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对道德经的看法

对道德经的看法

发布时间: 2025-04-27 17:23:30

A. 《道德经》这部书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巜道德经》给我人生的启示主要有如下四句话:

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众所周知,“道”是老子极致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意思是:人世间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恒的真理”。就是说:不要拘泥于对一事一物一时的看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譬如生活中,一个家庭的道是什么,就是家和万事兴。一个公职人员的道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总的来说,这四句话告诉我们,努力做一个豁达的、明智的、自省的、知足的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离毛主席所说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更靠近了一步。在先人的指引下,自己能够不被世间的纷扰是非所羁绊,看淡人生,笑对人生,畅享人生,不枉活着一生!



B.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精选14篇)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欢迎欣赏!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1
鲁迅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道德经》主要是论述两个方面:一是世界本体――自然,即道与阴阳。道为世界之真,用阴阳成物。二是意识。意识为物的本性,以谦柔通于道。在这两个层面上,又构建了两重秩序:一是人,意识与自然间的秩序。这种秩序表明人要尊敬、理解、学习自然。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爱。脱离了爱,这种秩序将不复存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于道,道是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真,唯一的存在,即道就是世界。没胡道就没有世界,世界因道而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述道之理,而道之理应效法自然,而人、地、天也亦效法道。效法道应循道而行,利用自然之理,为自己所用,从而造福人类,使人类社会"天长地久"。倘若我们不依道而行,抱着"人定胜天"的心态,斗天、斗地、斗自然,最终的苦果还是自食。
"天之道,不争而善,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天有其规律,不是人所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利用其规律,在实践中实现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理想,因为"天不负有心人"。但是,功成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身退。"树在招风",我们应顺应天意,适时而止,方能自保,安享天下太平。
上善若水。"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2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提出了一个与巴菲特的想法一致的观念:“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是说,杰出的人并不直截了当的去追求大事,难事,而是有意识的不做大事,不做难事。他们做什么呢?他们做的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小事。对大事难事的把握和控制,在于从简单容易的方向下手,实现远大的目标,不与高难度的问题正面交锋,主动的避开高难度的问题。从小的地方做大事,而不要直截了当的构建一个大的格局,大场面。这样因为没有难度,就没有太大的失败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小的成功就能实现成其大的目标。把老子挖出来进入中国股市,会做得好,老子肯定是不懂现在经济,财务经济,金融学说,但他有大智慧,从简单入手,从易处入手,避开难的和大的,从而终成其大。
这个理念也正是巴菲特的核心理念之一,甚至也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源之一,巴菲特:“我从不试图跨越七英尺高的栏杆,我所寻找的,只是容我轻易跨越的一尺栏杆”。巴菲特的意思是“我不做高难度的事,只做杀鸡宰羊的事!问题的难度降低后,错误自然不会发生。”
提升成功率的根本办法是为其易,为其细,为其小,不为其难,不为其大,不为其烦,逐步积累在时间的作用下能够成其大,成其功。这其实才是根本的成功之道。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3
《道德经》通篇潜藏的一个主题意识是,反对技巧,反对知识、反对乱为,主张静待事务自身的发展,自然成。道家强调乱用知识、乱用技巧、乱用智力,是很危险的事情。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在道家眼里是成功者的基本特征。主张靠事物发展的根本道理,靠事物的自行演化,不劳而获,是道家的根本思想。
几千年来,道家的以上思想被视为保守、落后甚至反动。我现在认为这种看法可能是不识货的体现。道家强调不作为,无知识、无智技的基础是认为大自然自身会以最合理的方式存在和发展,顺着自然本有的发展事态、追随自然的节奏是最聪明的做法。乱思、乱想、乱研究、乱动颠倒了本末,把人的参与视为自然发展的主要条件,其实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没有人的干预就能自然发展下去,如果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最合理的自然发展。一个“有知者”在干预自然的过程中,造成的麻烦比产生的利益大得多!人类那点可怜的“智慧”在大自然的固有智慧面前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我个人认为道家的思想是非常高深的哲学,对投资有强大的指导意义。
道家强调知道最根本的道理、逻辑和规则后,必须要追求愚、笨、傻、呆,必须少做少为,少思少想,别求知、别发展智力、别发展技巧。严格来讲,道家这个思想对现代科学技术不是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是对投资来讲,道家的这些观点是最正确的。投资你想得越多,出错的概率越大,你操作的越多,赔钱的风险越大,掌握的知识越多,自以为是的可能性越大,你觉得自己聪明,乱为乱动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少掌握点知识,能不做尽量不做,投资成绩自动提高。你知道终极的总道理就可以了,你知道真正的本质性逻辑和法则就可以,其他的东西能不知道就不知道,能不清楚就不清楚,太知道太明白是有害的。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4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就指出;“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从字面上来理解是;道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那就不是恒久的道。名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的名,那就不是恒久的名。真正的恒道,恒名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
