所称道的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都是以老子之道治国的结果。

《道德经》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老子的影响却并未从此消逝,他的学说后来形成了道家学派。汉代被演变为宗教,这就是道教。老子被奉为教祖,由人变成了神。他写的《道德经》也成为道教的经典。到了唐代,老子的地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唐太宗李世民自认是老子的后裔。唐高宗追封老子为玄元皇帝,诏《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诏各州府广置玄元皇帝庙,建立玄学,令生徒诵习《道德经》。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一直和儒学及后来的佛学一起构建成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远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工程、艺术等领域。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派,无不从老子的思想里面汲取营养而加以利用。从积极方面看:他的天道观,经过庄子的发挥,成为魏晋的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的理学;他的无为观,成功地应用于西汉的政治实践,成为历代统治者的统治之术;他的玄德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主宰中国数千年德治的主要内容;他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子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他的雌柔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就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中华武术、内家武功及历代气功,也无不从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⑤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震古烁今,历史上曾有四位皇帝(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诠注,史称“御注道德经”。现采其自序,以飨网友。
唐玄宗序
昔在元圣,强著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樶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针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
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宋徽宗序
《道经》: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自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之常存。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著书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经。其辞简,其旨远,学者当蔽识而深造之。
《德经》:道无方体,德有成亏。合於道,则无德之可名;别於德,则有名之可彼辨。仁义礼智,随量而受,因时而施,是德而已。体道者异乎此,故列於下经。
明太祖序
朕本寒微,遭胡运之天更,值群雄之并起。不得自安于乡裏,遂从军而保命,几丧其身而免于是乎。受制不数年,脱他人之所制,获帅诸雄,固守江左,十有三年而即帝位,奉天以代元,统育黔黎。
自即位以来,罔知前代“哲王”之道,宵昼遑遑,虑穹苍之切,鉴于是,问“道”诸人。人皆我见,未达先贤。
壹日,试览群书,检间有《道德经》壹册,因便但观,见数章中尽皆明理。其文浅而意奥,莫知可通,罢观之。后旬日,又获他卷,注论不同。再寻较之,所注者人各异见。因有如是,朕悉视之,用神盘桓其书久之,以壹己之见,似乎颇识。意欲试注,以遗方来。恐今后人笑,于是弗果。
又久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而惧之?”当是时,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有百人而仍为之。如此者,岂不应《经》之所云?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
不逾年,而朕心灭恐,复以斯经。细睹其文之行用,若浓云霭群山之叠章,外“虚”而内“实”,貌态“仿佛”,其境又不然。架“空谷”以秀“奇峰”,使昔有嵬峦,倏态成于幽壑,若不知其意,如入混吨鸿蒙之中。方乃少知微旨,则又若皓月之沈澄渊,镜中之睹实象,虽形体之如,然探亲不可得而扪抚。况本《经》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以此思之,岂不明镜水月者乎?
朕在中宵,而深虑明镜水月,形体虽如,却乃虚而不实,非著象于他处,安有影耶?故仰天则水月象明,弃镜扪身则知已象之“不虚”。是谓物外求真,故能探其壹二之“旨微”。遂于洪武七年冬十二月甲午,著笔强为之辩论,未知后世果契高人之志欤?
朕虽菲材,惟知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之术也。故悉朕之丹衷,尽其智虑,意利后人,是特注耳。
是月甲辰书成,因为之序。
清世祖序
朕闻:道者,先天地而为万物宗,生生化化,莫得而名者也。惟至人凝道於身,故其德为玄德,而其言为圣言。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著书五千余言,明清净无为之旨。然其切於身心,明於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尝观其告孔子曰:“为人子者,无以有已;为人臣者,无以有已。”而仲尼答曾子之问礼,每曰“吾闻诸老耽”,岂非以人能清净无为,则忠孝油然而生,礼乐合同而化乎?犹龙之叹,良有以也。
自河上公而后,注者甚众。或以为修炼,或以为权谋,斯皆以小智窥测圣人,失其意矣。开元、洪武之注,虽各有发明,亦未彰全旨。朕以圣言玄远,末学多岐,苟不折以理衷,恐益滋伪误。用是博参众说,艾繁去支,厘为一注。理取其简而明,辞取其约而达。未知于经意果有合否。
然老子之书,原非虚无寂灭之说,权谋术数之谈。是注也,于日用常行之理,治心治国之道,或亦不相径庭也。爱序诸简端,以明大旨云。
顺治十有三年,岁次丙申仲春朔日序。

