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理想道德形象

理想道德形象

发布时间: 2025-04-09 11:35:14

㈠ 教师的道德形象有哪些

教师的职业形象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道德形象――――最基本的形象 “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强调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 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伦理道德要求。奉献是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具体体现。没有奉献精神就会失去教师职业的高尚性和纯洁性。 公正就是“公平”、“正义”、“合理”。没有公正的教育将使学生的心灵失去平衡,教育过程则失去“善”的价值。
二、教师的文化形象―――教师形象的核心 “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是教师的典型文化特征。传统形象受到了时代的发展的严峻挑战。 文化资源的丰富,知识的迅猛发展和老化,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大众传媒的发展,学生也成为文化资源的拥有者,要求教师给学生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提供时空和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以及学生个性差异,要求教师改变教书匠的刻板形象,自觉、主动投身到改革大潮中。
三、教师的人格形象――教师形象的整体体现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 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理想教师的人格包括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教师的形象建设是一个不断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认识,需要教师职业内部不断建立起自己的规范。

㈡ 我的道德理想 1000字文章

题 记
有两种事物,我们越思索它就越感到敬畏,那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道德的境界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首先人格的理想境界是真善美.道德文化的理想境界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正大光明.道德生活的理想境界是和谐,即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的身心和谐.
道德的境界有层次之分,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道德,二是高尚道德,三是圣贤道德.
基本道德的主要内涵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要人们独善其身,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高尚道德要求人们在具备基本道德的基础上,还要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高尚道德之上是圣贤道德,这是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圣贤有一颗仁爱众生、善利万物、兼济天下的心,是崇高道德和智慧的化身.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透彻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地,思想泽被人间,人格流芳百世.
亚里士兵多德认为:教育要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底线伦理和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力.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基本道德为底线,以培养高尚道德为目的.基本道德是基础,高尚道德是提升.基本道德培养的是合格公民,高尚道德培养的是贤明君子.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基本道德和高尚道德,培育人格健全的人.圣贤道德的培养不是学校德育所能独立承担的使命,但圣贤的思想却是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

道德教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的根本是正其心,关键是正其念,重点是致良知.
心正则行正,心美则身美.美好的心灵是一切美德的源泉.从美好的心灵中才能流出美德的泉水.育其心,动其心,正其心,净其心,美其心,是道德教育的根本.
正其心必先正其念.所谓正其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信仰是人生的灵魂,高尚的信仰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根本动力.真诚,善良,美好,正义,尊重,宽容,大度,感恩,勤奋,质朴,勇敢,责任,爱心,优雅,文明……这些信仰普通而又珍贵,朴实而又崇高,外化为行动,涵养为美德,渗透在生活之中,是人生幸福的源泉,是世界美好的基石.
良知是我们心中光明的道德,是存在于灵魂深处的真善美.致良知,就是要在心中洒下光明的道德并使之发扬光大,在心田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合之生根发芽;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启发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由此生长出出仁、义、礼、智四种美好的品质.简言之,致良知就是要启发善良于心灵,播种美德于心田.
心灵是田地,良知是种子,信仰是阳光,美德是花朵,善行是果实.种花得花,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播种真善美,才能生长真善美.

道德教育的途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德教育内涵深刻,涵盖深广,兼容人类、自然、家庭、社会、学校等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其方式丰富多彩,其方法不一而足,化用两句古诗来说,就是“不拘一格育人才,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们应该不断探索,提炼出一切工作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启发道德智慧,陶冶道德情感,培养人文情怀,体验道德情境,树立人生榜样,建立人生准则,播种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铸造首先环境,尊重赏识激励,等等.在此仅撷取几点经略述之:
1、启发道德智慧.
道理,乃道德之理.不明白道德之理,就没有道德信念;没有道德信念,就没有道德愿望;没有道德愿望;就没有道德行为.“信、愿、行”三者中,信是基础.
信的前提是明理.明理方能启智.道德教育要使学生明白生活的道理,具备一定的道德智慧.
读书以明理.书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易经》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构成君子品格的内在美质.涵泳体会,这两句话所带给人的启迪是非常深刻的.
读书可明理,感悟生活亦可明理.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生活比之书本,它带给人的启发更多,赐予人的磨炼更丰富.总之,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读书思索,与人交流,感悟生活,感受人生,皆可明理.明理重在渗透,启智重在感悟.
2、陶冶道德情感
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感重在熏陶.浸润.净化.柏拉图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那种使得体魄和心灵尽可能得到美的熏陶,尽可能得到完善的教育.”人的身心常受美的环境熏陶,不知不觉也会生出一腔美的情感,养出一种美的气质.
朱光潜先生谈到美学中的“移情”现象时说:“美感经验是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和往复回流.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所以美感经验的直接目的虽不在陶冶性情,却有陶冶性情的功效.心里印着美的意象,常受美的意象浸润,自然也可以少存些浊念.”(《谈美、谈文学》)
文学艺术在陶冶情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巴金先生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作用就是要人变得更好.”
3、培养道德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习惯,要从日常行为入手,经过一个长期的养成过程,让不良习惯远离自身,让良好习惯成为自然.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自主教育是最有效的教育,“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莫为”,要让学生在自主教育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文明的素养.要注重道德细节,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引导学生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时时处处文明自律,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形象.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储蓄好习惯,就等于为将来的生活储蓄幸福.

文化即德育 生活即德育
“道德教育——心智向善的训练——涉及诸多方面.它涉及规则和戒律——在日常生活中,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也包括具体的指导、规劝和训练.亚里士多德写道:幼年时形成的良好习惯可以改变一生.道德教育还必须明确道德榜样的绝对重要性.有人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默默无声的榜样的力量更有力,影响更大了……
除了戒律、习惯和榜样外,道德教育的园地里还不能缺少另一种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道德文字.要通过生动的文字让人们看到美好的道德是什么样的东西……”
以上是美国前教育部长、著名教育家威廉��贝内特博士在他所编著的《美德书》序言中写下的一段文字.我之所以引用这段文艺工作者字,是因为它比较简明地概括了道德教育的几个要点.我还想借此说明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不管是规则的指导,还是习惯的养成;不管是榜样的垂范,还是文字的影响;不管是智慧的启迪,还是情感的陶冶……一切都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样,道德教育也离不开文化的熏陶.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人.离开了文化,道德教育也就成了无本之木.由此可见:道德是一种文化,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文化即德育,生活即德育.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体,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创造一种新文化;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为基石,融合世界文明的精华,创造一种新道德;以法治社会和道德社会的健全为基础,建设一种和谐的新生活——这是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取得进展的重要前提.而道德教育,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实现道德教育最终目的——培养道德人格,塑造道德文化,造就道德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间!

热点内容
劳动法生病不让请假 发布:2025-04-16 17:02:18 浏览:702
经济合作社议事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39:07 浏览:563
番禺冼律师 发布:2025-04-16 16:29:30 浏览:638
药学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369
生物反馈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23:27 浏览:749
杭州华硕司法鉴定 发布:2025-04-16 16:13:32 浏览:919
治安联防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13:20 浏览:505
合同法第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4-16 16:11:57 浏览:406
法院一区五城 发布:2025-04-16 16:11:49 浏览:705
慈善法和社会区别 发布:2025-04-16 15:59:02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