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删

道德经删

发布时间: 2025-04-16 11:55:22

Ⅰ 【国学文化】《道德经》:你的人生,要懂得及时归零!

归零,是真正的大智慧。归零,不仅是一种境界,还是一种获得智慧的方法。归零可以达道,达道以后还须归零。

归零思想起源于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用五千字的《道德经》成就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

在此时,我们不妨读一读《道德经》,用老子的大智慧,感悟人生归零的真谛。

1

归零:心归于道,潇洒从容

零是结束,万物之终结归为零;零又是新的开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

老子《道德经》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有无相生。”

意思: “无”中可以生“有”,“有”也免不了终结于“无”。

老子认为,无是世界的本源,一切都源于无,最后又归于无。无中生有、有生于无,就是这个意思。它不是零中生出一来,而是零归于零。

因为,一切都是从不存在到存在,然后再到不存在的。如果不存在是零,那么世界就是从零到零,哲学也是从零到零,万物都是从零到零。

所以,道就是“零”,道生万物,万物最后又复归于道,归零就是归于“道”。

👆 点击上方图片

 进入 《 道德经的智慧应用 》 线上课程

人生应当及时“归零”,所有的成败相对于前一秒都是一种过去,过去能支撑未来,却代替不了明天。

成功时,把自己适时“归零”,可以戒骄戒躁,不让成功和荣誉等成为阻碍前进的包袱。

失败时,固然会失去很多,但能够在失去时勇于“归零”,才能重新面对自己,从头开始,积极奋斗。

人生,难免会有成功与失败、顺境与逆境。无论何种境况,能适时把自己“归零”,总是让人海阔天空、心胸豁达。

归 零于道,心胸豁达,更能潇洒从容地应对一切。

2

归零:大道至简,让心归零

归零的智慧,就是减法,就是删除法,把一切多余累赘,全部删掉。

世事可能芜杂,但是人心应该归零,就像青天白日,简单纯粹;有时也应该“心如枯井,波澜不生”。

老子《道德经》里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意思: “素”是没有漂染的丝线,“朴”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木材,就是要保持一个朴素的思想境界,本色自然,简简单单地活着就行了。

心简单了,世界也就简单了;只有让心归零,才能笑对人生。

简单,是生活的一种态度,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它让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思想变得健康,抚慰日益疲惫的精神和肉体。

简单,不是空白。它是经历千锤百炼“复杂”后的状态,汇集了人生百味的丰富与情感。

尝尽人间百味,还是清淡最美;看过人生繁华,还是平淡最真。简单,是看透人生的智慧结晶。

大道至简,让心归零,一切安好。

3

归零:有舍有得,战胜自己

归零是从头开始,从零开始,不破不立,不舍不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蛇类每年都要蜕皮才能成长,蟹只有脱去原有的外壳,才能换来更坚固的保障。旧的思想如果不舍弃,新的思想就不会诞生。

著名作家刘震云说:“归零心态就是把自己心灵里的一切清空,把已经拥有的一切剥除,一切归于零的心态。”

人生也像时钟一样,到了子夜就要“从零开始”,只有归零,才会有新的周期与辉煌。

适时把自己“归零”,才能不断学习、重新开始,永葆青春。

人生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一个人是否成功,大抵决定于能否在不断“归零”的过程中战胜自己。

比如,有些人取得了成绩或荣誉,却没有“归零”心态,就会不思进取,总躺在成绩和荣誉上“睡大觉”,也就无法再次取得成功。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放弃也是一种选择,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放弃,又不断得到的过程。

杯子倒空了,才能装水。攥紧巴掌,手里什么都没有;张开双手,就会拥有整个世界!

