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的道德与法律
① 你是如何看待见义勇为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解答如下:
我认为,提出见义勇为有罪无罪的概念,是一个假设命题,表述非常不完整。同时,还是一个前提条件不充分的假言推理,有逻辑错误,见义勇为与非罪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否定逻辑关系;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见义勇为是道德范畴的概念,而罪与非罪则属于法律规范的概念。简单地混为一谈,显然失当。准确的表述应当是:见义勇为者造成违法、犯罪嫌疑人员伤亡有罪吗?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所提倡、一直为人们所追求的理想道德标准。《论语·为政》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合乎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甚至不顾个人安危,这是一种大义。见义勇为在道德范畴内,属于理想的道德,具有更高的道德层次和思想基础,具有现实意义。有地方政府专门为此作出界定:“见义勇为是指不负特定职责的公民,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同时也要看到,见义勇为是理想的道德,但非公民义务的道德。必须遵守的道德是义务的道德,做法律许可的事,守法遵法,这就是义务道德的底线。要求每个公民都有高的道德水准,具有理想的道德,人人都能见义勇为,显然不现实也无此必要。但是公民必须守法,严禁逾越法律底线,否则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戒、处罚。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秩序规范。
如果前述论点合理,那么不可逾越法律底线应是公民的义务,否则不论行为的动机和出发点有多么高尚,都可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见义勇为者概莫能外。于是,见义勇为的行为与后果,就被纳入法律的范畴之中。认为只要是见义勇为,任何后果都不必承担法律责任的看法,是一种情绪化的非理性观点。这种情绪除了对法律的误解外,还反映了一个带普遍性的疑惑:在自己或他人遭遇不法侵害时该怎么防卫才是正当的?从法律意义上讲,正当防卫有严格的定义。法律保护并鼓励公民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但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很多人都认为驾车追堵造成歹徒死伤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说明不少人都具有用法律来审视问题的良好习惯。但是有一点被忽略了,对作案后逃跑的歹徒进行抓捕和为制止正在进行的犯罪而实施的防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所能采取的行为也是完全不同的。从对该事件非常充分的报道看,死伤的歹徒实施的行为属于抢夺而非抢劫,与《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不完全吻合。张德军协助被抢夺的妇女抓捕歹徒,是值得赞赏的行为,但是采取的行为造成了不法侵害人伤亡,显然没有必要也非必须。
认为只要是“见义勇为”,就可以超越法律规定而不承担法律后果的看法,甚至滥用正当防卫的权利,只会造成以暴易暴等严重后果并导致私刑和报复等行为的出现,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这并非法治的进步,而是倒退。没有法治的社会,也很难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和公民守法环境。
② 道德如何保护见义勇为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国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道德要求。“为弘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受到不少人的赞许,是在引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不仅能激励公民更好地与社会不良行为作斗争,提高大众维护社会公德捍卫法律尊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能消除见义勇为和自发救助者的后顾之忧。同时,使得见义勇为和自发救助者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得到相应的回报。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法律和道德都需要,完全看道德并不可行,道德也需要法律的支撑。
见义勇为"这一古老命题并非法律上的概念,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象征,是国家极力提倡的英雄壮举。从古至今,见义勇为一直是人们追求的道德标准,当今社会上勇斗歹徒、救灾抢险的英雄事迹层出不穷,但在弘扬这一高尚行为的同时,见义勇为者却因自身正义行为遭受的损害无法得到相应保护,英雄们流血又流泪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以至于献出生命的英雄甚至得不到基本的治疗和抚恤,导致公民的行为向"扬恶"方向发展,无动于衷、袖手旁观的"看客"大有人在,"见义勇为"这一传统美德正缓缓流逝,那么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漫延,如何将见义勇为美德发扬光大,笔者认为,应着力建立和完善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法律,用法律、社会援助等形式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
