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社会遥远
Ⅰ 简述法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
中国古代法一直就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这种状况一直延续了近200年以后。清末以来转向西化的政治法律制度改革也在风风雨雨中走完了100年的历程,我国社会也从一个传统的地缘和血缘关系社会过渡到了以市场配置为基础的现代社会,法治建立的土壤由此已经诞生。在这100年里,中国人经历了两次社会暴力变迁,但是,暴力变迁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一切,法治离我们依然遥远。坦率地讲,我们今天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并非某朝某人的蓄意破坏,而是历史甩给我们不得不接受的包袱,是置身于其间的我们每个人带着我们各自家族远古的文化基因共同塑造的产物。[xiii]法治的理想何其美好,然而我们看到的却离法治多么遥远。法治基本构成的缺失,成为我们心中的痛。
现实的确不容我们乐观。从目前看来,法治主体的素质并不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广大普通公民知识文化水平偏低,虽然2000年中国总人口文盲率已经下降到了7%左右,但各个不同地区的文盲率却存在显著的差异。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文盲率较低,绝大多数省份都在5%以下,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文盲率却较高,西藏的文盲率甚至于在32.50%左右。其他如青海、甘肃、宁夏、贵州、云南、安徽的文盲率都在10%以上。[xv]尚且不谈在广大公民心中法律意识的厚薄,法律观的正误,光就领会依法治国的确实涵义便存在不少困难,还何谈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二,司法者学历构成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数据表明,据统计,在现有律师中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463人(占0.3%),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6329人(占4.8%),本科学历的有43691人(占34.8%),大专学历的有55693人(占48.1%),还有一些早期律师只有中专、高中文化程度。[xvi]借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律职业者还主要由专科生、本科生担纲,学术造诣,甚至法律理念仅停留在初始阶段。同时,广大法律职业者甚至仅知
刑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
,不知反倾销、网络信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等新兴法律,与我国加入WTO后对法官和律师的业务素质要求是极不相适应的。
Ⅱ 关于宪法的小短句有哪些
关于宪法的小短句:
1、法大行,则是为公是,非为公非。
2、法律总是要遇到立法者的感情和成见的。
3、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
4、法无授权不得为,法无禁止不得罚。
5、人生行万里,法律记心里。
6、普法教育你我他,法治建设靠大家。
7、法以民为本,民以法为天。
8、遵守法纪,从我做起!
9、法是铁,律是轨,不循法律要出轨。
10、学法让人生更美好,守法使社会更和谐。
11、举证责任之所在,即败诉之所在。
12、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
13、在世界各主要文明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形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
14、无论何人,如为他人制定法律,应将同一法律应用于自己身上。
15、真想解除一国的内忧应该依靠良好的立法,不能依靠偶然的机会。
16、宪法是一个无穷尽的、一个国家的世代人都参与对话的流动的话语。
17、解释法律系法律学之开端,并为其基础,系一项科学性工作,但又为一种艺术。
18、法律是人类为了共同利益,由人类智慧遵循人类经验所做出的最后成果。
19、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实施众所周知的规则,否则不得对个人实施强制。
20、有理智的人在一般法律体系中生活比在无拘无束的孤独中更为自由。
21、法律显示了国家几个世纪以来发展的故事,它不能被视为仅仅是数学课本中的定律及推算方式。
Ⅲ 关于法治的优美句子精选71句
1、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
2、吃菜根淡中有味,守法律梦里不惊。
3、宪法是根亦是魂,立国之本此为准,护法守法不在口,依法行事在走心。
4、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贝卡利亚
5、忠于宪法,服务社会。
6、坚守努力,接力前行,法治的力量就会生生不息,法治中国的梦想也定会实现。30、莫道行路难,守法路自宽。
7、踪迹守法是是宋伟发放鬼,世事难。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
8、当秩序成了混乱的时候,就不得不用混乱来维持秩序,拯救法律了。——罗曼·罗兰(法)《哥拉·布勒尼翁》
9、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苏辙
10、国泰于法正,民安于律清。
11、法由民出,权依法使,学法辨是非,守法践于行,弘扬宪法,遵纪守法,办事依法,最好办法。
