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道德的结合
A.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道德是法律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为法律提供了坚实的社会道德支撑;而法律则是道德的深化,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道德的实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以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通过立法,直接把社会主义道德中的最低限度义务法律化,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法律义务。例如,将见义勇为等先进行为纳入法律保护范围,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积极引导人们向先进榜样学习,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通过公正执法,惩治不道德行为,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政务公开、审判公开等措施,既可增强公民监督意识,又可强化公务人员的廉政意识;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可以促进职业道德的形成;依法惩处虐待老人行为,可以促进家庭美德的培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奠定道德基础。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道德、文化、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应依法对这些活动提供一定支持和指导帮助。
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各级党组织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员要成为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而以德行政是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在法德兼治,相辅相成的指导下,构建起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体系。
B. 道德和法律的区别和联系
法律分析:道德与法律的联系:法律、道德都是行为规范,都是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撑持
道德的产生先于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无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国家的伦理道德为基石,并力求与道德相适应,相协调的。一个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蕴涵着道德精神。法律的实施不仅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且要靠群众在舆论上的支持。
2、道德的实施需要法律的强制保障
人们道德自律的增强不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为道德立法有利于促使人们逐渐形成道德自律。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1、产生和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道德是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俗约成的,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
2、保证实施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
道德则是非强制的,它完全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3、处罚的方式不同
违反法律必须受到法律的强制制裁。
违反道德将受到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良知的谴责。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条 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C.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答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对于夯实国家治理的制度基础和思想道德基础,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法治和德治对社会成员都具有约束作用,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也都具有必须遵守的性质,但约束作用的内在要求和表现形式不同,行为人违反两种规范以后承担的后果也不相同。
①法治发挥作用要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主要依靠法律的预测作用、惩罚作用、威慑作用和预防作用对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行为进行约束,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追究法律责任。
②德治发挥作用主要通过人们的内心信念、传统习俗、社会舆论等进行道德教化,并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道德谴责。
(2)法治和德治的实现方式和实施载体不同。
①法治主要依靠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的形式来推进和实施,国家要保护什么、不保护什么,倡导什么、禁止什么,都得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实行法有禁止不得为,体现的是规则之治。
②德治主要依靠培育和弘扬道德等途径来推进和实施,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以价值、精神和理念等形式表现出来,引导人们自觉地在行动上符合道德才可为,违反道德不可为。
(3)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又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要坚持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只有坚持以道德为滋养,法治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思想道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力支撑,为法治有效实施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