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道德无用
1. 道德经最后一句话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诠释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的巅峰之作,《道德经》以其深邃、精炼的智慧,影响了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透彻而独到,他的教诲如同八十一章的篇章,每一章都开启一扇通往哲理世界的大门。
《道德经》虽然深奥,但其表达方式却直接而有力。每一句都如同警句,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这部作品中,老子阐述了退避、守恒、柔弱与谦逊的重要性,这些主张成为了人们在乱世中自保与立足的哲学依据。
鲁迅在他的作品《故事新编》中,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道德经》的成书过程,虽然带有调侃的成分,但也反映出对老子思想的深刻理解。鲁迅笔下的老子,孤独而高洁,他的智慧并非为世人所普遍理解。老子似乎在说: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让每个人都懂,而是为了让那些懂得人去领悟。
老子的五千言,意义深远,言语之外,更需读者去深入探索。《道德经》的教诲,若仅停留在文字表面,便容易忽略其深层含义。老子提倡的退让、守弱,实际上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尤其在乱世之中,更显得其价值。
在历史上,许多军事家都将《道德经》中的“为而不争”视为战略指导,如红军在游击战中所运用的策略,便有《道德经》的影子。不争无用之争,以弱胜强,正是老子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总之,《道德经》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遗产。其最后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更是凝聚了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引导人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寻找和谐与平衡。
2. 如何理解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
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是两种极端的道德观点,它们对道德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持截然相反的看法。
道德万能论认为,道德具有无穷的力量,可以解决社会和个人面临的所有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相信,只要人们遵循道德规范,就能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人幸福。例如,他们认为通过提高人们的道德意识,就可以消除贫困、犯罪和社会不公。在这种观念下,道德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被视为解决一切社会弊病的万能钥匙。然而,这种看法忽视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道德规范在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差异性和局限性。
相反,道德无用论则主张道德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毫无作用,甚至可能是一种束缚和障碍。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应该完全由法律和利益来调节,道德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或虚伪的掩饰。例如,他们可能认为在商业领域中,追求利润最大化才是企业的唯一目标,道德规范只会束缚企业的发展。然而,这种看法忽视了道德在塑造社会价值观和引导个人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个缺乏道德约束的社会可能会陷入混乱和失序,而个人也可能因缺乏道德指引而迷失方向。
实际上,道德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无用的,而是社会和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德规范可以帮助人们区分是非、善恶,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同时,道德也需要与其他社会规范如法律、经济等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进步。例如,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法律提供了基本的行为准则和惩罚机制,而道德则通过内化于心的信念和价值观来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并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因此,我们应该摒弃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的极端观点,以更加全面和客观的态度来看待道德在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我们应该认识到道德的局限性并努力完善它,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道德在塑造美好社会和个人品格方面的积极作用。
3. 说出“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两种极端论的观点错在哪
首先要清楚道德万能论与道德无用论:
道德万能论一一认为道德是社会调控体系中性一起作用或起决定性因素;
道德无用论一一根本否认道德在社会体系中的作用。
道德万能论者的主张不能实现,这是因为:
1、道德并不能反击人的切属性;
2、人的社会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道德作为个体的一种外在规范要求,不是个体
生而知之的,它必定存在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
3、“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4、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各阶级的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各阶级从自身利益出发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也是大相径庭的。
道德无用论:
道德无用论者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他们根本否认了道德在社会调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承认道德维护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价值和利益。
从历史上看,道德无用论思想泛滥的时期,一般从历史上看,道德无用论思想泛滥的时期,都是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缺乏最起码的生存保障和安全感的时期。……
所以从两方面来讲又可以说
1、法律不是万能的。
(1)例如道德问题,行政问题,法律管不着。
(2)法律的手段有时候不一定能够继续亲情,例如赡养纠纷的案件有时候不能够解决冷暴力等等。
2、法律也不是无用的。在法律能够调整的社会关系范围内,法律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
所以说“道德万能论”和“道德无用论”都是错误的。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