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行政立法权的主体

行政立法权的主体

发布时间: 2025-04-23 03:12:31

1.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主体分别是什么

司法权的主体是法院,行政权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立法权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司法权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开展依其法定职权和一定程序,由审判的形式将相关法律适用于具体案件的专门化活动而享有的权力。人们提到的“司法权”多指狭义司法权,即虽包括检察权在内、但却明显偏重于审判权,或仅仅指审判权(即以法院为相应机关)。

行政执行就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运用行政权于公共行政事务的组织管理过程中,以保证行政管理活动正常运转,实现整个行政目标。

在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还享有提出法案的权力。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立法权。

(1)行政立法权的主体扩展阅读:

在现代法治国家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它们之间既相互分立又相互制衡。在这些国家机关中,法院和行政机关是两个性质不同的国家机构,它们行使国家权力的目的、功能各不相同。

法院行使司法权,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司法权在价值追求、功能定位、运行方式等方面与行政权有着明显区别。

在我国现有政治体制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法院均可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行为进行监督,但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是主流,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则被限定在对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上。

由此决定了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和司法权监督行政权的对象和深度,因此,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具有有限性和局限性。

2. 在我国最高的行政立法主体是

在我国最高的行政立法主体是:在我国最高的行政立法主体是国务院。
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
行政法规应当备而不繁,逻辑严密,条文明确、具体,用语准确、简洁,具有可操作性。
国务院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的行政法规项目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1、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适应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
2、有关的改革实践经验基本成熟;
3、所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国务院职权范围并需要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一、行政立法的区别方式
1、立法主体不同,行政立法主体是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而权力机关立法的立法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以及特定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立法的调整对象不同,行政立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较为具体的行政事务,而权力机关立法的调整对象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大事项。
3、立法的效力等级不同,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
二、行政立法是如何分类
1、依行政立法权的来源不同,可分为一般授权立法与特别授权立法。
2、依行政立法的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
3、依行政立法的内容、目的不同,可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和试验性立法。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八十九条 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
(一)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二)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议案;
(三)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统一领导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工作,并且领导不属于各部和各委员会的全国性的行政工作;
(四)统一领导全国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规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的具体划分;
(五)编制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国家预算;
(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七)领导和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和计划生育工作;
(八)领导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
(九)管理对外事务,同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
(十)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
(十一)领导和管理民族事务,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
(十二)保护华侨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保护归侨和侨眷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十三)改变或者撤销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规章;
(十四)改变或者撤销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划分,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十六)依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十七)审定行政机构的编制,依照法律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人员;
(十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的其他职权。

3. 行政立法的主体

行政立法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
法律分析
由我国法律统一明确行政立法的主体对适用法律统一甚至社会稳定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立法主体进行规范,避免了法律的混乱现象,使得立法主体收到一定的制约。我国行政立法的主体包括:1、国务院;2、国务院各部门;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范围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国家行政机关接受国家立法机关的委托,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②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关行政管理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亦称“准立法”。行政立法的内容包括:行政机关和公务人员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管理国家事务的法律规范;对行政机关的活动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
法律依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决定》 六、 增加一条,作为第五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重大事项,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 行政立法的主体是什么

行政立法主体,是指依法取得行政立法权,可以制定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国家行政机关。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行政立法主体包括国务院,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国务院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级人民政府。

法律依据:《宪法》第九十条国务院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负毁旦消责本部门的工作;召集和主纤知持部务会议或者委员会会议、委务会议,讨论决定本部门工作的重大问题。

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迟伍,在本部门的权限内,发布命令、指示和规章。

《立法法》第八十条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没有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依据,部门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规范,不得增加本部门的权力或者减少本部门的法定职责。

5.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主体分别是什么

司法权的主体是法院,它通过开展依其法定职权和一定程序的审判活动,将法律应用于具体案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司法权通常指的是审判权,以法院为相应机关。在中国,司法权由法院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监督。
行政权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它们负责依法运用行政权于公共行政事务的组织管理过程中,确保行政管理活动正常运转,实现行政目标。在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通常由政府行使。在中国,行政权由人民政府及其部门行使。
立法权的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们依法行使立法权,负责制定和修改法律。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权通常由议会行使。在中国,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以确保国家法律的完善和发展。

热点内容
负法律责任的证明 发布:2025-04-23 05:08:17 浏览:65
2017年财经法规电子书 发布:2025-04-23 05:08:17 浏览:658
酒桌劝酒法律责任 发布:2025-04-23 04:58:48 浏览:970
劳动法没签劳动合同 发布:2025-04-23 04:53:09 浏览:54
大连劳动法地方规定 发布:2025-04-23 04:52:12 浏览:685
蒸湘区法院院长 发布:2025-04-23 04:49:17 浏览:776
最高人民法院肖杨简历 发布:2025-04-23 04:49:05 浏览:170
民事诉讼法解释149条 发布:2025-04-23 04:44:15 浏览:369
新婚姻法彩礼解读 发布:2025-04-23 04:43:30 浏览:849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知识有多少章 发布:2025-04-23 04:42:56 浏览: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