适时归零,有舍有得,战胜自己。

4

归零:回归本心,包容万物

老子《道德经》里说:“道者,反之动也。”

意思: “反”是反复、返回的意思。道就是宇宙向其自身回归的运动规律。

万事万物从哪里开始,也将会在哪里结束;在哪里结束,也将会在哪里进行新的开始。

万事万物,都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不断的回归,又不断的更新,每一次突破都源于当初的归零,像冬天把万物生机收藏,将自己归于原点,酝酿着春天的鸟语花香、青草绿树。

让心归零,就是向我们的本心回归,也就是那美好而纯粹的初心,在纷扰变化的世界中,初心最真实、最珍贵。

让心归零,就是不忘初心,永不言弃。不为世俗所羁绊,不为名利所诱惑,不被虚无缥缈所牵制。

面对纷繁杂乱的世事,常怀“归零”的心,不被外部世界所扰,才能坚守心中的那份宁静,才能更好地接纳新的挑战,包容世间万物。

“归零”,人生之树才会常绿:“零点”就是起点,不断“归零”,不断开始;不断“归零”,不断出发、从头再来!

5

《道德经》:体悟智慧,人生更从容

《道德经》,是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2000多年来,它是中华文化思想中的一座主峰。看其他书是踏上进步的阶梯,读《道德经》则是直接登上高山之巅,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察世事之浮沉。

帝王把《道德经》看作是治国理政的法宝;兵家把《道德经》看作的克敌制胜兵法;养生家把《道德经》看作的长生久视的圣经;道家把《道德经》尊为得道成仙的祖训。

总之,它是一部值得你去反复阅读反复体验的文化典籍。虽然它并不能为你提供成功的要义,但是它可以为你提供全新的启迪。

但是古文理解起来晦涩难懂,非专业人士又很难系统地解读它的全部含义,从而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Ⅱ 《道德经》“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该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

意思是: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这就是说,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也一定会失去应该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能有得。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质”、思虑的“精神”、理性的“规律”,而是造成这一切的无形无象、至虚至灵的宇宙本根。“物质”、“精神”、“规律”皆是“道”的派生物。“道”是先天一。

网络-道德经

Ⅲ 删繁就简,把《道德经》读薄

道德经 是老子留下的传世之作,包含了老子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总结(就是大家常说的智慧、“道”)我读过《道德经》再去看很多畅销类书籍,经常会发现这个是《道德经》里哪一章哪一句的观点,那个是《道德经》里这一章这一句的观点。更可以说,很多活跃在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的人生经验分享,就弯举是在翻译《道德经》原文。可见《道德经》字字珠玑,寥寥数语包罗万象,读一本《道德经》相当于读好几本书。虽然《道德经》全文只有 5162 个字,但包含了大量对道属性的描述,还有很多重复的思想观点,如果去掉这些内容,《道德经》更加简练,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老子骑青牛来到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这个“强”字可以引发无数遐想。“强”在这里可以翻译为竭尽全力、勉强、强迫这三种意思,但无论哪一种意思,我们都可以想象,老子是在一种半自由半强制的状态下写成了《道德经》。以老子的智慧,在这种状态下无法强行破关而出,又不十分愿意将自己的智慧传授给尹喜,那么就打个折扣,留下似是而非,翻来覆去,云山雾绕,晦涩难懂的只言片语,让尹喜好好招待自己,再伺机脱身。因此,我们看到的《道德经》中经常对道的无形、无所不在进行描述,很多观点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这其实是老子的手段。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道德经》在流传过程中难免被篡改、遗漏,现在就有什么 楚辞本 韩非本 ,将来随着考古的发现,指不定又出现什么版本,我们有时无法从这些被更改过的文本中猜测老子的本意。因此,读《道德经》不能专注于某一个字某一个词的意思,应该纵览全文推测老子留下的智慧。

提起《周易》,很多人想到的是算卦相面,其实《周易》是伏羲那个的时代人对出生到死亡的自然规律总结。《道德经》是老子对《周易》的延伸与发展,因此在《道德经》中能看到很多《周易》的思想。读完《道德经》,会很有看《周易》的欲望。

《道德经》的成书原因导致了此书大量内容重复。如“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与“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治大国如烹小鲜”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海洋大学的丁玉柱老师将其归类为“柔道”、“泰道”、“否道”、“兵道”,我十分认同。但在本文,我将《道德经》删繁就简,摘抄了 40 句话,归纳为如何为人、多行“无为”之事、不行“有为”之事三个方面。
*p.s.: *翻译比较随性,勿喷。

掩盖你的光辉,与大众一起。
*p.s.: *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启示,其实有些人未必是疯子,或许他太过聪明了,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怎么办?他是精神病,快把他抓起桥腊来!!

