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⑴ 我国公共生活中的主要法律规范有哪些它们基本的立法精神是什么
我国在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商法、经济法和国际法等方面规定了一系列公共生活法律规范,其基本立法精神是在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公共环境的基本前提下孩袱粉惶莠耗疯同弗括,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和自由。
在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对人们的公共生活的作用主要有:
1、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制裁违法行为,而是在于引导人们正确的行为,合法地参与社会生活。
2、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
3、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行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纪律等,它们是可以同时适用的。但应该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代替法律评价。
4、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没有强制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就会降低,预测作用就会被怀疑,评价作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意义,教育作用的效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5、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⑵ 民法典的立法精神
法律分析:民法典的立法精神是个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预,充分尊重民事主体的意思自治。民法典是指在采用成文法的国家中,用以规范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法典。民法典以条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规则来规范各式法律行为、身份行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条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⑶ 什么和什么是贯穿始终的立法精神
“平等”与“保护”是贯穿始终的立法精神。宪法立法精神不仅指引着我国宪法的制回定、答修改,而且在国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立法的总的原则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
一般原则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原则性与灵活性正确结合的原则,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原则,民主立法的原则,制定具有创建性、纲领性法律规范的原则等。
(3)立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扩展阅读:
立法的发展与种类
立法总是时代的反映,作为立法的内在精神品格的立法原则,总要随着时嬗进而嬗进。每一大的历史时代,甚至每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级,都会有相应的立法原则。
如西欧中世纪产生了神学世界观作为立法指导思想,以及由这个思想的一些原理、观点构成的立法基本原则。中世纪结束后,西方立法则以新的世界观即法学世界观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个世界观的一些原理、观点也相应成为立法基本原则。整个立法和各种立法都有自己的原则。
中国立法总的基本原则,可以从性质和内容的结合上区分为多种。其中,宪法原则、法治原则、民主原则、科学原则尤为重要。
⑷ 立法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任何一部立法都有其特定的立法精神,其内容不能一概而论,但其共有的基本法则是相通的。
立法精神是指一部立法,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如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就是说只有法律中规定为犯罪的行为才能据此定罪。这就是刑法的立法精神,是不容质疑的,是整部刑法的核心,是一切司法实践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