12、总扫法律只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而高尚的道德。观念是我们最高的追求。
13、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身就是讲道理……法律,也----即明示道理。——爱·科克
14、司法公正既要求审判过程遵循平等和正当的原则,也要求审判结果体现公平和正义的精神,更要求参与审判的法官要以正直无私的态度,以尊重事实和遵守法律为准则,努力实现案件处理结果的公正。
15、依宪治国,处处政通人和;依法兴邦,人人安居乐业。
16、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正因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弗劳德
17、奉公守法:奉行公事,遵守国家规定的法令制度,不违法徇私。
18、法制教育简单的句子,比如说法治社会,让人们都能遵纪守法,社会才能安全
19、法学家的经典语句:
20、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爱献生
21、法律知识很重要,学法懂法不可少!学法入心底,不触高压线!首发过生活,幸福有保障!用法维权益,说话有底气!知法守法做表率,家邻和睦安宁在,人人欢乐笑开怀。
22、吾国民性最驯,惟薄于守法习惯,余望国民共守本国法律,习之既久,则道德日高。
23、知法分清荣辱,学法明辨是非,用法处理纷争,懂法不会吃亏。手法从我做起,护法人人有责,宣法社会更美。
24、法律是一种强制性秩序。——凯尔森(美)《法律和国家概论》
25、学法,知法,立身守法;用法,护法,办事依法。
2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西塞罗
27、在世界各主要礼貌中,中国是距离法治最为遥远的一种,甚至与欧洲构成了两极相对的反差。——滋贺秀兰
28、宪法,乃国之根本,民之倚仗。
29、疏法胜于密心,宽令胜于严主。——吕坤(明)《呻吟语·治道》
30、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让法治精神成为全民的信仰。
31、积极学宪,懂法明理,规行矩步,一生受益;人人守法,处处和谐,更好明天,同心协力。
32、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伯克
33、普法的核心在于普宪,依宪治国,发挥宪法作用,树立宪法权威,塑造宪法信仰。宪法作为最重要之法律,一定要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34、古语云:“法不阿贵,绳不绕曲”。只有法律才能保障我们每一位公民的权利和只有!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母法,也是根本大法。大学生更是要主动知法、学法,带头做宪法的“代言人”!
35、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我的德行。——阿奎那
36、在一切能够理解法律支配的人类的状态中,哪里没有法律,那里就没有自由。——洛克
37、宪法让我感受到国家对人民的尊重和保护,守法学法,从你我做起。
38、从走劳动纪律,遵守公共持续种种社会公德。
39、“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40、中村法治点点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宋应国律教化子松,莫因小事。而不为
41、德行天下,法治社会,人人用法,和谐中华。
42、关于法治的句子
43、你所说的话不一定正确,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44、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45、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坚决实施依法治国,让宪法走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遍及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46、以宪为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人为本,共同构建法治社会。
47、发挥宪法作用,树立宪法权威,普及宪法知识与价值,让宪法权威深入民心,人民才有法的保障,国家才能更加富强!
48、学习宪法,就是要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宪法观念,培养宪法意识,普及宪法知识,塑造宪法文化,使宪法更加贴近我们生活,成为生活中的规则与习惯。
49、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棵大树,宪法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基。宪法是法之统帅,从宪法出发,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50、贪图享受则不思进取,不思进取则坐吃山空,坐吃山空则铤而走险,为官的贪赃枉法,为民的则杀人抢劫,最后垮台灭亡;而清贫则勤俭,勤俭则发愤,发愤则守法,守法则平安。
51、“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
52、如果您能专业敬业守法尽本份照顾您的保户,忠诚于您所属的保险公司,则那顶荣耀冠冕将非您莫属。
53、新时期的宪法经历了几次修正以来,更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使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宪法保障无处不在,宪法精神无处不在!