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埋消碧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p.s.: *意同《菜根谭》,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懂得道的人啊,不会自满。

我与众人不同,是因为我注意效法道。
*p.s.: *不要那么在意自己不合群,你本是对的,只是对的人太少就被当作不合群了。

学会弯曲就能保全自己,屈枉便会直伸,有凹陷才能充满水,破旧的一定会被新的取代,少取便会多得,贪多便会迷惑。
*p.s.: *人的一生,福祸相依,要能曲能直,适可而止。

知道道的刚劲、强大,却安守道的柔静、谦卑,心甘情愿像溪涧那样处于最低处容纳包容。
*p.s.: *物极必反,切勿极端,不可“知”强于“守”,也不可“守”强于“知”,而是两者相互平衡协调,回归原始“无”的状态,像婴儿那样柔弱却有着顽强的生长力量。

圣人要除去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圣人常常是没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为自己的心。

聪明的人不会夸夸其谈,傻子才到处说长论短。

看淡那些亲疏远近、利害关系、权重贵贱的世,天下人就会视你为得“道”之人。

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遇到紧急情况才用诡谋手段。

我有三件法宝,一直坚持保持他们:第一件叫做仁慈;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和解深仇大恨,必然有残留的怨恨。
*p.s.: *瓷器碎了,再好的修补技术都会留下裂纹。

“无为”是指顺应事物发展规律行事,不干扰它正常的发展,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身在局中,如果你没有什么诉求所愿,在旁边看着就好,仔细观察事物发展规律;如果你有诉求所愿,一定要及时找到所能达到的极限,到这里就要放手。

这世道啊,没什么存在、困难、长、高、音、前的,只不过是两个在一起对比,有了消逝、容易、短、低、声、后显现出来的。
*p.s.: *所以,没有什么对与错,只不过是判断的标准不同,错即是对,对即是错。

所以说啊,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事情,不说教就能教化世人:听任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强加干预,培育万物也不据为己有,顺应自然而为也不炫耀自己的能力,功成身退不居功自傲。

所以说啊,圣人治国理政的思路是:让百姓别想太多,能吃饱,别有太多争强好胜之心,强筋健骨,没什么想法,又没有没什么欲望,那些有智慧的人也不敢带着这样的人去搞事情。
*p.s.: *虽然什么都没做,但国家已经安定,这就是“无为”。

所以所啊,圣人能吃饱就行而不追求视觉、味觉、触觉带来的快感,所以抛弃物质的诱惑而保持安定知足。
*p.s.: *清心寡欲,做不到啊。

能够认识世间万物周而复始规律的人是能够包容、公正、周全的、是能够契合天地大道的,是能够长久存在,终身不会遭到危险的。
*p.s.: *老子提倡我们在静中观察事物周而复始、从自然中来又回归自然的规律,并顺应自然“无为”。

不失去自己依靠的“道”才能长久,身体腐烂了而“道”依旧存在,才是长寿。

最完美的事物总是那么不完美,但是它的作用是最适合的。

幸福就依偎在祸患的身边,灾祸就潜伏在幸福的里面。谁能知道到底是灾祸还是幸福呢?

