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超道德
Ⅰ 中国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哲学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可以与宗教对于西方人的价值等量齐观。
许多西方人认为,儒、道、佛是中国的三种宗教,这种认识不够准确。事实上,儒教、道教、佛教确实属于宗教,而儒家、道家、佛家则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而宗教是在哲学上增加一定上层建筑的产物,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哲学与宗教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比如,道家和道教的内涵不仅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按道家哲学来说,万物有生必有死,人对于死,顺应自然,完全不必介意;与之相对,道教的宗旨却是教导长生术,其中蕴含一种征服自然的追求。
(1)准超道德扩展阅读
人不满足于现实世界而追求超越现实世界,这是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在这一点上,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并无二致。与西方人通过关心宗教追求超越现实世界不同,中国人选择以哲学的方式追求同样的目标。
中国人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一种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一种观点认为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并在哲学生活中体验这种价值带来的乐趣。
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提供正面知识,而是为了净化人的心灵。心灵提升到一定境界后,可以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宗教与科学的冲突愈演愈烈。科学每前进一步,宗教便后退一步;它的权威随着科学的发展被不断削弱。将来的世界,哲学将取代宗教的位置,因为它能使人以不掺杂想象和迷信的方式,体验到宗教所提供的最高福分。
Ⅱ 老子的道德经是什么内容
(一)应天顺民,无为而治: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正如柳宗元《种树郭橐传》一文中所说;".顺其性,使根舒展,故土培实,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移栽时,谨细珍视若子,植后听之任之若弃,全其天姓而不害其长而已.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则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官府治理也似后者,好烦其令,摧种摧收,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柳宗元记传其事,嘱为官者戒.事自躬亲者尚且如此,如果上令频示,有因层层宣告,以至事成三豕涉河变其实质者;有因中间滑吏,借此拉大旗作虎皮,任意发挥,装神弄鬼,残民自肥者;有因政令烦苛,动多忌讳,民无所措手足者:结果百姓得到的是福焉?祸焉?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这句话用来表述滥施政令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往往与其本意大相径庭是颇为贴切的.
上失无为,下多妄作.老子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问道:"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并嘱曰:"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但是,无为并非不为,而是不私意妄为.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意思就是说圣人治天下,也应效法"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营造了宜于万物生长的环境,而任万物自由生发,不替万物做主宰的作法:尽量不用繁杂的关卡衙门、苛刻的政刑法令来滋扰百姓,不给奸胥猾吏留有可乘之机;不用一己或少数人的意志取代百姓的意志,不以救世主、百姓代言人自居来强奸民意;而是用宏观调控来营造适宜的环境,让人民"全其天性而不害其长",使百姓各安其居,各乐其业,任意自便,休养生息.做到这样可谓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二)见素抱朴,淳朴民风:
老子崇尚本真,真诚,反对最高境界的道德含义.本真状态就是超出一切世俗羁绊,依天性自然而为.它是超道德的,是不言道德而自然合乎道德.《黄帝内经》中所谓:"天之在我者,德也".老子认为道不涉及伦理性,仁义礼智是把人为的东西强加于人的天性,扭曲损害了人本性的自然.只有人返本归真,民抱质朴,方能达到长治久安.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于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孔子也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智)之". 这意思都是说,善以道治国者,可听任人民依其淳朴的天性随由自便,而不可让其薰染得智诈奸滑.用智治国,则下亦以智应,惟务穿凿,不循自然,以致奸诈斯生,上下相欺,国将无宁日.明晓这道理,便应"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营造一憨厚淳朴的大环境,不以机智陷害民心,非以察察为明,与智故反,然德性博化,使智诈不作,祸乱不起,使复至于大顺,此真可谓是崇本息未之道,.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因为"有无相生",立一美善之名在此,必有百伪美善者杂糅其间,长此以往,将使人离质尚文,渐至逐末忘本.巨奸大滑便运用手段、利用权势、操纵舆论、炮制出各种"当然对"和"可恶罪"来蒙蔽人民.鲁迅说:"我先前总以为人是有罪,所以枪毙或坐监的.现在才知道其中的许多,是先因被人认为"可恶",这才终于犯了罪.