老子道的主旨,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寻找万物的始,和母。恒道,和恒名是众眇之门,玄之又玄,我们只能用心去体察。老子又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反过来说是;道是来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法则,是各种运动规律的体现。宇宙万物都来源于道,是道的体现。道周行而不殆,是宇宙万物之根本。是宇宙万物之母。
按现在物理学的质,能守恒定律来分析;物质不可能平空产生,也不可能平空消失。它只能以一种物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形态,或由质量转化为能量,或由能量转化为质量。物质是处在无限运动,无限变化的序列中。物质就其本质上来说;它既没有产生的一天,也没有消失的一天。但物质就其运动周期和演化周期而言;物质又是有生有灭的。任何一个天体或任何一个物体,都有它们产生和形成的一天,也都有它们必然要灭亡和消失的一天。一切天体或物体,各种种类的生物或生物个体,它们都处在生与死的轮回中,处在周期性的运动中,并都有一定的周期率。物质在无限循环运动中永存,物质基本微粒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即便宇宙,星系等一切天体都消亡,物质基本微粒不会消失,它们仍然以某种不为我们所知的存在形式而存在。这些微粒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会再次组成宇宙。宇宙在这样无限轮回中永生,无始无终。
老子的道很好的揭示了这样的规律;道既是指物质微粒本身一,又是精神的;是,大自然的法则,万物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宇宙万物都是从物质的最基本微粒一,从这个一中派生出来的。所以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人生方面,老子也有独到的见解;[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说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飓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世上人或显得智巧光辉,或显得严厉苛刻。都好象自己很有本领。而象老子这样懂得道的人,反而显得愚钝暗末;纯朴诚实,甚至显得愚陋,笨拙。但这正是遵循道而行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在智慧,财富,死亡方面老子也有独到的见解;认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足者富,死而不亡者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们做到了知人,知己,我们就显得比较就聪明,事情就做得比较好。知道了知足,我们就感到富有和充实。
“死而不亡者寿”,是身虽死,而道乃存;生是从大自然中来,死是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送妻升遐。认为,生死如春,夏,秋,冬四时交退,死不是什么悲痛的事,而是回归大自然的好事,所以,庄子鼓盆而歌,为妻子送行。
道家也有句名言;生从何来,死向何往。宇宙是从物质的最基本,无数微粒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过一个足够长的时间,它会回归到这些物质的最基本微粒中去。连宇宙都有消亡的一天,何况人呢?所以,不要把死亡看得那么可怕,我们要顺其自然,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之。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5
《道德经》洋洋洒洒不过五千言,却深深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历史发展,它洗涤了不少迷惘的心灵,直至今天老子的思想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纽约时报更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其地位可见一斑。
之前听人说中层人士学论语,高层人士学老子。其思想的高深令许多成功者与企业的老总所推崇,而且越来越多的老外在研究老中,首当其冲就是老子。我曾上当当网查过,竟然有许多外文版本。作为中国人有打心底的那份自豪感。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有不少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被动,柔弱不强势。我觉得这是一种误解,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无私无我的治理,并非无所作为,无为是为了更好的有为。“有”所以能够给人便利是因“无”发挥它的作用,无的作用更大。老子认为无就是有,有就是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因为无是万事万物的根源,无创生出有。我认为就像周易阴阳哲学中的一而二,二而一。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两者并不矛盾。功夫之王李小龙习武到最后悟出武术最高境界“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其实也是源于老子的思想。例如,杯子中间的空虚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若杯子里已经有物体,则无法再盛物了,我们经常讲的空杯心态,就是说不要持“盈”,水太满就要溢出来,甚至是倾覆之患。
《新三国演义》中有一集讲到曹丕与曹冲的故事。曹冲一贯聪明伶俐,深受曹操喜爱。曹丕为争取世子之位,竟下毒杀害弟弟曹冲。司马懿看在眼中,他说“真正聪明的人是不表露于外的”。我们尚且不论这段历史的真实性,故事表明一般常人只追求事物的显象,求全求盈,因而引起无数的纷争,人应处柔守柔,谦下退让。老子说委屈能保全、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弄的迷惑。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你不去跟人争,别人也不会跟你争。这正是不争是争的道理。所以大智若愚,一个智者应表现愚鲁,太聪明就会招人嫉恨。
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十分崇拜老子。他带领德国队夺得大力神杯后却突然隐退,许多人不解,而后的记者采访才表明了心迹,他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身退并非隐匿行迹,引身退去,而是敛藏、不露锋芒、不占据功劳。一个人成功之后,不能得意忘形,应保持平和,淡然处之才能长久。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有完善人格的人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从来不跟大自然相争,停留在卑下人人都厌恶的地方。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有道德的人为人谦下,谦虚反而能赢得爱戴。处处为别人着想反而能成就自己的理想。“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就是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经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最早应出于老子“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之王”。低洼才能得以充盈,你在低处高看别人,别人反而更尊重你。水能方能圆,良好的人际关系应像水一样,能融入任何容器当中。我认为容纳的根源在于理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会避免自己的怨恨跟无谓的争执。