处理困难的问题要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的目标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在事情尚未发生之前就要进行处理;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做事始终像刚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p.s.: *一般的,事情总是在快成功的时候失败。

不要逼迫百姓搞的他们不得安生,不要阻挡百姓谋生的道路搞的他们活不下去。
*p.s.: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那些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p.s.: *不要越俎代庖干自己不该干的事。

大自然的规律,是把富余的补给缺少的。

“有为”指强行干扰事物的发展规律(修仙小说常见逆天行为~~~)。

贪得无厌到守着它直至充满溢出,不如适时停止;逢蒙毕露,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藏不住的;如果富贵到还骄横,就是给自己留下祸根。
*p.s.: *及时收手,功成身退。

得宠与受辱都是祸患,得宠了兴奋,失去了又沮丧,和受辱一样使内心受到惊扰,应该把大患看得与自身生命一样珍贵。
*p.s.: *举世欲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统治者的没有诚信,人民便不信任。
*p.s.: *商鞅变法,一根木头立诚信,人民拥戴。反之,则何如?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狂躁施政就会失去主宰之权

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善于从学生身上借鉴,自作聪明,真是糊涂。

天下是不能依靠武力统治、把持的。靠武力统治天下,一定会失败,靠武力把持天下,一定会失去天下。

依照“道”的原则辅佐君王,不要以武力强取天下,穷兵黩武必遭报应。
*p.s.: *大战之后,必定生灵涂炭,人都去打仗了,必定出现荒年。

事物过分强大就会走向衰败,是因为这不符合“道”,很快就会消亡。

鱼不可理考水池,国家的最后底牌不可以轻易示人。
*p.s.: *要有自己的底牌,确保自己不会被别人代替。你能做的别人都能做,为什么不裁你?

过分爱惜必然会付出很大代价,过分收藏必然遭受惨重的损失。
*p.s.: *对于任何事物都不要太过于投入,避免自己拘泥于它,否则人生将不再洒脱。

轻易许诺别人的人,必定很少兑现承诺,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定遇到很多困难。
*p.s.: *这句话被多少人翻译了一下就拿来做心灵鸡汤。

《道德经》的智慧包含方方面面,我只对几个方面进行摘录,推荐各位看官自行阅读。我当初为了不受别人思想的干扰、自己独立思考,特意挑只有原文和注释,没有其他解读、案例分析的书,最终选择了某出版社编著的学生版《道德经》,结果那注释翻译真是醉了......所以建议不要买标有“学生版”的书!为了便于理解,这类书把老子的原意改变成较肤浅、易理解的意思,这与我们读《道德经》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Ⅳ 道德经【73】:相信天道的力量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一、原文(通行本)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chán)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二、译文

勇于妄为,不得善终;勇于守柔,能保全自己。

这两种做法,一种有利,一种有害。上天所厌恶的,谁又知道是什么原因呢?即使是圣人也搞不清楚。

天道不争而善于取胜;不说话却善于回应;不召唤却自动到来;坦坦荡荡而运筹于帷幄之中。

天道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看似漏洞百出,其实密不透风。

三、拓展思考

0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这句话的孙槐皮本质仍是“柔弱胜刚强”,只不过老子从“勇敢”的层面进行了表述。

勇于敢则杀: 胆大妄为、鲁莽行事的人,是不符合天道的,往往不得善终。历史上“勇于敢则杀”的例子数不胜数。

“九鼎”是王权的象征,传说大禹用天下精铜铸造而成,重达万斤。

秦武王自幼力大无穷,传说能单手将铁杵折成弯钩,能赤手空拳生擒猛虎。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自恃国力强大,带领一批勇士直闯周王室太庙,并狂妄地指着雍字一鼎说:“此乃秦鼎也,寡人要带它回咸阳。”

守鼎的官吏说:“自周武王定鼎于此,从未移动过,每鼎有千钧之重,无人能举。”

秦武王很不服气,于是尽平生之力,将鼎举至胸前,正要迈步,自感头晕眼花,气力全无。


于是鼎轰然落地,不巧压在秦武王右足上,只听咔嚓一声,胫骨尽断。

众人急忙救援,不过已无力回天。秦武王血流不止,疼痛难忍,声嘶力竭,半夜时分,气绝身亡。

秦武王一代雄主竟丧命于鼎下,说来可笑。事实上,这便是老子“勇于敢则杀”的真实写照。秦武王自恃国力强大,胆大妄为竟然打起了九鼎的注意。而其鲁莽逞强的行为终使自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勇于不敢则活: 不争处下、敢于守柔,是符合天道的,往往能保全自己。

