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道德
发布时间: 2025-04-25 01:36:45
Ⅰ 祖师大德如何来谈佛教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什么叫道德,就是一种准则和规范
佛说末法时代以戒为师,当然这种戒律,这种道德是非常重要的。
如杀、盗、邪淫、妄语等四戒。此四者自性是戒,不待佛制,人若持之则得福,犯之则受罪,故称性戒。(2)如饮酒等戒。饮酒之性固非罪,然能犯诸戒,故佛特遮止,使不饮之,故称遮戒。[俱舍论卷十八]
其中性戒,如果在加那么是五戒,出家的话比丘是二百六戒,比丘尼是三百余戒。菩萨受戒还有十重四十八轻等等戒律。
还有道共戒--道共戒又名性戒,不共外道、凡夫,实乃佛弟子实证三乘菩提之道所成,见道、修道后转依于所证而摄心为戒,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故自然不犯戒,但以摄心住于正道为戒,是名持道共戒者,有别于凡夫未证者需要依于戒相而摄心持守。
Ⅱ 祖师大德如何来谈佛教道德的
道德一词,多见于《道德经》,出于道家。
佛家不谈“道德”而常常谈及“功德”。
《六祖坛经》谓: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其理,非我祖师有过。」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