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典诵读书目
⑴ 老子的经典国学书籍有哪些
老子的经典国学书籍《道德经》作为 文化 主体的先贤圣祖们思想的光辉在闪耀,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下面介绍老子的作品《道德经》,欢迎阅读
《道德经》内容简介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 传说 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2]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 收藏 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函谷关的守关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国外注本
1.大田晴轩《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2.东条一堂《老子王注标识》
3.武内义雄《老子原始》
4.武内义雄《老子之研究》
5.武内义雄《译注老子》
6.狩野直喜《老子河上公注跋》
7.福永光司《老子》
8.木村英一《老子之新研究》
《道德经》主题思想
《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看了老子经典国学书籍还看:
1. 推荐青少年必读的十三部国学名著
2. 梁启超的国学书单
3. 国学经典诵读道德经心得
4. 适合儿童读的国学书
5. 初中生应读的国学书目推荐
⑵ 国学十大经典诵读
国学十大经典诵读包括:《易经》、《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庄子》、《诗经》、《尚书》、《孝经》。
这些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个人修养、增强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诵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中华民族的智慧精髓。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经之首,包含了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智慧,对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论语》则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伦理道德经典。诵读这些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国学经典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到许多关于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例如,《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描述了宇宙的生成和演化过程,让我们对自然界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孟子》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则强调了民本思想,让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公正和人民福祉。
总之,国学十大经典诵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通过诵读这些经典,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⑶ 涓鍥戒紭绉鏂囧寲鐨勭粡鍏歌佃讳綔鍝
涓鍥界鏂囧寲鏄涓鍗庢皯鏃忕殑鐟板疂锛屽叾涓涓嶄箯缁忓吀璇佃讳綔鍝併備笅闈㈡槸涓浜涗腑鍥戒紭绉鏂囧寲鐨勭粡鍏歌佃讳綔鍝併
銆婅鸿銆
銆婅鸿銆嬫槸涓鍥藉彜浠e剴瀹剁粡鍏镐箣涓锛屾槸瀛斿瓙鍙婂叾寮熷瓙瑷琛岀殑璁板綍銆傘婅鸿銆嬩腑鍖呭惈浜嗚稿氬叧浜庝汉鐢熴侀亾寰枫佹斂娌荤瓑鏂归潰鐨勬濇兂锛屾槸涓鍥戒紶缁熸枃鍖栫殑閲嶈佺粍鎴愰儴鍒嗐傝佃汇婅鸿銆嬪彲浠ュ府鍔╀汉浠鏇村ソ鍦扮悊瑙e剴瀹舵濇兂锛屾彁楂樿嚜韬鐨勯亾寰蜂慨鍏汇
銆婅瘲缁忋
銆婅瘲缁忋嬫槸涓鍥藉彜浠h瘲姝岀殑浠h〃浣滃搧锛屾槸涓鍥芥枃瀛﹀彶涓婄殑缁忓吀涔嬩竴銆傘婅瘲缁忋嬩腑鍖呭惈浜嗚稿氬叧浜庣埍鎯呫佺敓娲汇佽嚜鐒剁瓑鏂归潰鐨勮瘲姝岋紝鏄涓鍥芥枃瀛︾殑閲嶈佺粍鎴愰儴鍒嗐傝佃汇婅瘲缁忋嬪彲浠ュ府鍔╀汉浠鏇村ソ鍦颁簡瑙d腑鍥藉彜浠h瘲姝岀殑鑹烘湳榄呭姏锛屾彁楂樿嚜韬鐨勬枃瀛︾礌鍏汇
⑷ “道德经典诵读”班会。1.要《道德经》的音频朗读,选哪一段比较好,不用文件,就推荐一段,五分钟左右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
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