勇于守柔,不是软弱无能,而是对自己的处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更是一种“识大体、顾大局”的智慧。历史上“勇于不敢则活”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

继续以韩信胯下之辱为例,韩信选择从屠夫胯下爬过,表面上看是软弱无能,其实是“识大体,顾大局”的表现。

事实上,对韩信来说,选择从胯下爬过比拔剑斩杀屠户更需要明尘勇气。因为当一个人处下守柔的时候,往往面对的是众人的讥笑和唾弃;而当一则差个人勇猛有种的时候,众人会拍手叫好。

从当时的处境来看,韩信选择“胯下之辱”是符合天道的,他的“胯下之辱”不但保全了自己,而且变成“胯下之福”。这便是韩信的“勇于不敢”。

而后来韩信成名之后选择了“勇于敢”又导致自己不得善终。一方面在刘邦落难的时候,公然讨要“齐王”的名号;另一方面,刘邦建立西汉政权后,韩信不懂得“光而不耀、功成身退”的道理。一连串违背天道的行为,注定了韩信不得善终的结局。

所以,有些时候,爱和恨仅在一念间,生和死仅在一念间;卑贱和高贵仅在一念间;守柔和鲁莽仅在一念间;成功和失败仅在一念间;得道和失道仅在一念间……

0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说:“天道厌恶刚强,独爱处下守柔,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胜利者往往是那些为而不争的人” 。

老子仿佛在告诉我们,不要怀疑天道的力量,“损有余而补不足”是它的主旋律;它就像一张无边无际的网,看似漏洞百出,其实密不透风。

天道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邪恶的人,也不会忘记任何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不会穷途末路,邪恶的人也不会快活一生。

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畏罪潜逃的杀人犯,他们隐姓埋名开启了新的生活,但最终仍难逃冰冷的镣铐。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人在做,天在看,我们只管善良,剩下的有天接管。

这世界真真假假,恍恍惚惚,唯有天道,才是最好的力量!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Ⅳ 道德经【45】:清静为天下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一、原文(通行本)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二、译文

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的,但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最笨拙的;最优秀的辩才,好像不善言辞一样。

躁动克服寒冷,清静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三、拓展思考

最完美、最充盈、最正直、最灵巧、最善辩,这些词语很明显描述的是“道”。

“道”具有为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低调内敛的特性。“道”表面上看起来是空虚的、笨拙的、不善言辞的、有缺陷的,事实上它却是最完美的、最充盈的。

老子在暗示这样一个道理:“看问题不能只看到事物的表面,要学会洞察事物的本质。”

如何达到“大成、大盈、大直”的境界呢?老子说:“清静为天下正”。唯有清心寡欲、静定无为,才能实现“大成”的天下。

“躁胜寒,静胜热”这句话如何理解呢?

寒冷的冬季,我们通过搓手或者跑步,身子会逐渐暖和起来,这就是躁胜寒;

炎热的夏季,酷热难耐,但是如果能静下心来,反而感觉凉爽了许多,这就是静胜热,我们通常所说的“心静自然凉”便是此理。

此外还需辩证地看待“躁胜寒,静胜热”。

动能胜寒,但动胜不了热,炎热的夏季,越动会越热;

静能胜热,但静胜不了寒,寒冷的冬季,越静会越冷。

因此,为人处世,要学会动静自如,该动则动,该静则静,也就是老子所讲的“清静无为”。

一个内心清静的人,才能参透各种天机,才能做到顺应自然、动静自如。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Ⅵ 道德经【25】:无论贫富贵贱,我们都逃不掉生死劫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也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一、原文(通行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译文

有一种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没有声音,也没有形体,永远不依靠外在的力量,循环往复,永不停歇,它可以算作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又返回本源。

所以说,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按照自己的样子来运行。

三、拓展思考

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相对于其它三者,人类是极其渺小的,老子为何将人类纳入宇宙四大呢?

