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道德形成过程
A. 人类的道德是怎么起源和发展的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实为遵循道的规律来自身发展变化的事物。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1)人类道德形成过程扩展阅读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方向。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和规范自己行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B. 人类道德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阶段
本阶段儿童采纳的是自我中心的观点,不考虑他人利益或认识行为者与他人利益之间的区别,更不能把这两者联系起来。依据物质后果来裁判其行动。把自己观点和权威者观点相混同。
阶段二: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一种具体的个人主义观点。他能把自己、权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观点相区别。认识到规则是可变的,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行事。所以对是相对的,个人只有通过等量的公平交换来满足各自需要,整合各种冲突。
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人际协调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的是与他人发生关系中的个人观。他意识到人所共同享有的情感、协议和期望高于一般的利益、按"金箴"即从动机和感情来评定行为,希望维持和谐的关系,但没有普遍性的"制度"。
阶段四:社会制度与良心维系阶段
本阶段的人的人际关系已与社会观点相分化。它采纳制度观,根据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来确定角色、规则和人际关系,强调尊重权威,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否则就内疚。
阶段五: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阶段
本阶段的人采纳了一种超前的社会观,认为如法律不适社会,可以通过协商来改造,往往从人类价值上判断是非,但又力图通过契约来整合各种观点,因此处于遵守法律同维护自由和生命价值的矛盾冲突之中。
阶段六:普遍性伦理原则阶段
本阶段的人建立了一种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这是任何懂得德性本质、懂得尊重人是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采纳的观点。
C. 人类道德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
阶段一:惩罚与服从
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考虑他人利益,也无法理解行为与他人的利益之间的联系。他们根据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对错,将自己的观点与权威者的观点混淆。
阶段二:个人工具主义与交易
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开始区分自己、权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观点。他们认识到规则是可以改变的,并且个人行为是基于自身利益的。他们相信,公平的交换可以满足各自的需求,并通过这种交换来解决冲突。
阶段三: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与协调
这个阶段的个体从与他人关系的角度看待事物,意识到共同的情感、协议和期望比个人利益更重要。他们按照"金箴"来评价行为,即从动机和情感出发,希望维护和谐的关系,但还没有普遍性的"制度"概念。
阶段四:社会制度与良心维护
在这个阶段,个体已经能够将人际关系与社会观点分开。他们从制度的角度看待事物,根据自己在制度中的地位来理解和遵守角色、规则和人际关系。他们强调尊重权威,并致力于维护普遍的社会秩序,如果不遵守规则就会感到内疚。
阶段五:权利、社会契约或权利至上
本阶段的个体持有超越的社会观,认为如果法律不符合社会利益,可以通过协商来改革。他们往往从人类价值的角度判断对错,并试图通过契约来整合不同观点,因此常常处于遵守法律与维护自由和生命价值之间的矛盾冲突中。
阶段六:普遍性伦理原则
在这个阶段,个体建立了一种适用于社会治理的道德观念。这种观念是由那些理解德性本质、懂得尊重人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采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