也许有人会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打工一族,老子的大道真的那么重要吗?其实不管重要与否,他已经深深影响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还有部分老子的外国“粉丝”。人的修养要靠后天培养,没人天生就很有涵养。无论你想干大事业还是只想好好为人做事,都先要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上纯属个人领悟,道家思想在清朝学者纪晓岚看来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我只是理解了一些皮毛,人会因为自身人生阅历的增长而不断成长,相信终究会深入理解老子想灌输给人们的思想,从而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6
道之所道,德之所德,道德也。无道之道,无德之德,无道德也,万物之所以有道而自生,皆因有道而有德也。万物之所以无道而自灭,乃是无道而无德也。万物自生而长生,乃是有道而有源也。万物自生而不能长生,乃有道而无源也,道之所源,玄也,玄之所源,众妙之门也,众生有道而自生,而不长生;有道无源也,有道有缘且有源者,有道至极,而求得长生也。众生求道善心者,皆有道之人也。
天下人者,有人有道而有德也,有人有道而无德也,然有人无道而无德也;有人有道而有德,真善美也,有人有道而无德,一般也,人无道而无德然不真不美不善也。天地不仁爱者,以万物为平等也;圣人不仁爱者,以百姓为众生也。治大国者,如若烹小鲜也,往来者,皆是君贵而民轻也,而非圣君出世,而君轻民贵也,然则制度如此,而无可奈何也,然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茫茫寰宇,自盘古者开天辟地也,而众生有之。万物者皆有阴阳而来循环往复其道无穷也。
天下之道,众生皆在道中也,男者爱钱,女者爱美,然则男者不爱钱,女者自爱也,然则天下大同,众生皆归于其道也。然则女者爱美之心自古有之矣。然则众生只知爱美,而不知善者乃美也,道德之经,其道无穷,善者看之,乃更善也,智者看之,更智也,众生看之而众生皆悟起道也,吾观道德之经,其道无穷也,而自知,众生皆在道中也。小童,期盼天下众生皆有有道而有德也。
道之所以是道,德之所以是德,是道德的意思,没有道的道,没有德的德,没有道德。万物之所以能自生,是因为有道才能自生,都是因为有道有德万物才能生存,万物之所以没有到自生自灭,是因为万物没有道没有德呀,万物能够自己生存而且能够长生,而是因为有道而且达到道的源头了。万物能够自己生存而不能够长生,而是因为有道而没有达到道的源头啊,道的源头是玄门,玄门的源头是众妙之门,玄门是是维度,维度的源头,才是万维之度。众生有道而且能够自己生存,却不能够长生。是因为有道而没有达到道的源头呀,能够知道道的人而且是有缘人并且还知道道的源头所在,有道极致的发展,才能够知道长生,众生有求道之心和有善心的人,都是与道有缘之人。
天下的人,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有德行,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然而有的人却是没有道德,没有德行;有道德而且有德行的人是真善美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只是一般人呀,有的人有道德而且无德行,那他就不真不美不善呀,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贯平等,圣人不情感用事,对百姓一贯平等。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鲜一样,古往今来的人们,都只是知道君王贵重而看轻百姓,只有圣明的君王出现了,才知道,君主轻而百姓贵重了,可是,这是因为制度就是这样,没有别的办法呀,然而人类取法于大地,大地取法于天德,而天德取法于道统,道统取法于自身。茫茫宇宙之中,先是盘古开天辟地,然后才有的众生。众生都是有阴阳的,但是循环往复,都是因为道没有尽头呀。
天下的道理,天下的众生都在道的世界中,男人喜欢钱,女人爱美,但是男人不喜欢钱,女人自爱的话,那就是世界大同了,众生都回归道的运行中了。然而女人爱美之心,自古以来就有了。但是众生只知道爱美,却不知道善良的人是真正的美丽呀,道德经,其中的道理没有尽头,善良的人看到它会更加善良,有智慧的人看到它,会更加有智慧,众生看到它,那么众生都可以悟道了,我看道德之经,知道其中的道理没有尽头,而且自己知道,众生都在道的世界中,小童,盼望天下的人们和众生都有道德和德行呀。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篇7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人之所?骸9始赣诘馈>由频亍P纳??Y。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由??r。夫唯不??。故?o尤。
老子的第八章堪称是老子文字被引用率最高的篇章,然而翻了几种注释,感觉所作的解释都似有偏颇。
老子思想不可否认是出自周易,或者说老子文其实是对周易部分思想的进一步解释。孔子作十翼,为周易经文作传,老子文其实也有这个意味,只是因为并非全篇作注,所以另成一书,但其思想是对周易唯物部分的继承。所以从周易的角度来看待老子的文字,实有此必要。
解释老子第八章前,我们需要先思考两个概念:“善”与“争”。老子所讲的善与道德无关,是指趋向于好的方向意思,或者我们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好”,仅仅即指事物发展的状态。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违逆的意思,不争,即不与自然之道相违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此处并非在讲水,而是以水作为象征来讲解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水性避上而趋下,总是从高处向低处流,这是水的本性。水滋润万物生长,而不与万物争其功用以自长,这也是水的本性。“处众人之所恶”,此处是指水之性。水避上而趋下之性,人所恶之。所以老子此处其实已经指出人性与水性之不同,而并非让人去学习水之性情。水之性因与人之性所不同,所以为人所恶,然而这是水的存世之道,我们看水性之不好,而在水,却是其功用,其性质,所以老子讲,我们眼里的不好,于水来说,却合乎了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生活中我们常觉得别人的处世行为大有问题,其实在对方来看,因受其个体性情,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其行为是出自本能的自然行为。也许以对方看来,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大有问题,而我们的行为,也是受着个体性情,教育环境影响的自然之道。在自己看来,自己的行为都是合乎情理的。老子此处讲水,是希望通过水的象征来引发人们对人之性情的沉思,水的上善之道是这样的,那么人的上善之道又是什么呢?读至此处,我们必须有一个区分,就是老子通过水来引发人们对自身处世的思考,而非让人去学习“水”避上趋下,处众人之所恶的性质。如果我们以为此处老子在教人学习水的存世之道,那么就完全违逆了老子的教诲。
老子在讲过水的上善之道后,在下文是给出了人的上善之道的。“居善地。心善?Y。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由??r。”这几条就是人顺从自然规律的上善之道。居善地的居字,不只是住处,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于世间停留处,皆可理解为居。我们说最好的居处在哪里呢?老子说是“地”,这里的地是大地吗?我看不只如此。天地相对应,天为虚,地为实,老子回答的地,也同水一样,是作为一个象征提出的。地是什么,这个可能就需要我们去周易当中寻找了,因为老子思想出于周易。所以我认为老子地的解释有两个,一是有形的地,我们需要从有形的地去理解其象征形而上的意义。二是周易所解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的善居之处,最好的居住状态,答案便是地或者说有地德之处。
心善?Y,内心的最佳状态是什么样的呢?老子同样以象征的方式回答了一个“?Y”字,这个?Y字很好解释,因为老子在第四章中就讨论过。“道?_而用之。或不盈。?Y兮似万物之宗。”完满的心态,应该像深渊,像杯子一样的形状,虚空而不是满溢。清空内心不需要的东西,去接纳万物之美,而不是让世间的烦杂在内心里拥挤。