人类作为万物灵长,不仅具有思想,而且还有发现规律、利用规律的特殊能力,这是其它物种所不具备的。

老子将人类纳入宇宙四大,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和期许。如今,人类利用各种规律发明了火箭、飞船、卫星等来探索宇宙的奥秘,这是人类应该具备的能力。

每个人从道中而来,最终都要回到道中去。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秦始皇迷恋长生之术,想成为“长生不老”的神仙。曾经派方士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求仙山,后不知所终。足见始皇对死亡是何等的畏惧。

上至王侯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逃不出“道”的生死劫。

既然逃脱不了生死劫,那么如何面对生死劫呢?

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竟然敲打瓦缶唱起了歌,他认为人的生老病死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自己呜呜的哭泣是不通达“天道”的表现,于是就停止了哭泣,鼓盆而歌。

“循环往复,永不停歇”是道的运行规律。月有阴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这是“道”的自然法则。明白了这个道理,死亡有什么好惧怕的呢?

无论贫富贵贱,我们都逃不掉生死劫,唯有顺应天道,看淡生死,才能拥有洒脱从容的一生。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Ⅶ 道德经【66】: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处下不争”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一、原文(通行本)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悄族能与之争。

二、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想位于民众之上,一定要用言辞表示谦卑;想要领导人民,必须将自己的利益放在所有人的后面。

所以,圣人虽然身处上位,而人们感觉不到压力;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未感到受伤害。天下人都乐意拥戴他而不厌恶他。

因为他不与任何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过他。

三、拓展思考

本章老子再次强调了“处下”的智慧。其实在前面的章节已经多次阐述过,如第三十启渣弊九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为下”。 

为了说明“处下”所带来的效果,老子开篇以江海做比喻。江海之所以成为“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百川都来归服于它。

王勃有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重景象勾勒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流传。

孤鹜和落霞为动,秋水和长天为静。动静交融,妙境重生。不难看出,四个景象位置最低的便是江海梁铅中的“秋水”。

而我们在欣赏这幅诗画时,第一眼往往会钟情于亮丽的落霞和飘逸的孤鹜,或广袤的长天,而容易轻视善于处下的“秋水”。

落霞、孤鹜伙同长天倒映在秋水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实相映,浑然一体。如果舍弃位置最下的“秋水”,这幅诗画便顷刻间索然无味。

一棵大树,你能看到的只是枝、叶、干,而最重要的“根”部却深深地埋在土壤里。

一次远行,位置最下的“足”却是你驰骋千里的利器。

因此,位置最下的事物往往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处下,是一种甘居低处的谦卑,更是一种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智慧。

“大者宜为下”。一个强大的人甘愿处下才是真正的“处下”;而一个碌碌无为、自暴自弃的人长期处下,就不是“处下”,而是“堕落”。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Ⅷ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下载: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 .txt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热点内容
杭州华硕司法鉴定 发布:2025-04-16 16:13:32 浏览:919
治安联防队规章制度 发布:2025-04-16 16:13:20 浏览:505
合同法第十五条第二款 发布:2025-04-16 16:11:57 浏览:406
法院一区五城 发布:2025-04-16 16:11:49 浏览:705
慈善法和社会区别 发布:2025-04-16 15:59:02 浏览:454
关于二婚的婚姻法 发布:2025-04-16 15:58:21 浏览:122
劳动法怎么规定发工资的 发布:2025-04-16 15:47:07 浏览:87
理解裁判发生法律效力后发生新的事实 发布:2025-04-16 15:46:14 浏览:467
道德六阶段理论 发布:2025-04-16 15:40:33 浏览:751
依法治校则 发布:2025-04-16 15:39:08 浏览: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