54、普法人甘愿用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做法治中国的奠基石,致敬!我们和你们一起奔跑在实现法治梦、中国梦的路上。
55、学法爱法维护法,知法用法行天下。
56、常学勤思多反省,奉公守法严自律。
57、学法以正,普法以诚,明法以精,尚法以恒。
58、学法辨是非,守法践于行,宪法广宣传,社会更安宁!
59、感受宪法价值,扩大宪法基础,注重宪法形象,维护宪法尊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为人民幸福生活护航!
60、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彰显法治力量,建设法治中国。
61、一言一行,必合乎道是公务员必须具备的品格,而奉公守法是公务员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之一。
6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
63、立法者三句修改的话,全部藏书就会变成废纸。——基希曼
64、我们要牢记祖国对我们的养育,更加热爱祖国,以红领巾为荣,遵纪守法,为了祖国的未来奋斗,让祖国更加强大富饶。
65、克己奉公遵纪守法不耻下问大义凛然威风凛凛彪炳史册闻鸡起舞谦虚谨慎助人为乐。
66、为官者依法,国泰民安;为名者依法,和谐发展;为商者依法,商机无限;为友者依法,高朋满座。
67、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必须颓败。——塞内加
68、人民教师,作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教育者,应该干一行,爱一行,专心致志,勤奋学习,精益求精,博学多闻,遵纪守法,唯有如此,才能胜任教书育人的重任。
69、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70、只有法治才能让我们这个民族走向真正的复兴
71、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我的德行。——阿奎那(意)《神学大全》
【关于法治的优美句子精选71句】相关文章
好的祝福语大全精选好句22句
给长辈的生日祝福语简短独特精选41句
给长辈的生日祝福语简短独特22句
土味情话污一点的撩女优选好句70句
哀悼烈士的句子优选23句
错误的选择精选好句35句
Ⅳ 关于法制的名言
法律,在复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制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孟德斯鸠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面前人人是平等的。——英国法学家波洛克
法律的调整对象是行为,而所谓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法律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张文显
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像影子跟随着身体一样。——(意)贝卡利亚
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我国著名法学家郭道晖
法律的真正目的是诱导那些受法律支配的人求得他们自己的德行。——(意)阿奎那
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的利益;一部分靠有害的强制,一部分靠榜样的效力。——(荷)格老秀斯
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著名大法官卡多左
Ⅳ 《马背上的法庭》遥远乡村的法理,是法与情之间的平衡
庄重、威严、肃穆是大众对法庭最直观的感受。但是,当我们将视线从城市转移到偏远的山区时,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法庭形式。一匹马,驮着国徽,马后跟着三个人,穿梭在穷山僻壤,走到哪儿,法庭就开在哪儿,这就是马背上的法庭。