⑥ 老子的道德经是什么内容

(一)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正如柳宗元《种树郭橐传》一文中所说;".顺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实,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移栽时,谨细珍视若子,植后听之任之若弃,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长而已.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则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后者,好烦其令,摧种摧收,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柳宗元记传其事,嘱为官者戒.事自躬亲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频示,有因层层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变其实质者;有因中间滑吏,借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发挥,装神弄鬼,残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烦苛,动多忌讳,民无所措手足者:结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祸焉?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这句话用来表述滥施政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往往与其本意大相径庭是颇为贴切的.
 上失无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问道:"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并嘱曰:"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私意妄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就是说圣人治天下,也应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而任万物自由生发,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尽量不用繁杂的关卡衙门、苛刻的政刑法令来滋扰百姓,不给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机;不用一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来强奸民意;而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适宜的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使百姓各安其居,各乐其业,任意自便,休养生息.做到这样可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二)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老子崇尚本真,真诚,反对最高境界的道德含义.本真状态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羁绊,依天性自然而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黄帝内经》中所谓:"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认为道不涉及伦理性,仁义礼智是把人为的东西强加于人的天性,扭曲损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归真,民抱质朴,方能达到长治久安.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于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这意思都是说,善以道治国者,可听任人民依其淳朴的天性随由自便,而不可让其薰染得智诈奸滑.用智治国,则下亦以智应,惟务穿凿,不循自然,以致奸诈斯生,上下相欺,国将无宁日.明晓这道理,便应"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营造一憨厚淳朴的大环境,不以机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为明,与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诈不作,祸乱不起,使复至于大顺,此真可谓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因为"有无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伪美善者杂糅其间,长此以往,将使人离质尚文,渐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运用手段、利用权势、操纵舆论、炮制出各种"当然对"和"可恶罪"来蒙蔽人民.鲁迅说:"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严复评论老子之道曰:"其所为若与物反,而其实以至大顺.而世之读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三)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谓至德之时,人皆仁义,故仁义不见,及人君失道,世风危殆,乃倡仁义礼之名甚至用法律"冲气以为和"作为救济.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柳宗元说:"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这都是说,仁义礼法乃是权宜之计,救济之策,以此来保持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安定.但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老子曰:"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是什么原因使得大道颓废,以致把人民薰染得智诈奸滑了呢?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因为人君欲多则费大,费大则税重,税重则民饥.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轻死而求利不厌.
 当政者以权谋私,用暴力压迫人民,横征暴敛,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众则以巧伪谋利,各种左道旁门便丛生滋起.上下都在谋私利,不管公益,国家就要穷苦纷乱了.在上者不能无为无事而使之自化,方且严刑法以诛之,明号令以禁之,而贪官猾吏舞文弄法鱼肉百姓,穷民则相率而为盗.故"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矣."
 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朴的大道颓废了,饰伪萌生,仁义礼法乃为救济的无奈之举,为人君者,亟应知止勿进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为法治者,应止于公正严明.
 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当政者抱其质朴以示下,将"浊以静之徐清","复归于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社会将弊绝风清,国泰民安.
全面理解老子哲学思想,修身处事治国平天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以及流经几千年形成的道家学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永不泯灭.
人们常常要求哲学不要在"形而上学"的迷雾中周旋,而应向现实生活奉献确切的知识,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实老子早就对世人明确指出了安身立命与处世治国的正确策略,只是因为中国历代都是君王专制,而老子政治的基点却是以民为主,若公开倡扬老子之学,实在难以名正言顺,然而治国富民却又离不开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拨乱反正的时代,必定以道家学术为师法,到了太平时期,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了.
老子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规律从浑沌的整体中分离出来,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论延伸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社会政治论,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东西.它有着完整的逻辑体系作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为后人认识事物,处理与事物的关系,规范人类自身行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则,我们若能理解,则将智周万物,微妙玄通;为人处事的三要点,我们若能厉行,则将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国的三原则,我们若能实践,社会则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所以,我们若能对老子之道"活学活用"便可如庄子所谓:"明此以南面,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满意请采纳