③ 关于维护社会秩序主要依靠法律还是道德的辩论赛的资料。我方观点是道德…各位大侠帮帮忙…下星期就要用了
《论语•为政》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合乎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甚至不顾个人安危,这是一种大义。《宋史•欧阳修传》中载有:“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气自若也”。可见,在我国古代,见义勇为是人们所追求的道德标准。见义勇为在道德范畴内,属于理想的道德,具有更高的道德层次和思想基础,具有现实意义。有地方政府专门为此作出界定:“见义勇为是指不负特定职责的公民,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
在学术界,有学者从民法角度上进行分析,认为“见义勇为的概念应表述为:为了使国家的、集体的或者他人的利益避免或者减少损害而做出合乎正义的行为”。有学者从正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见义勇为应是指公民为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他人的人身及财产遭受侵害,奋不顾身,勇敢地做出的正义行动”。也有学者从更行政法的角度认为:见义勇为行为是行政协助行为。一方面是因为见义勇为者在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受违法犯罪活动的侵害或自然灾害的损害时,没有对其进行维护的义务。另一方面,国家有义务保护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孔子云:“见义不为,无勇也。”就是讲,看到合乎道义、值得去做的事情就要去做,如果不愿意去做,就谈不上有什么勇敢。可见,“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提倡的道德行为标准。这种传统美德历来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又焕发出了新的时代风采。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又一批见义勇为的英雄群体和先进个人,面对生与死的选择,临危不惧,挺身而出。面对持刀行凶的歹徒毫不退缩的英雄战士徐洪刚、以柔弱女子之躯挡住恶徒杀人屠刀的“钢铁女英雄”白雪洁、勇斗歹徒壮烈牺牲的下岗工人周光裕、抢救落水儿童的呼和浩特“12•14”英雄群体以及达州宣汉清溪井喷井现场的“干部往生死线上冲,群众往安全地带撤”的感人事迹等等。这些来自不同战线、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党员干部,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见义勇为”是人类社会的高尚义举,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社会对这种行为都是大力提倡和认同的。在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国家法律和政府的政策都不同程度的规定了对“见义勇为”者实施保护。四川省于2000年5月,通过了《四川省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条例》,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使“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以法律形式彰显了“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见义勇为”是自古以来广为国人所崇尚的一种观点,孔子最早提出了“义”。那么,什么是“义”?“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道德范畴应该是大众公认的,是一种社会标准,大家都去遵守,统治者也为社会稳定而去引导人们去遵守这种道德,假如有人违背了这种标准,会受到公众、社会的谴责,所以“见义勇为”受到人们的尊重,为了“义”,有的人甚至不顾生命,这就是孟子说的:“舍生而取义”。
两岁的佛山女童小悦悦事件, 先后被两辆肇事车三次碾压,在肇事车逃逸后,十八名经过的路人均对躺在血泊里的孩子视而不见。终于,一位拾荒老太发现了小悦悦,把她抱到路边并找到其家长。有道是:“人之初,性本善”,一位拾荒老人出手救了小悦悦,原因很简单:她没有多少知识,不知道少部分人的反道德说辞,她也许更不知道彭宇和许云鹤们的遭遇,无知者无畏,无知反而保护了人之为人的良知,这是她率真的体现;她如果看到小企鹅被贼鸥残杀,她也一定会出手相救;她不会用科学的思维,认为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是天经地义的,也不会认为这是符合科学而无动于衷的。现代知识从根本上说不等于良知,这十八人没救小悦悦,与科学家不救小企鹅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想的肯定很多,他们之中也许急于谈生意,也许晚了和恋人相约,更可能想到了彭宇、许云鹤……
( 案例说明:〖彭宇案〗2006年11月20日,南京市民彭宇陪同一名在路上跌到的徐寿兰老太太前往医院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徐寿兰股骨 骨折,需进行人造股骨头置换手术。徐寿兰随即向彭宇索赔医疗费,彭宇自称是乐于助人,怎么反倒被指成是肇事者,拒绝了老人的要求。后在各种调解失败后,于2007年 1月4日在鼓楼区 法院提出
〖许云鹤案〗: 天津市车主许云鹤因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判赔108606元。)
