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尚
『壹』 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下一句
下一句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拓展资料:
原文出自老子《道德经》:“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意思是:道指内在品德的修为,术是外在本领。没有内在也没有外在的人,等于废人一个。一定要接一句的话:则废之。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
名人评价
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林语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尼采
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鲁迅
『贰』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章:不尚不欲 无知无为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章(民篇第二章)
不尚不欲 无知无为
(原第3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
其心实,其腹弱,
其志强,其骨常。
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解】
1、尚贤:尚,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这里指引导人们追求“贤”之名。
2、不贵难得之货:贵,重视,珍贵。货,财物,此句意为不引起民众的关注点,不制造稀缺性。
3、不见可欲:见,通现,显示,炫耀;可欲:贪欲的事物,不引起人民的名利心。
4、治虚:虚,空虚,引申为无形之处,指意识及思想层面。
5、其心实:实,充实,满足;让其内心充实、心满意足。
6、其腹弱:腹,指内在情感;弱:柔软。意为心地善良。
7、其志强:内在充满力量,也引申为有自己的内在价值观和信念系统,能知晓自己所是,不受外在批判的影响。
8、其骨常:意识像骨骼一样稳定持续。以上四点都是借喻的手法,来表达意识及思想层面治理的方向。
9、无知:无妄知。
10、无欲:无妄欲。
11、为无为:以无为的方式行事,即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为”,目的是以后“不为”,问题不解决连开始都不算。
【释义】
不在民众中推广贤人,民众就不会争名。不在民众中展现难得之货,民众就不会有猎取之心。不挑起人们的欲望之心,就不会引起争乱。所以圣人治理,从虚(心)、从内在下功夫。让人心充实,让情感柔软,让内在充满力量,让意识像骨骼一样稳定持续。使民无名利可争,自然不会有欲望升起。假使民众有了欲望之心,即使明明知道不可为,也想要尽办法去做。圣人无为,所以连治理也不需要了。
【释意】
常人通常从有、实处着手,圣人从无、虚、内在生发,不让其不好的念头生出来。老子的思想是防火,因为“和大怨必有余怨”,故要治于未乱。本章采用新的断句,侧重强调“不争、不为盗、不乱”,这正是从源头解决事情的思维。老子每解决完一件事,就在想如果这样的事再发生,如何用更俭的方法解决?在其它空间再发现类似的方法,是否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通过每次事件,找到一种通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为,目标是以后达到不为,老子的智慧是损之又损。所以每次老子遇到问题时都很兴奋,因为又有了一次悟道的机会。
《道德经新译》第十九章(民篇第一章)
六合之道 无为而成
(原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
1、斯:则,表示承接上文。
2、有,无相生:有是从无中生出,这里和后面“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相呼应,也引申为要解决有,要从生出的那一念“无”的源头着手,就是常说的不忘初心。
3、难,易相成:难处要从易处着手,这和后面“天下难事,必图于易”相呼应,也引申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长,短相交:长是短中长,因为比较才有长短的差异,这里引申为分而治之。
5、高,下相倾:地位高是因为有地位低的相比较,这里引申为上要照顾到下,处下的自然会主动呼应和响应上面。倾,表示态度恭敬。
6、音,声相和:要发出有益于对方的“音”,对方才能和“声”。音,发令的人;声,听令的人;发令的声音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声音;反过来,听声的懂得发音的,发出与之相和的声音。
7、前,后相随:领先是因为有后面的人跟随。前,走在前面没有人跟,说明方向错了;走在后面的要跟在正确的方向之后。
8、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任凭人们去做事。
9、不言:不用言辞,不用发号施令。
【释义】
当天下人,知美(名、色、利)而逐之,这种美行亦为恶乎;知道善而刻意为善,这种善行亦非真善。这是因为,人为定义有(善、美)的背后一定有人定义无(恶、丑)作为对比,才创造出有的定义。如果说一样东西长,一定有短作对比;说一个人地位高,一定是拿地位低的在作对比;说一个人声音大,也一定拿声音低的来作对比;说一个人领先,也一定拿居后者作对比。正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万事万物的本性发展,自然不脱离生命之道。圣人不需要刻意努力奋斗,故自然轻松顺势而为;也不会恃功自傲,标榜自己是好人,不会过分强调功劳是自己的;正因自己不居功,所以不会为名利所累。
【释意】
通过对事物和民众心理分析,让我们领悟民之要。民众有着上行下效的从众心理。当上面倡导有形之善时,民众自然去追求,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去做很多形象工程。只有不从语言标榜,而是通过“活的教导”,行不言之教,人们才会真正学习,并形成习俗。只有发自内心行道,不刻意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善与美。老子的德是利益更大的“我们”,不在乎外在的形式,主要看做事的初心。从民众心理,延伸到“六合”。有,是从无中生出来,有是子,无是母。站在利益我们的角度生发出来的有,就会被呼应、被响应,难的也变成易的。圣人做事从心出发,皆为心而做,不为名而做。
对企业而言,做出利益众生的产品就是最大的慈善,各行其道、守住本分就是最大的慈善。对于圣人而言,不论做与不做,其内在的力量都已经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