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立法思想
Ⅰ 唐朝初统治阶级的主要法律思想有哪些
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 ●唐初的立法指导思想: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他又提出了“安 人宁国”的治国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治国方针,在立法指导思想上主要表现为:
一、奉行“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
二、在立法上采取约法省刑。
三、注意法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唐朝的立法概况
1. 《武德律》 --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 12 篇 500 条
2. 《贞观律》--唐太宗李世民命长孙无忌等人在《武德律》基础上修定而成,仍为 12 篇 500 条,以隋开皇律 令为蓝本作了较大改动,奠定了唐律的基本风貌。
3. 《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间,以《贞观律》 为基础 编纂出《永徽律》共 12 篇 500 条。此后又对 500 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释,称作疏议。律与疏具有同等法 律效力,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后人将律疏附于每条律文之后,合在一起称为《唐律疏议》 《唐六典》。
4. 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
内容涉及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掌, 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 《大 5.
中刑律统类》--唐宣宗时张戣(kuí)编定。所谓刑律统类即将同一性质的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起的法 典形式。
●唐朝的法律形式
1.律--是“正刑定罪”的刑法典。违反令、格、式法律形式,要以律论罪定刑。
2.令--是关
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
3.格--是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以办事的行政法规。
4.式--是国家 机关的公文程式。
唐律的刑法原则: ;
●唐律的刑法原则:划分公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首从;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合并论罪) 累犯加重;同居相隐;比况类推;老小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罪异罚;区分故意和过失。
.唐律的主要特点
(1)规范详备、科条简要
(2)中典治国、用刑持平
(3)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4)依礼 制刑、礼法合一
唐律坚持以礼为纲的指导思想;其法律条
文皆“一准乎礼”。 2.唐律的历史地位 .唐律的历史地位(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先
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唐律对东亚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唐律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规定
1.关于物权--唐律严格保护所有人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严格禁止
他人侵犯;规定物权取得的条件。2.关于债权--唐律规定了买卖、借贷、赁庸、寄托等债的关系;规定债务 担保制度。
●唐朝的司法制度 1
司法机关
(1)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刑部(中央最高司法机关)、御史台(中央最高监察 机关)。
(2)三司推事--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长官共同审理的制度。 (3)地方司法机关--行政 长官兼理司法。
2.诉讼制度
(1)管辖--根据犯罪发生区域、罪行轻重、被告身份,划分了各级审判机关的管辖权。
(2)起 诉--举劾、告发、告诉三种方式。
(3)审判--以原告诉状为准;采取“五听”的审判方式,同时也以众证定罪;
(4)执行--徒流刑应送配所,死刑的执行须奏报皇帝批准 。 3.监狱管理
4.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御史台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各级官吏是否遵守法律。其下设台院、殿院、 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纠察中央及京城的各级官吏;察院御史则巡察州县,纠察地方官吏的违法失职 行为。
Ⅱ 唐代和明代立法指导思想是什么
唐代的立法指导思想
1.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2.立法要宽简
3.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4.强调执法严明
明代的立法指导思想
1.重典治乱世。
2.礼刑并用。
3.加强法制宣传。
Ⅲ 比较唐朝与明朝法制的异同
唐朝的法治思想为:
一是“德本刑用”。唐初统治者强调论理道德是治国版之本,刑罚镇压为辅助权手段。因此,“德本刑用”思想成为当时立法的重要依据。二是立法要求宽简、稳定、统一。唐朝建立时就确定了宽简的立法思想,贞观年间 根据这一思想删简了旧律,作了不少改重为轻的规定,并保持了法律的稳定与划一。三是严格守法与执法。为维护封建法制的权威,唐朝严格了贯彻守法与执法的原则,使得内外官吏“多自清谨”,守法、执法情况较好,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与之相比明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如下:
一、刑乱国用重典。明初的统治者借鉴元朝灭亡的教训,尤其是元朝对官吏管理上的姑息养奸,导致政纲紊乱教训,在治吏上突出重典色彩,用重刑来控制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和稳定。同时,重典也适用于犯上作乱的行为和盗贼犯罪。二、法贵简严。立法上的简明和严厉是明初法制的又一特点。“简”是指法律要简明易懂,条文要精简,不必面面俱到,而应突出重点,着重打击重大犯罪。“严”是指法律处罚要严厉,强调法律的威慑作用,使百姓尊法、守法。三、礼法结合、明刑弼教。纲常礼教是明朝政府统治国家的国策,对顺从统治的“良民”用礼教教导,对不顺从的“顽民”就用法律严惩。
Ⅳ 唐朝法制的特点
唐朝初期,统治者以论理道德为治国之本,同时辅以刑罚镇压,这种“德本刑用”的思想成为立法的重要依据。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唐朝的立法原则强调宽简、稳定与统一。
唐朝建立之初,便确立了宽简的立法思想。到了贞观年间,这一思想被进一步发扬光大,对旧律进行了删简,并作出多项改重为轻的规定。这种立法方式不仅简化了法律条文,还确保了法律的稳定与划一,为唐朝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执法方面,唐朝也展现出了严格的守法与执法原则。为了维护封建法制的权威,唐朝政府严格贯彻守法与执法,使得内外官吏“多自清谨”。这种严格的守法与执法情况,不仅保证了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为唐朝的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综上所述,唐朝的法治建设在“德本刑用”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宽简、稳定、统一的立法原则,并严格贯彻了守法与执法的原则。这些举措不仅维护了封建法制的权威,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法治经验。