C. 《道德经》读后感(3000字)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因为物极必反的规律,所以在社会政治制度上,如果太过于强调某一反面,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所以老子所主张的政治哲学和行事方式的核心是“无为”。即注重于取消一切导致混乱的源泉。以无为为之,以不治治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D. 如何评价老子的《道德经》

由于老子其人及其著作,历来即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在开始介绍这个问题之前,先必须交待一下我们将采用那种观点作为我们的立论依据。这里,我们不准备详细地去介绍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了,因为任继愈先生在1985年3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修订版《老子新译》一书的“绪论”中,已经对有关各种不同的分歧意见,作了非常详细的系统归纳和分析,并在归纳分析各种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很好的看法,也可以说是对这些争论问题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他肯定了老子是春秋晚期的人,与孔子同时而略早,是孔子的老师;《道德经》五千言基本上是老子本人的著作,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农民群众的愿望。他的这些观点也正是本文立论的依据之一。此外,张松辉教授在2006年8月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老子研究》一书中,又在任继愈先生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对老子的身世及其思想,作了更为详尽的考辨,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考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老子为首的道家文化,乃是批判继承了以西周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的产物,“老子思想是属于中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第108页),并在论证老子对儒、佛两家均有极为重要影响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其和道教的密切关系,认为老子是道家文化的创始人,又是道教所尊奉的教祖,其著作《老子》一书,被道教尊奉为主要经典,称之为《道德尊经》;其基本思想,为历代高道们所继承和发展。所以,他认为道家与道教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离开道教而谈论道家,这个道家就是有头而无尾;相反,如果离开道家而谈道教,这个道教就是有尾而无头,他的结论是:“应把道家和道教视为一体”并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证(本书第406-412页)。他的这种看法,我们是基本赞同的。我想,也许这正是我们这次召开的“国际道德经论坛”,既邀集了海内外的道教领袖,又同时邀集了世界范围内的专家学者以及文化、经济等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一起共同参加研讨《道德经》的一个重要原因。

