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道德
1. 关于仁义的名言
以下是一些关于仁义的名言:
-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这句话强调了仁义的无价之宝,与世俗的财富形成鲜明对比。
- 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不渝。唐代吴兢所言,表明坚守仁义之道,同时保持俭约之志,是始终不变的准则。
- 然功不能自存,而威不能自守,非贫弱也,乃道德不存乎身,仁义不加於下也。陆贾指出,缺乏道德和仁义,即使有功有威也难以长久。
- 守正直而佩仁义。朱熹在《宋名臣言行录》中提及,强调坚守正直并践行仁义的重要性。
-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出自《孟子》,意指君子最大的长处是用高尚仁义的心去对待别人。
- 仁义为友,道德为师。这句话倡导以仁义为友,以道德为师,体现了对仁义道德的崇尚。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这是《道德经》第十八章的内容,指出大道废弛后,仁义智慧才会凸显出来。
-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这句话描述了仁义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强调了仁义的内在性。
- 用仁义以治天下,公赏罚以定干戈。这句话体现了仁义在治理国家、平定战乱中的重要作用。
- 窃钩者诛,窃国者矦。矦之门,仁义存。司马迁所言,指出即使是大盗也有其仁义的一面,暗示仁义并非绝对,但有其存在的价值。
这些名言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仁义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仁义道德的崇尚和追求。
2. 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
信仰乃道德之本,没有信仰的道德,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信仰的人是没有道德回底线的;答而一个人一旦没有了道德底线,那么法律对于他也是没有约束力的。法律、道德、信仰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基本保障,而信仰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基石。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道德是社会和谐运行的基石之一。
B.如果一个人有信仰,法律就能对他产生约束力。
C.只有社会和谐运行,才能产生道德和信仰的基础。
D.法律只对有信仰的人具有约束力。
E.没有道德也就没有信仰。
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
正确答案:D
3. 《西游记》第一回古文翻译
译文: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在东胜神洲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块仙石,一天仙石崩裂,从石头中滚出一个卵,这个卵一见风就变成一个石猴,猴眼射出一道道金光,向四方朝拜。那猴能走、能跑,渴了就喝些山涧中的泉水,饿了就吃些山上的果子。
整天和山中的动物一起玩乐,过得十分快活。一天,天气特别热,猴子们为躲避炎热的天气,跑到山涧里洗澡。它们看见这泉水哗哗地流,就顺着涧往前走,去寻找它的源头。猴子们爬呀、爬呀,走到了尽头,却看见一股瀑布,像是从天而降一样。
猴子们觉得惊奇,商量说∶“哪个敢钻进瀑布,把泉水的源头找出来,又不伤身体,就拜他为王。”连喊了三遍,那石猴呼地跳了出来,高声喊道∶“我进去,我进去!”
那石猴闭眼纵身跳入瀑布,觉得不像是在水中,这才睁开眼,四处打量,发现自己站在一座铁板桥上,桥下的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着流出来,将桥门遮住,使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石猴走过桥,发现这真是个好地方,石椅、石床、石盆、石碗,样样都有。
出处:出自明代吴承恩的长篇小说《西游记》。
(3)乃道德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人吴承恩(有争议)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时期。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