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亦不许

道德亦不许

发布时间: 2025-04-13 04:25:54

道德是什么意思,怎么解释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dào dé。一指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二指合乎道德的;三指老子《道德经》的省称;四指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1) [morals;ethics]∶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作为校长,他要求在学校里保持高的道德标准和礼貌规矩。

(2) [moral]∶合乎道德的

  1. 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2. 道德规范的调控作用几乎体现于人们的所有活动领域,既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中。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2.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①《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

②《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③唐 韩愈 《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④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3.老子《道德经》的省称。

①南朝 宋鲍照《蜀四贤咏》:“闭帘注《道德》,开卦述天爵。”

②唐杜甫《冬日谒玄元皇帝庙》诗:“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③元倪瓒《康素子杂言》诗:“《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4. 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①《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都讲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转。”

②《水浒传》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恼犯了你,你因何夜来越墙而过,入来把斧劈我?若是我无道德,已被杀了。”

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忽二女鬼现灯下,向僧作礼曰:‘师等皆饮酒食肉……烦师传语主人,别延道德高者为之,则幸得超生矣。’”

❷ 《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一、原文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少说话、不要强行发号施令,这样才是合乎自然的。比如台风不会狂吹一晨,大暴雨也不会狂下一日,谁造成这狂风暴雨的?是天地啊!天地因狂暴而形成的狂风暴雨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类呢?所以说,遵从道的人,会成为同道中人;遵从德的人会是同德之人,而失道失德之人,也会物以类聚凑到一起的。遵从道的人,道也乐得与之相伴,喜欢德的人,德也乐得与之相伴,而失道失德之人,各种损失也乐得与之相伴,因为失道失德的人诚信不足,大家都不信任他们了。

2、南怀瑾《老子他说》

“希言自然”,并不是很少说到自然科学的理论。“自然”一词,在这里不可作为物质世界的自然,而是哲学的名词,勉强解释,也可说是“原来如是”的表诠。

本章由“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开始,把自然现象的因果律,用比喻来反复说明,告诉我们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中,需要认识人间世事的现象,以及人与事,没有一分一秒不在变。它是随时随地都在变,既不是你的力量可以把握住它,而且也无须要去把握它。只有一个超越现实,是我们生命所本有的,就是那个自然本有的东西。那一功能,能变、所变、受变的,却是天人合一,变而不变的那个东西。但那个东西又怎么可以体会它呢?只有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去体认它,才能自然证得。但是有的人虽然相信这个道理,并不能真肯实信,所以便又说:“信不足焉!”此外,大多数人,就根本不相信形而上者有一个自然之道的存在,同时也不相信现象界中的自然因果定律。所以说:“有不信焉!”真是无可奈何!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希言自然。

希,听之不闻曰希。希言,自然之道,不言之教。自然,以天治天下,万物因任天运而自化。

(2)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暴风骤雨,通常都维持不了一整天。所以,以人智治天下,就如同暴风骤雨一般,都不可能维持很久。

(3)孰为此者?天地。

暴风骤雨,是谁兴作的呢?是天地所为。

(4)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天地所兴作的暴风骤雨,都不能持久,更何况是以人智为政,所兴作起来的伪巧之术呢?

(5)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从事于道者,事天治人者,指君王。

道者同于道,有道圣王,同于大道,辅佐天道,行自然之教,处无为之益。正因为不敢为,才能无不为。

德者,同于德。虽不能同于道,但为政以天为本,法天则地,立圣王之教。因其不失大本,故能德合于天。

失者,同于失。君王为政,不以道为宗,不以天为本。以人智治天下,以人言为天下立大伪之教法。为政以伪为本,故为失道。

(6)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为政宗于道,本于天,行自然无为之教。天道永恒而不殆,所以天下永远也不会出现昏乱。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为政以天为本,德合于天,则能德蓄天下。虽然能有德治,但德衰之日,也就是天下昏乱之时。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离道丧德,为政失本。以人智之屑末小术治国,以此治天下,则乱天下,进而失天下。

(7)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信,以人言人智立教,不足以为道。不信,天道至真之言,天地虽不言,而能使万物常自然。人智之治,不过都是飘风骤雨而已,不足为道。只有天道,才能使天下永久安定。

三、我之体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有句话说,你如何对待世界,世界就会如何对待你。你对世界的看法并不一定是世界的状态,它只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你的状态。正如王阳明说“心外无物”,所谓“心外无物”就是:你的心之外是没有世界的,世界是你的心构建出来的。

正如老子这章所说“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你相信道,你的心就能构建一个道的世界,你用道的方式处事,世界自然回馈你道的结果。你相信德,你的心就能构建一个德的世界,你用德的方式对待世界,世界自然回馈你德的结果。你相信失,你的心就会构建一个失的世界,你用失的方式对待世界,世界自然回馈你失的结果。

撒切尔夫人有一段名言: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变成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的心就是一切的根源,你的世界、你的境遇、你的命运都是由“心”塑造出来的。所以王阳明的整个哲学就叫“心学”。他认为: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改造世界,要跟这个世界相处,其方法就是改造你的“心”。你的心变了,一切就全变了。

❸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文言文翻译

释义:合于道的人,道会乐于帮助他。合乎德的人,道就会使之有德。合乎失的人,道就会使他失道失德

热点内容
依法治市决议的说明 发布:2025-04-13 16:17:58 浏览:292
个人账户被法院冻结 发布:2025-04-13 16:16:20 浏览:990
合同法滞纳金最高利率 发布:2025-04-13 16:13:04 浏览:797
法院十四五 发布:2025-04-13 16:07:57 浏览:360
鼓励交易原则在合同法中的体现 发布:2025-04-13 16:03:39 浏览:273
行政规章属于法律吗 发布:2025-04-13 15:43:20 浏览:553
陕西明萌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4-13 15:35:17 浏览:962
法官任职回避实施细则 发布:2025-04-13 15:33:34 浏览:401
桃源法院电话 发布:2025-04-13 15:29:32 浏览:955
国际法与国际经济法 发布:2025-04-13 15:19:21 浏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