E. 大家对《道德经》有何看法

宇宙高层次的法理 包罗万象 论述标准 语言简洁 理通法明 从古至今 成功人士 没有不学习研究版道权德经的 ·············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许多现代人错误地理解为“无为”,实际上,用一句话可以概括,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好理解,自古在中国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没有不通读《道德经》的。而无为呢?无为就是无所谓,对一切事象都不放在心上,对人生无所谓成败;对事物无所谓美丑、好坏;对世态无所谓幻化变迁。

热点内容
银行超时劳动法 发布:2025-04-28 03:29:29 浏览:72
劳动法中规定组织职工体检的规定 发布:2025-04-28 03:28:02 浏览:396
深圳司法拍卖汽车车牌 发布:2025-04-28 03:22:50 浏览:771
华政国际经济法保研 发布:2025-04-28 03:22:50 浏览:421
医疗器械的法律规章及规范 发布:2025-04-28 03:07:57 浏览:604
巾帼法律服务志愿 发布:2025-04-28 03:04:29 浏览:421
思想道德作品 发布:2025-04-28 03:03:56 浏览:706
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 发布:2025-04-28 02:58:07 浏览:836
司法厅政审 发布:2025-04-28 02:41:35 浏览:690
立法界定 发布:2025-04-28 02:40:52 浏览: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