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道德书
⑴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现代道德书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⑵ 麻烦给我推荐几本讲---道德仁义礼智信---的好书
周易,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是一本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道德情操、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品力作,该书的出版正逢其时,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欢迎。大家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伴随中国整个现代化过程的重大问题。我们曾经出现过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把一切中国被动挨打、贫穷落后的根源都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和文化运动,这种思潮和运动总是想重新构建中国文化的特质,这种努力的勇气令人感叹,但是文化宛如江河之水,抽刀难断;我们也曾出现过一味崇尚和迷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的仪规形制津津乐道、刻意模仿的思潮和文化运动,这种思潮和运动总想把现代化拉回到传统的价值体系之中去,这种努力很少能取得什么成效。可以说,今天的每个中国人都会感受到这两种思潮和运动的冲击。但是,有一点则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这本书开宗明义所指出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深厚道德根基。我们坚信,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能够得到更为丰富的滋养和展示,一定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升华。也就是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华传统美德必将更好地融入现代化所要求并于现代化相适应的道德情操之中,人们必将用现代的文化价值体系来诠释传统美德的内容与价值。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我认为《中国人的美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⑶ 现代文明还有必要学习《道德经》吗
现代文明,其实是最适合不过的了,《道德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其中的一些道理人文哲学还是非常适用于现在社会的,比如他的千里之行,必须先始于足下,告诫人们一定要做个实干家,而且有想做的事情就必须赶快去做,还有“人法地,地法天”,这个主张人们要尊重天地,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告诉我们要尊重律法,法度就是上天的命运使然。
在《道德经》中,小编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现今抖音中非常好的那句“人法地,地法天”,还有“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无疑就是在主张人们要尊重天地,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告诉人们要尊重律法,因为法度,就是上天的命运安排,这也就是后来好人有好报的一个理论衍生。
⑷ 有没有关于中国社会公德现状的书籍
图书名称: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J)—高校社科文库
书籍作者:吴潜涛 等著
图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图书品相:十品
库 存 量:51 本
图书售价:29.10元 图书原价:39.80元
图书类别:综合类、其他类
图书标签: 当代中国 调查 人民出版社 社科 吴潜涛 等著
上书时间:2011-04-24
出版时间: 2010-04
开本:不详 页数:312 页
装订:平装 ISBN:9787010088518
配送:快递、EMS、挂号印刷品[配送说明]
联系店主 购物流程演示 图书详细描述:
字数:315000千字
版次:1
基本信息
书名: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J)—高校社科文库
原价:39.80元
售价:29.1元,为你节省10.7元
折扣:73折
作者:吴潜涛等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1
ISBN:9787010088518
字数:315000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状况调查》运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大规模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统计和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了改革丌放初期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分析了改革开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变化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因素的关联性。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道德实证研究的学术著作。全书运用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大规模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科学地统计和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比较研究了改革丌放初期与当前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揭示、分析了改革开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道德水平的变化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因素的关联性。本书对于我们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创新理论,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目录
前言第一章改革开放以来公民道德总体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道德总体状况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一、调查结果二、调查中的相关因素分析第二节公民道德总体状况进步的原因一、道德进步与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同步性二、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道德水平提高三、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第三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对策建议l第二章公民对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基本原则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对“为人民服务”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的总体状况分析二、总体评价中的相关因素分析三、培育“为人民服务”意识的思考第二节公民对“集体主义”认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的总体状况分析二、总体评价中的相关因素分析三、增强公民集体责任感的思考第三章社会公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社会公德状况一、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道德缺失现象二、现代人“缺德”主要缺诚心、公心和爱心第二节社会公德意识分析一、人与人的关系二、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公德的建设思路一、辩证看待我国社会公德的现状,增强社会公德建设的责任感二、分析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建设思路三、找准社会公德建设的着力点,增强建设的实效性第四章职业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工作态度的总体状况、影响因素分析与建议一、工作态度总体状况二、影响工作态度的若干因素三、提高职业忠诚度的几点思考第二节机关工作作风的总体状况、影响评价的因素与建议一、对机关工作作风的认可度二、影响评价机关工作作风的因素三、提高机关工作作风满意度的思考与建议第三节公民诚信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建议一、对“诚信吃亏论”的调查分析与建议二、对社会诚信度的调查分析与建议第五章家庭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孝观念状况调查与分析一、对孝地位和意义的认知二、对孝内容的理解三、传统孝道的继承与弘扬第二节公民邻里关系状况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结果二、邻里关系变化的原因分析三、城市新型邻里关系的伦理思考第三节公民婚前性行为态度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结果二、影响婚前性行为态度的因素分析三、加强对青年婚前性行为的正确引导第四节婚外恋状况调查与分析一、日益严重的婚外恋二、婚外恋现象的原因分析三、对婚外恋的伦理思考第五节公民隐私观调查与分析一、公民隐私观念的源起二、中国公民隐私观念的迅速生发三、对公民隐私观念的伦理思考第六章网络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网络应用中的道德问题一、网络主体的言论自由与责任担当问题二、网上的人肉搜索与个人隐私的保护问题三、主体的人格异化问题第二节我国网络道德状况调查一、网络自由度调查二、对待个人隐私态度的调查三、制定网络规范主体的调查四、抵制网络不良影响的调查第三节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现实对策一、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二、制定网络道德规范三、实施网络道德管理第七章青少年道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青少年道德的总体状况一、青少年道德总体状况良好二、青少年道德现状中的问题第二节青少年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一、家庭教育的影响二、学校教育的影响三、社会环境的影响四、青少年自身因素的影响第三节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一、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理念二、遵循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化规律三、探索学校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第八章公民对共产党员道德水平的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公民对共产党员道德水平的总体认知状况一、公民对中共党员应有道德水平的认知与分析二、公民对中共党员实有道德水平的认知与分析第二节新时期党员道德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一、部分党员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二、党员道德建设面临新挑战三、党员干部监督机制不完善第三节加强新时期党员道德建设的对策一、加强党性教育,注重思想入党二、加强修养教育,树立道德表率三、加强组织建设,创新监督机制第九章公民道德建设运行机制第一节公民道德建设的教育机制一、道德教育机制的理论与运用二、道德教育的合力机制运用三、道德教育的重点人群第二节公民道德建设的宣传机制一、宣传机制现状调查二、科学运用宣传机制第三节公民道德建设的调控机制一、道德建设调控机制调查二、加强道德调控手段的若干思考第四节公民道德建设的评价机制一、道德评价问题的提出二、道德建设评价机制的主要内容后记
作者介绍
吴潜涛,男,河南省南阳市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主要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日本伦理思想与日本现代化》(专著)、《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专著)、《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史论》(主编)、《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主编)等。主要译著有:《伦理学概论》、《东西方伦理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近100篇。
文摘
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