⑦ 中国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老子《道德经》做过注 他们分别是:唐玄宗李隆基, 宋徽宗 赵佶 , 明太祖朱元璋,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⑧ 【觉悟《道德经》,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觉悟《道德经》,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道德经》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释义: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涌现忠臣。

老子用辩证法指出,大道与仁义,智慧与大伪,六亲不合与孝慈,国家混乱与忠臣涌现等,前后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家家有孝子,户户有忠信,根本不必强调仁义。若家庭成员之间本就和睦,自不必宣扬父慈子孝。若国家政治清明,官吏各个清廉,何来忠奸之别?

正因为大道不行于世,人们各行其事乃至胡作非为,才会出现对于仁义的提倡。智慧计谋发达了,心眼儿越来越多了,虚伪与欺骗才会越来越多。人心不古、六亲不合才会人为的去灌输孝慈的思想。执政者治国无方,国家乱套了,才需要忠臣出来挽救危亡。

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一段话:“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那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只顾他邀名,猛拚之死,将来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图汗马之功,猛拚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

意思是:文臣死于觐见,说明君昏。武将死于战事,说明国之不保,君之无助。

民间也有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的说法。在常人看来,仁义道德、智慧谋略,孝子、慈父、忠勇良臣是国家的宝贝,是社会的栋梁。

可是老子认为,人们压根就理所应当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共享美好生活。

老子认为,智慧、孝慈、忠诚的产生都是消极的,是远离大道的。他以此告诫我们,越是讲得好,调门高,越要警惕假冒虚夸言行不一。

白居易有诗句说:王莽谦恭未篡时,是个素来恭俭,以博得朝野的好感。其实内心贪毒,时时窥视皇帝的宝座。一旦大权在握,便私下伪装,篡权窃国。

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提升为光禄大夫。他地位越高,待人处事越是谦恭有礼。他把自己的车马衣服分给手下的宾客,自己家中所剩无几。

他招揽四方名士,广交将相,公卿朋友如云,这些人四处传播他的美德。他的美名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王莽尊师重教,常梳洗沐浴,穿戴整齐后,带上美食美酒到学堂拜访老师。

哥哥早亡,王莽便视侄儿如同己出,在同一天给侄儿和自己的儿子玩会,不偏不倚。

婚宴刚刚开始,家人便来报告说:太夫人身上疼痛。王莽便离席服侍母亲吃药,整个宴会期间,他数次起身,不厌其烦。

在众人面前,树立起一个既能修身齐家又能治国平天下的高大完美的形象。

后来王莽当上了大司马,开始辅政,他仍然极力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把一分钱掰成两,犒劳下属却出手大方。

