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和平版
『壹』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
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1)道德经和平版扩展阅读
作品赏析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贰』 《道德经》第八十章: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在《道德经》第八十章中,一幅理想的社会画卷被描绘出来,那里是小国寡民,人们安守本分,生活简朴。 他们不追求物质的丰盈,不依赖器械甲兵,因为真正的和平寓于内心的宁静。邻居之间虽近在咫尺,却无须往来,彼此的边界自然清晰,和谐共生。
这里,高效工具不再是推动进步的象征,反而可能滋生贪婪,破坏自然的平衡。人们享受着朴素的美食,穿着舒适的衣物,居住在和谐的环境中,死亡的不可逆性被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而非恐惧的对象。生死的轮回被理解为心念所生,唯有放下执着,才能从生死的幻象中解脱出来。
修道的真谛在于回归真我,断除贪欲,活在当下。谷神和周行循环的智慧,教导我们超越生死,而非陷入凡俗的纷扰。 圣人的教诲,是对生命的深度理解,提醒我们不要被名利所困,保持内心的纯真和节俭。
然而,现代社会中,高效工具的双刃剑效应显现,人们在追求便利的同时,也可能陷入生存的困境。行走在道上的人,需要明智地选择,谨慎对待生活,简化社交,抵制诱惑,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平衡和安宁。
佛法、《道德经》的智慧,以及个人的觉醒,共同构成了保护自我和环境的盾牌。这里,我们提倡的不是摒弃科技,而是明智地使用,让生活回归自然的节奏,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总结来说,第八十章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心灵的富足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只有当放下贪婪,活在当下,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永生之道。