《马背上的法庭》既像一部故事篇又像一部纪录片。片中记录着冯法官、杨阿姨、阿洛一次下乡执法的过程,与其说是去断官司,不如说是去调解邻里之间鸡毛蒜皮的琐事。生活在边陲腹地的人们,对法基本没有任何概念,在他们看来,能够帮他们解决那些他们无法解决的矛盾和麻烦,就是法。这与真正的法律,有着太大的反差。没有对错的断案,暧昧不清的是非,就成了辗转在乡村二十多年的冯法官和初出茅庐的阿洛之间的冲突,更是与现代社会脱节的乡村真实写照。
同样都是讲述乡村故事,比起《那人 那山 那狗》这类“自始自终都是淡淡的叙事,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一段温暖的感情”的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给人的第一观感,并不太舒服。这部在宁蒗县拍摄的影片中,山是光秃秃的,空气是雾蒙蒙的,村寨是苦兮兮的。哪有什么云南的好风光。从景到人,导演都没有打算用唯美的镜头去讲述,只是阐述一个现实,从建国初期就形成的流动法庭,艰难地在旧治与法理之间的维持平衡。这几十年现代城市的滔天巨变,却没有时间仿佛在这些边远地区衡扒,流淌的如此之慢。
一流动法庭的诞生,是旧治与新法的结合
《马背上的法庭》的原型,源于一张图片。图片上的是重庆奉节县,两个法庭的执法者,穿梭在河面上的钢丝上,背着法庭背包,捧着国徽,朝着远处的村庄滑去。“溜索上的法庭”、“草地上的法庭”、“渔船上的法庭”、“背篼上的法庭”……偏远地区法治的完善,法制的普及,离不开这些法官跋山涉水的远行。
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交通到不了的地方,但是,没有这些执法者走不进的土地。“马背上的法庭”更像流动的符号,为得是,让旧治与新法能够更加融洽的结合,也为了,那些贫瘠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能够快速的适应新时代社会法治建设的发展。
古代法制,经历了数千年的变革,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占据中国绝大领土的乡村,在法制发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家族式和乡贤式法治模式。旧时咐仔昌族长与祠堂的绝对权威,自古对读圣贤书者的崇拜,这些都使村民们逐渐形成了无讼观念,在村民看来,能够解决自身麻烦事的,不是政府,而是族长或者乡贤。
随着新中国建立,村庄的法治从之前的宗族把持到熟人把持,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从最早的宗法制到以地缘关系、利益为中心的契约型乡村法治,也就是有人曾提出的“半熟人社会”。“半熟人社会”是“法治秩序”、“人治秩序”、“规则秩序”、“宗法秩序”交织在一起的混乱状态,也是中国乡村转型期暂时性社会形态。在“半熟人社会”里,乡村的法治主要面临三大治理难题:第一,法律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的问题,主国家法律与传统宗族规定之间的冲突;第二,国家法治与村子自治之间的冲突;第三,农民的公民权利得不到保护。
这一点,影片中也有所涉及,在阿洛的喜宴上,一群人气势汹汹地冲了进来,原来是阿洛的老丈人宰了别人家的羊,宰羊的原因是因为对方的羊糟蹋了自家的庄稼,老丈人说他完全是按照乡村公约办的,没有错。阿洛犹豫再三,还是说出老丈人做法的不对,风波再起,喜宴被中途停下。
通过这个场景,我们也就意识到,法律与乡村公约或者民风民俗之间的矛盾时有发生,流动法庭的诞生,也就是为了调节法理与旧治之间的冲突,使得这二者能够融合发展。
如果认为《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主旋律的正能量电影戚碧的话,那就错了。此片没有打算 "弘扬"、"歌颂"这些执法者,而是更加清晰的反映出,当下乡村法治发展中的不易和艰辛。
二遥远地区,执法者在情理与法理之间的艰难的平衡
在新法官小洛看来,这此的执法之行,简直是无稽之谈。从法庭现场的布置,到审理案件,没有一件能跟法挨得上边,更加没有法的庄严。更加让小洛无法理解的,是老冯执法的行为和判决的方法。
妯娌分坛子,老冯砸碎了坛子,自掏腰包,让妯娌各自再买一个;猪拱了罐罐山也就是祖坟,原告不依不饶,老冯提议原告也牵头猪,拱一次被告的祖坟,被告气急败坏,老冯由此将心比心的劝说,被告赔一头猪,做一场法事;妇女欠钱,老冯再一次自掏腰包。