Ⅳ 唐朝法律思想根源
论中国唐朝的法律制度
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其杰出的代表之一就是唐律。唐律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完备、最具代表性的法典,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的法制史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唐朝继承发展了封建社会“礼法并用”的正统法律思想,强调社会风气需要礼教与刑罚相结合的原则,突出礼教对法律的指导作用。唐朝法律体系的核心《唐律疏议》就是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作为法律的指导思想的,它大量援用儒家经典的内容,儒家思想又集中表现为礼。它是礼法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法中的礼法关系。唐律的内容遵循礼的精神和要求。在唐律中,礼是确定其一般原则、罪名和刑罚的主要依据。同时也大量的溶入了封建等级身份差别的思想,将亲疏、尊卑、良贱之间的种种法律关系和法律行为之后果表达得很详细。唐律中的一般原则都规定在它的首篇名例律里,它集中体现了整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准则,对其它十一律的内容均有制约作用。
《唐律疏议》是唐高宗制定的完成的刑法典,是一部综合性的封建法典,其讲律文与疏议有机地结合未一体,反映了唐代律学的统一和发达。唐律共十二篇,篇目结构比较简单,律令简约也是唐朝统治者立法的原则之一,各篇律条的排序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分别是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和断狱等篇(律)。记载了大量有关唐代政治、社会经济的资料,是研究唐代阶级关系、等级关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赋役制的重要依据。
《唐律疏议》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唐律律文进行周密、系统、完整的解释,即“疏议”部分,这部分是中国古代律学之精华的体现,它对律文所做的解释,丰富了律文的内容及其法理的色彩,建立起了一个律学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代的律学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代表着中国乃至世界封建法律的最高成就。它从结构上包含律文和相应的法律解释两部分,内容清晰且便于适用;唐律的条文涵盖广泛,疏而不漏,全面维护着唐朝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唐代对律文的疏解是古代社会解律经验的集中体现,对律文的各种解释基本上都包括在这一部刑律之内。
唐律是在隋朝《开皇律》基础上制定的,而隋律则继承了前代的法律。唐律根据秦汉以来封建立法和司法的经验,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罪名、刑制及司法原则加以整理,对社会关系各主要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它集唐以前我国封建法律之大成,成为宋元明清历代制定和解释封建法典的蓝本,并对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唐代的另一部重要的法典就是《唐六典》——封建国家行政制度的一部重要文献,这部文献与《唐律疏议》一样,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行政法典,它的编纂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制定,不仅是唐文化的珍品,对唐朝政治的稳定、对唐朝国家机构职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而且对后世各朝代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使我国古代封建行政体制能超乎寻常地、稳定地沿续千余年。《唐六典》把凡具有行政性质的立法汇集在一起,经精心编纂,与律令格式相辅而行,使得行政法典成为与封建刑律并行的两大基本体系,这不仅是我国封建立法史上的创举,是中国行政法制走向成熟完备的标志之一,在世界中世纪法律制度史上也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法律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意志和愿望的体现,隋朝统治者的暴政和严苛的刑罚导致农民起义的历史给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接受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稳定专制统治体系。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国策制定中是一位关键人物。他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有了较深刻和明智的认识。他强调要保持长治久安,就要实行开明统治,重视法律,刑法要宽平、简约,强调德主刑辅的治国手段。立法活动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唐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稳定局势、巩固统治秩序,在总结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完备的刑罚体系——封建制五刑(包括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历来为后世各朝所称赞。
唐前期,以修定律令格式作为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到了唐后期,“编敕”成了唐后期立法活动的主要内容,成为根据形势需要调整法律的主要形式。唐后期的法制,既是唐前期法制的继续,又非前期法制的照搬。在唐后期,敕的地位日益重要,它不仅跻身正式法典,而且法律效力和适用范围也远远超过律、令、格、式,而后者则大多成为具文。
综上所述,作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华法系长期居于世界法律发展过程的领先地位,并影响周边国家,成为东亚广大地区的主导性法律体系,唐朝的法律制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中国传统法制的成熟形态,形成中华法系的特色,奠定了中华法系的理论基础。
Ⅵ 论述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
唐朝初期的立法指导思想。
答:(1)礼刑并用。唐太宗李世民总结回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答的经验教训,在魏征和封德彝辩论的基础上,积极推行以教化为宗,刑罚为辅的政策,由他主持制定的《贞观律》,就是以礼刑并用作为立法指导思想之一。高宗李治继承“德礼”作为推行政治教化的根本,刑罚只是为保障“德礼”而设的遗风。
(2)法令简约。法令简约就是条文简明,使人易知。唐统治者认为隋朝败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法王太密,所以唐历代统治者提出“简而易从,约法之章,疏而不漏”的立法指导原则。
(3)宽仁慎刑。所谓宽仁就是提倡用轻刑,所谓慎刑,就是对罪犯处刑采取慎重的态度。唐统治者以隋灭亡为鉴,从长治久安的目的出发,采取宽仁慎刑的立法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制定的《贞观律》是封建社会对同种罪行处罚最轻的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