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推理理论

道德推理理论

发布时间: 2025-04-11 21:29:22

㈠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三习俗四阶段

前习俗水平
1. 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推理水平
- 行为的好坏根据其直接后果和个人利益来判断。
- 第一阶段:服从和惩罚定向
- 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认为受表扬的行为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是坏的。
- 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 儿童根据行为是否符合个人需求和利益来判断其好坏,这常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
习俗水平
2. 内化了社会规则
- 道德判断基于行为是否有助于维持习俗秩序或符合他人愿望。
-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 儿童认为,满足他人愿望、帮助他人的行为是好的,否则即为坏。
-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 儿童认为,正确行为是履行个人责任、尊重权威和社会秩序,违背这些即为错误。
后习俗水平
3. 道德判断基于个人内心的标准
- 道德推理超越了外在因素,可能与社会规则一致或不一致。
-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 儿童认为,道德规则是可变的的社会契约,人们应根据其来行动。
- 第六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 儿童持有以尊重个人和个人良知为基础的抽象道德概念,认为遵循个人选择的道德原则是正确的。

㈡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答案】:
(一) 道德发展的实质
道德发展指的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和掌握道德判断的标准,并在行为中体现这些标准的过程。
(二) 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1. 第一水平:前习俗道德水平(学前至小学中年级)
这一水平的特点是道德推理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行为的具体结果。包括:
- 惩罚与服从阶段(第一阶段):行为后果决定道德价值。
- 个人功利主义与交换阶段(第二阶段):符合个人利益的行为被视为正确。
2. 第二水平:习俗道德水平(小学高年级至青少年期)
在这个水平,个体开始内化社会规则,道德推理围绕社会期望进行。包括:
- 好孩子道德观(第三阶段):行为符合他人期望,获得社会认可。
- 法律与秩序道德观(第四阶段):维护法律和秩序,尊重权威。
3. 第三水平:后习俗道德水平(青年晚期开始)
这一水平的个体依据内心的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推理,关注自我选择的道德标准。包括:
- 社会契约理论(第五阶段):法律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可以按理性重新制定。
- 普遍的道德原则(第六阶段):基于普遍伦理原则,如正义和公平。

热点内容
劳动法生病不让请假 发布:2025-04-16 17:02:18 浏览:702
经济合作社议事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39:07 浏览:563
番禺冼律师 发布:2025-04-16 16:29:30 浏览:638
药学职业道德培训 发布:2025-04-16 16:24:37 浏览:369
生物反馈室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23:27 浏览:749
杭州华硕司法鉴定 发布:2025-04-16 16:13:32 浏览:919
治安联防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13:20 浏览:505
合同法第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4-16 16:11:57 浏览:406
法院一区五城 发布:2025-04-16 16:11:49 浏览:705
慈善法和社会区别 发布:2025-04-16 15:59:02 浏览: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