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欲道德经
Ⅰ 道德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我的问题是~既然,常无欲!为什么又常有欲不矛盾吗
使自己的内心保持不同的状态,便能观察到世界不同的一面。
Ⅱ 《道德经》“常有欲以观其徼”中的‘徼 ’的意思是什么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就是——人们要想体认大道有无之际,必须要修养到常无的境界,才能观察——体察到有生于无的妙用。再说,如果要想体认到无中如何生有,又必须要加工,但从有处来观察这个“有”而终归于本来“无”的边际。“徼”字,就是边际的意思。
Ⅲ 道德经中 “姑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怎么翻译
意思是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的人以为无欲就是以一个欲望压抑另外一个欲望,那是以妄抑妄。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随妄念,无欲无求则是休歇妄想。世间一切罪恶纷争无不源于欲望,此乃众生相。
欲望令人欺诈、痛苦、不安,疲惫。观众生日间所作一切无不是为欲望,及至疲惫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来有精神后又再次为欲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复始。
(3)常欲道德经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
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Ⅳ 怎样理解道德经第一章的常无欲和常有欲
我又呵呵,是“故常无,欲以观其杪,常有,欲以观其徼。”
欲是“将”的意思,常是“恒”的意思。
道德经第一段讲的其实是有无相生的道理。常无生有,就像树枝的末梢,常有让我们见识到了新的无,就像事物的边际。
结束这个问题吧,或者追问。要知道,北大教授都不一定比我懂《老子》哟。
Ⅳ 道德经中“常有欲以观其徼”中的“徼”读哪个音
这个字读音为:jiào(第四声)
它的意思有:
1、巡查。
2、边界,边塞;引申为边关、边卡;再引申为边涯、界限。
3、激发,激励。
常有欲以观其徼”释义为:宇宙万物最初没有名字,不做分别。有了名字,才分出万物。因此,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
(5)常欲道德经扩展阅读: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Ⅵ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句话怎么解释
【出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道德经》
【解释】徼:边际的意思。以:凭着,用以。其:指道。所以人们能够在恒久的无欲念、无妄想的情形下去体会“道”的妙处;在长期的积极思索的情况下通过对万物的观察能够触摸到“道”的边沿,发现一些端倪。强调“无欲”,力求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