他母亲病了,公卿列侯打发夫人来探望。王莽的妻子出来迎接,衣服短得直到膝盖。起初大家还以为她是丫鬟,知道是王莽的夫人后都大吃一惊。

他的儿子杀了一个奴婢,王莽便痛斥一顿,命他自杀抵命。

后来王莽大权在握,当时的小皇帝才9岁,于是王莽便废掉了两位皇后逼她们自杀,以清君侧。

他是用铁的手腕扶植亲信排除异己。朝廷中弥漫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恐怖气氛。

王莽还将自己的女儿,推荐进宫立为皇后,又在酒中下毒,害死了小皇帝,立两岁的孩童为皇帝。

公元八年,王莽废掉皇帝,自称为帝。四处搜刮民脂民膏,激化了阶级矛盾,最终被起义军推翻,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布局强调智谋,其结果必然违反自然大道。用尽心机为自身打算,终会发展为损人利己、虚伪狡诈,终究是害人又害己。

《道德经》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释义: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所谓天地不仁,是指天地是一个物理的自然的存在,并不具有人类般的理性和感情。万物在天体之间依照自然法则运行,并不像有神论者所想的那样以为天地自然法则。

对某物有所偏爱或对某物有所嫌弃,其实这只是人类情感的投射。圣明的执政者对老百姓也不应有厚有薄,而要平等相待。天地之间就好像一个风箱,空虚而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

老子得出结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得太多,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如保持虚静不言的状态。

很多时候真正的道理是无法用言语来传授的,只能用心去领会。有时候什么也不说,更有力量。因为沉默让人觉得充满,多言必多心,多言必多事。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为人处事应当管住一张嘴,掌握说话的时机和分寸。

谨言慎语,并非不言不语。正确的说话态度是:应讲则讲,不应讲则保持缄默。应多讲则多讲,不应多讲则少讲。公开批评他人的事切不可做,而圆滑的说话方式也切勿过头。

沉默是金,寡言是福。话说得越多,就越容易出现漏洞。而且中国的语言十分丰富,很容易出现歧义。即使你认为自己的话没有问题,别人却不一定和你理解的一样。更何况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明、清两朝文字狱盛行,那些作诗写文章的哪一个人,认为他们的诗文有问题呢?可是一到了别有用心的人手里,就出了天大的问题。

明朝时有个人叫徐一夔。他写“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意思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老天有眼生下朱元璋这位圣人,为万世开太平。徐一夔的本意是为朱元璋歌功颂德,他肯定不会认为这句话有问题。

可是一传到那些居心叵测的人手里,就变成了以下解读:什么是光天之下,这是讽刺朱元璋当过和尚吗?什么叫当世作则?则与贼谐音,这不是在讽刺朱元璋参加过红巾军做过贼吗?

经过这样一解读,徐一夔可谓马屁拍到马蹄上,竟被腰斩了。

清朝有个人叫戴名世,他写:“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样一句诗,收在一部叫南山集的诗集里。

这首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有一次他在看书,一阵风吹来,把正在看的书吹乱了,他气恼之下生出灵感并写下了这句话。

这本来是件小事,可是偏偏有人大做文章,硬说这句话是讽刺清朝执政者。

大清皇帝自马上得天下,以满族的身份入主中原。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接受过孔孟之道的教化,是一群连字都不认识的人。如今却统治那么多汉人,经过这一番解读,这诗的意思就变成了反清言论。

于是不但戴名世丢了脑袋,凡看过此诗、抄过此诗、评论过此诗的人,还有他的弟子们,通通被牵连,先后杀了几百人。

老子说多言数穷,高明的人,处事从不多说话。那些动不动就滔滔不绝说个不停或者心直口快的人,往往会只大亏。

丁俊贵

2021年7月13日

热点内容
劳动法生病不让请假 发布:2025-04-16 17:02:18 浏览:702
经济合作社议事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39:07 浏览:563
番禺冼律师 发布:2025-04-16 16:29:30 浏览:638
药学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369
生物反馈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23:27 浏览:749
杭州华硕司法鉴定 发布:2025-04-16 16:13:32 浏览:919
治安联防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13:20 浏览:505
合同法第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4-16 16:11:57 浏览:406
法院一区五城 发布:2025-04-16 16:11:49 浏览:705
慈善法和社会区别 发布:2025-04-16 15:59:02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