我们不能忽略了一点是人皆有良心,电视主持人崔永元说得好,他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不主动扶倒下的老人,我们老了,下一代就会主动推我们倒下。正因为制度的缺陷和正在完善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道德才尤显珍贵和重要,也惟有借助这一道德力量,人们才能积聚出制度变革的力量。对冷漠、自私的道德谴责,才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从而促进制度的完善,直至成为合理的制度。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道德是一种自律的行为,物质生活的丰富发达并不总是带来道德高尚的人民和文明的社会。道德需要我们每个人内心拥有一种神圣的纯洁的心!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48条和第183条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悟到道德与法制的哪些道理
道德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国家必须讲道德,如果你不讲道德的话,那就要必须有法治来进行惩处,这样才能维持正常的。
⑤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道德是法律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为法律提供了坚实的社会道德支撑;而法律则是道德的深化,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道德的实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同时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以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
通过立法,直接把社会主义道德中的最低限度义务法律化,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法律义务。例如,将见义勇为等先进行为纳入法律保护范围,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积极引导人们向先进榜样学习,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通过公正执法,惩治不道德行为,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政务公开、审判公开等措施,既可增强公民监督意识,又可强化公务人员的廉政意识;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可以促进职业道德的形成;依法惩处虐待老人行为,可以促进家庭美德的培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奠定道德基础。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道德、文化、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应依法对这些活动提供一定支持和指导帮助。
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必须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各级党组织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员要成为实践社会主义道德的楷模。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而以德行政是以德治国的基本要求。在法德兼治,相辅相成的指导下,构建起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体系。
⑥ 分析见死不救的法律和道德内容
近年来,见死不救行为屡有发生,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所谓“见死不救罪”,是指眼见他人陷入险境,自己有责任救助或有能力救助而袖手旁观的行为。问题是,既然法律要认定它是犯罪的,那么法院如何认定行为人有什么责任?如何认定具有救助能力而袖手旁观?
例如,面对一个人溺水,站在岸上的人没有下水救人,法院怎么知道这个人具有救人的能力?怎么知道这个人下水救人而不会被水淹死?又比如,如果鼓励公民见死必救,那么一旦因为救人而自毙,目前政府和社会在对这种见义勇为行为的经济补偿方面,未有切实可行措施,公民的后顾之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对此进行定罪,会不会使得犯罪扩大化?使更多的人违法而犯罪?
如果在岸边有几十人或更多的人没有下水救人,法院怎么可能通过对如此众多的人一个一个地进行审查,审核这每一个人是否具有救助遇难者的能力?如果在这众多的人当中,又确实有多个人具有救助遇难者的能力,但是他们都没有见死而救,最后法院也只是找到了其中某几个,而放过了其他一些具有救助能力的人,而对认定有罪人少数几个人治罪,是否是一种新的不公平?又或者是否对这众多的人都定此罪?如此一来,不仅增加了公民犯罪的机率,而且也使法院的工作量大大增加。
又比如,发生了偷盗抢劫事件以后,在现场的人如果面对手持利器的歹徒,法院怎么认定这些人是否具有救助能力?还有,因为怕犯罪,怕被追究刑事和法律责任,所以只要一有险情发生,在场公民就会迅速逃之夭夭,躲得远远的,这只能使险情扩大,增加险情的严重性,更是对遇险公民的伤害,使得他们本来可能得到救助的,反而没有人出面相救。
另外,打击犯罪,救火救险,毕竟只是警察的事,法律对公民没有这样的规定。如果认定在场公民犯有见死不救罪,会不会是对警察责任的分摊,是在为警察推卸责任,最后造成无人负责的局面?虽然有法国等国家已经有类似法律,但是也只是少数几个国家有此类法律,这说明大多数国家对此是持非常慎重的态度的,
见死不救,它通常只能是被视为社会的道德恶行而受到谴责。毕竟,一条法律的制定,要适合本国国情,既要打击犯罪,又要减少犯罪,而不是增加公民犯罪的行为,更不能是导致公民犯罪扩大化。
法律从来就不是万能的,试图通过制定严刑峻法,增加犯罪的罪名,来规范社会和公民的行为,从来就是行不通的。希望通过立法,制定“见死不救罪”,是法律向道德领域的扩张,是犯罪的扩大化,与我们正在建立的法治社会相悖,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