老冯与阿洛的冲突,发生在阿洛带着媳妇出走之后。
阿洛的喜宴,因为一头羊被毁,阿洛带着媳妇双双出走,村子里的人因此不再信任老冯。老冯与阿洛再起冲突,阿洛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帮里不帮亲才是法的公正,老冯却责怪阿洛不该带着媳妇一走了之,这样破坏了法庭工作人员的形象,导致村民不再愿意相信法庭,再也不愿找法庭打官司了。
阿洛一气之下,带着媳妇再次出走,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来。在阿洛眼里,老冯身上没有法官应有的威严,他只是一味地充当和事老,不断和稀泥,法的对错已经变得模糊不清,村民认可的不是法,而是老冯这个人。所以,阿洛很直白的说到,老冯花钱买来的,是他自己的形象,是他自己的面子。
阿洛说的不算完全错,可是,阿洛却没有认真去了解法律与村民之间的关系。在遥远的乡村,物质匮乏,信息闭塞,村民光活着就耗费了全部的精力。在普通人眼里一个只值2.5元的坛子或许不算什么大事儿,可是,对于那里的人们来说,那一个坛子,却是重要的家当,无法割舍。所以,有时比法律更重要的是,以他们更能接受的方法去审判。所以,老冯在民情和法律之间的博弈,如果说为了他自己,不如说那是他的责任,更是他对国徽的承诺。
老冯唯一一次发火,是马连带着国徽一起被偷了。马没了,国徽陷在一篇草海中,老冯想也不想,试图冲进去,草海里成片的沼泽,一旦误入,人很有可能没命。村里人不理解老冯对国徽的重要性,老冯说:这就像你们的佛祖。
村民心中的国徽,一下上升到神灵的位置。合力将国徽从草海里请出来,洗干净,挂在高处,燃起篝火,双手合十虔诚祝祷,此时村民心中的国徽,就是神灵,可以保佑凡人的安康。这是法治覆盖最遥远的地方,扭曲的法理和当地的民风民俗融解在一起,法理和人情之间脆弱的平衡,是流动法庭中这些执法者不得不去面对和解决的,有时候,或许无法用法律的条文去判定对错,牵扯其中民情,更需要他们考量。
这场篝火的祈愿,摩梭人虔诚地摸着国徽,让我们认识到老冯对于民情的了解,还有情与法之间的尺寸的把握。此时此刻,法律犹如燃起的火焰,散发着最为真实的力量,法律存在的意义从里都不是惩戒,而是让生命值得敬畏,并且自律。
维持这种微弱的平衡,有多艰难?老冯端着酒杯,对阿洛的媳妇说的那几句话,道尽了这其中的辛酸:嫁给法庭的人,是一件辛苦的事儿。老冯的妻儿,离他远去,行走在蜿蜒大山二十多年的老冯,最终,形单影只。
如果说老冯代表着传统,那么阿洛就代表着现代。
三年轻一代的崛起,新的思想与旧俗的碰撞,是矛盾更是新生
影片一开始的法官杨阿姨,因为法官的职业化,一刀切下,没有文凭的杨阿姨,虽然只有四十多岁,也只能被迫退休。代替杨阿姨的,就是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阿洛。阿洛结婚时的那场喜宴,在村民们还穿着传统服饰时,阿洛和新娘穿着新式的西服和婚纱。
阿洛夫妻两个,显示了社会必然的进步,可是,这种进步中,却矛盾丛生,这些年轻人在吸收着新时代潮流思想,已经与家乡旧习俗格格不入。阿洛不断在旧俗中败下阵来,他不肯审理猪拱罐罐山的案件,认为那是封建迷信。阿洛在乡俗与法律之间,选择了法律,这在他看来是正确的事情,却引得老丈人极度不满,婚礼也被迫中止。
阿洛身上具备着源于自身先进理念产生的优越性。可是,他全盘否定了过去,只顾着眼看前方。他忘记了,广大偏远地区是没有实施这种硬性的法治的条件的。虽然矛盾频生,但是,阿洛的年轻、冲撞、激进,是逐渐改善乡村法治必不可少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虽然鲁莽却使法律的棱角更加分明,也更有力量冲破民众旧俗的法治观念。
来时的三人和一匹马驮着国徽,去时已经就剩老冯和一匹马驮着国徽,中途,渐黑的天色里,打着瞌睡的老冯不慎跌落山崖,镜头里那匹马驮着国徽继续前行。
结语:
陈弘毅曾说:法治概念的最高层次是一种信念,相信一切法律的基础,应该是对于人的尊重。这是法治社会最为理想的状态,法律的实施不应该仅仅是惩治损害他人或国家利益的人,更是维持整个社会安定的一种无声的信念。
这部影片,更是说明了,在遥远的山村,法治的施行,更加需要结合当地的风俗民情。执法者在执法的过程中,掌握的也是情理与法理之间的平衡。《马背上的法庭》刻画了乡村普法之路的艰难画面,法观念的贯彻,需要一代又一代流动法庭执法者的努力,乡土的法治,需要我们去深入地了解乡土,用多种的方式和态度,去面对它的顽固性和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