严复评论老子之道曰:"其所为若与物反,而其实以至大顺.而世之读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三)官清法正,国泰民安:
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谓至德之时,人皆仁义,故仁义不见,及人君失道,世风危殆,乃倡仁义礼之名甚至用法律"冲气以为和"作为救济.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柳宗元说:"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这都是说,仁义礼法乃是权宜之计,救济之策,以此来保持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安定.但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老子曰:"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是什么原因使得大道颓废,以致把人民薰染得智诈奸滑了呢?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因为人君欲多则费大,费大则税重,税重则民饥.上以利欲先民,民亦争厚其生,故轻死而求利不厌.
当政者以权谋私,用暴力压迫人民,横征暴敛,贪污腐化.上行下效,民众则以巧伪谋利,各种左道旁门便丛生滋起.上下都在谋私利,不管公益,国家就要穷苦纷乱了.在上者不能无为无事而使之自化,方且严刑法以诛之,明号令以禁之,而贪官猾吏舞文弄法鱼肉百姓,穷民则相率而为盗.故"法令滋彰,而盗贼多有矣."
老子说:"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既然淳朴的大道颓废了,饰伪萌生,仁义礼法乃为救济的无奈之举,为人君者,亟应知止勿进也.知止之道奈何?大学云:"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为法治者,应止于公正严明.
老子说:"我无欲,而民自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当政者抱其质朴以示下,将"浊以静之徐清","复归于朴".百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社会将弊绝风清,国泰民安.
全面理解老子哲学思想,修身处事治国平天下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老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以及流经几千年形成的道家学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影响永不泯灭.
人们常常要求哲学不要在"形而上学"的迷雾中周旋,而应向现实生活奉献确切的知识,或提出可立即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实老子早就对世人明确指出了安身立命与处世治国的正确策略,只是因为中国历代都是君王专制,而老子政治的基点却是以民为主,若公开倡扬老子之学,实在难以名正言顺,然而治国富民却又离不开老子之道,所以就形成这么一种现象:凡是拨乱反正的时代,必定以道家学术为师法,到了太平时期,便"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了.
老子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的概括,把规律从浑沌的整体中分离出来,使之如此清晰化和秩序化,由宇宙论延伸到人生论,再由人生论延伸到社会政治论,都是人的理性可以把握的东西.它有着完整的逻辑体系作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老子哲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为后人认识事物,处理与事物的关系,规范人类自身行为,提供了明智的方法.
老子指出的道的三大法则,我们若能理解,则将智周万物,微妙玄通;为人处事的三要点,我们若能厉行,则将身安事遂,事半功倍;安邦治国的三原则,我们若能实践,社会则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所以,我们若能对老子之道"活学活用"便可如庄子所谓:"明此以南面,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
满意请采纳
Ⅲ 哲学领域的“超道德”概念的定义是什么
冯先生说道家门徒嘲笑孔子的话,也对也不对:道家经典《老子》亦名《道德经》(或《德道经》)!道家言“道”,为一切本体;言“德”,为各人从“道”多多少少承受而来的素质。
但儒家所谓道德,却是人间伦理,是社会性的,而不是道家那种“法自然”的——“法自然”并非说“道”以外还有个“自然”,而是说“道”只按自己的方式运行:所以道家是“以自然为本”的,儒家却似乎“以人为本”!当然,儒家其实“以天为本”,这“天”是人格化的自然,有“上帝”特征,但儒家只讲“天命”,对这上帝本身则不大深究……
道家做了儒家不愿深究的事,这就是所谓“超道德”了!冯先生指出的这一点,与一楼所说的“超道德”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二、三楼说的则不错。
其实,与其说道家等学者“超道德”,不如说儒家等学者“超自然”,因为人类社会其实的确是“超自然”运行的——已经挣脱自然法则混沌性的束缚,所谓“文明”,所谓“生产力”,就是人类“超自然”的基础和根据!
而“超道德”这一概念,其实所起的应该是“思想解放”的作用,旧的意识形态如何冲破,可以“实事求是”、“摸着石头过河”,但这样缺乏理想引导会迷失方向的!理想从哪里来?就要对社会本身作反思,就要把社会放在宇宙自然中来作终极性的反思——不考察自然的哲学不是全面的哲学,儒家回避自然也许是社会使命急迫造成的;然而不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也不是可靠的的哲学,只有社会性的实践证明可行此哲学才能被接受为公理——中国历史上“儒道互补”,后来又儒释道三教互补,但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它居然还企图成为当今的主流思想哪!就是因为它有“超自然”的力量!这是说,它对社会有极其深刻的理解和和极其精妙的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